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 2000年第7期
编号:10229177
1例14层楼坠落致严重多发伤的监护体会
http://www.100md.com 《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2000年第7期
     作者:何义平

    单位:400042 重庆市 第三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创伤外科中心

    关键词:

    中华护理杂志000725

    我科于1998年3月收治了一位高处坠落致严重多发伤的 患者,经抢救痊愈,报告如下。

    1 病例介绍

    患者女,33岁,1998年3月30日18:00工作中不慎从14层楼坠落,在下落过程中反复撞击脚 手架,最后以右背部为支点,身体挂在约2层楼高的架上,伤后30min送入我院。查体:急性 失血面容、神志不清、呼吸困难、烦躁不安、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血压测不到,右背部 可见15cm×20cm皮肤撕脱,伤口有活动性出血,可见肺组织外露。胸腹穿抽出不凝血。在急 诊科扩容支持、复苏后,进入手术室行胸腹联合手术,术中输血14 400 ml。患者为重度 失血性休克、多发性肋骨骨折、右肺挫裂伤、肝破裂、脾破裂、回结肠损伤、腹膜后巨大血 肿、轻型脑外伤,ISS评分为45分。术毕进入ICU监护。4月20日患者出现腹痛、腹部膨隆、 肠鸣音减弱,予禁食、胃肠减压、腹腔排气后有所缓解。23日11:00患者出现意识不清,叹 气样呼吸14次/min,心率自129次/min降至62次/min,腹胀加剧,肠鸣音消失。考虑为腹部 产 气菌感染、肠瘘、呼吸功能不全。立即予呼吸机辅助呼吸,紧急术前准备,在全麻下行剖腹 探查、小肠瘘修补、腹腔引流术,清除出粪渣样液体2 500ml,术后双侧腹腔持续冲洗,症 状逐 渐缓解。7月20日拔除气管导管后伤口不愈,颈部伤口与气管相通,咳嗽剧烈,痰多,9月9 日在全麻下行气管瘘管切除及背部伤口清创术,术后予补液、抗炎、换药等处理,患者病情 平稳,救治成功。
, 百拇医药
    2 监测与护理

    2.1 严密监测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患者术后立即进行心电、呼吸、体温、血压、血氧饱和度监测,密切观察面色及四肢的温 湿 度。根据体温高低采取保暖或降温措施。根据血压调节升压药的速度,术后第3日停用升压 药后血压平稳。

    2.2 进行有创监测,全面观察病情

    术后早期进行了CVP及桡动脉压监测,为了解左心功能,4月3日置入漂浮导管,进行了肺动 脉 压、肺毛细血管楔压、心排血量的监测。根据上述监测指标及每小时尿量调节输液量、输液 种类及速度。由于完善的血流动力学动态监护措施,尽管病人输入了大量的液体,但未出现 肺水肿及脑水肿。

    2.3 加强呼吸道的管理

, 百拇医药     2.3.1 保持呼吸道通畅,充分给氧:术后给予呼吸机辅助呼吸,因出现 低氧血症、ARDS,使用呼吸机56天。密切观察呼吸机的功能及患者呼吸情况,根据血氧饱和 度、血气分析结果调节给氧浓度和流量,做到了充分供氧又避免了氧中毒的发生。

    2.3.2 切实做好气管切开护理,防止肺部感染:患者气管切开114天,在 护理中注意掌握准备的吸痰时间和正确的吸痰方法,每15~30min吸痰1次,当听诊肺部有痰 鸣音、血氧饱和度下降时及时吸痰,严格无菌操作,吸痰管一次性使用,呼吸机管道每日更 换,定期室内消毒。根据痰液的粘稠度决定湿化液量,每日300~500ml。根据痰培养结果在 湿化液中加入敏感抗菌素及α-糜蛋白酶,雾化吸入每日2~4次,并协助患者翻身、咳嗽排 痰。

    2.4 做好各种管道的护理

    本例患者管道最多时达14根:双侧胸腔闭式引流管、双根腹腔冲洗管及引流管、桡动脉测压 管、气管切开导管、CVP管或漂浮导管、胃管、尿管、腹腔排气管、外周输液管及人工肛门 导管,均妥善固定,确保各管道通畅。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颜色、性质、量,4月7日1:10 护士发现胃肠减压引流出较多鲜红色液体,立即报告医生,予冰盐水加去甲肾上腺素胃内注 入、肌注立止血等处理,两天后出血停止。桡动脉测压管、CVP及漂浮导管的管道,接头处 以无菌治疗巾保护,输液器及置管处敷料每日更换。桡动脉测压管采取输液加压袋持续缓慢 冲洗,其余两管每小时用肝素盐水冲洗1次,测压后随时冲洗。观察局部有无感染,注意体 温变化。
, 百拇医药
    2.5 合理营养支持,促进患者康复

    在伤后的第4天,给患者行高价静脉营养,术后12天予以能全素加入温开水经输液加温器加 热 后胃管滴入。根据消化情况调节鼻饲量及速度,适当输入全血、白蛋白,恢复期做好饮食指 导,逐步过渡到半流和普食。

    2.6 心理护理

    患者工作第一天受伤,病情重,相关知识缺乏,经济状况不佳,导致患者担忧、恐惧。我们 注意安慰患者,态度和蔼,精心治疗和护理,使患者有安全感,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如患 者体力衰弱,使用呼吸机的时间长,对呼吸机产生依赖,脱机困难,我们就向患者说明脱机 的必要性,鼓励患者,每日进行脱机训练,逐步延长脱机时间,最后脱机成功。

    1999-01-10收稿,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