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血液学杂志》 > 2000年第9期
编号:10238308
凝血酶原片段F1+2、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和D-二聚体定量测定在DIC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http://www.100md.com 《中华血液学杂志》 2000年第9期
     作者:徐勇 霍梅 余涟 叶素丹

    单位:518020 深圳市人民医院检验科

    关键词:

    中华血液学杂志000919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一种获得性全身性出血-血栓综合征,其病因多,临床变化复杂,不易判断,严重时可危及患者生命。由于其病情变化复杂,实验室诊断较为困难。我们对血栓前状态部分分子标志物检测在DIC的早期诊断、病情发展判断中的价值进行了探讨,现报道如下。

    材料和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正常对照组:健康人30名,年龄18~51岁,平均31.5岁,均来自我院门诊体检科,无血栓病史和家族史,采样时无其它疾病。
, 百拇医药
    1.2 DIC组:DIC患者62例,DIC诊断参考张之南、王振义、李家增等人[1-3]的论著,结合临床病史、病情资料和实验室检测结果,根据 DIC病程将其分为:早期 (初发性高凝血期)、中期(消耗性凝血障碍期)和晚期(继发性纤溶亢进期),患者年龄平均38.9岁;妊高征和先兆子痫15例,死胎流产13例,胎盘早剥和宫外孕失血性休克各1例,肝硬化10例,急重肝病6例,白血病6例,淋巴瘤1例,多发性创伤继发感染7例,感染性休克致多脏器衰竭2例,全部病例均为初发疑为DIC患者,患者测定前两周内未进行过止血、抗凝及溶栓治疗。

    2 试剂和方法

    2.1 标本采集:静脉采血后用枸橼酸钠抗凝,3?000?rpm/min离心10?min,取血浆分装,于-80?℃保存。

    2.2 试剂和仪器:常规血凝试剂购自美国太平洋公司;凝血酶原片段F1+2和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 TAT)ELISA试剂盒购自Dade-Berring公司;D-二聚体(D-D) ELISA试剂盒购自福建太阳公司。常规检测血凝仪为TECO-IV-PLUS;酶标仪为Bioelisa ELX-800型。
, 百拇医药
    2.3 测定方法:参见试剂盒及仪器说明书。

    2.4 统计学处理:数据以±s表示,用微软公司Microcal Origin 4.1统计软件经方差分析检验上机处理。

    结果

    各期DIC患者血栓前状态部分分子标志物检测结果见表1。

    表1 正常对照组(NC组)及DIC各组F1+2、TAT

    和D-D检测结果(±s) 组别

    例数
, http://www.100md.com
    D-D

    (mg/L)

    F1+2

    (nmol/L)

    TAT

    (μg/L)

    正常对照组

    30

    0.51±0.12

    0.73±0.42

    1.64±3.14

    早期DIC组
, 百拇医药
    29

    1.62±1.46*

    (89.5%)

    4.96±2.78*

    (94.7%)

    33.11±22.59*

    (89.5%)

    中期DIC组

    17

    6.85±8.37

    (100%)
, 百拇医药
    4.36±2.44*

    (91%)

    22.53±20.98*

    (80%)

    晚期DIC组

    16

    10.32±5.85#△

    (100%)

    6.44±3.51*

    (90%)

    36.64±20.09*
, http://www.100md.com
    (90%)

    讨论 三种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在各期DIC中较正常对照组均有明显升高,而升高幅度及阳性率在DIC的不同时期均有所不同。F1+2在DIC早期升高的幅度和阳性率极高(比正常对照组升高6倍多,阳性率达94.7%),是DIC早期诊断的良好标志物,而在DIC发展过程中保持平稳的高度(各期间差异不明显)提示凝血激活持续存在。TAT在DIC早期即极显著性地升高(比正常组升高8~10倍,阳性率为89.5%),也是DIC早期诊断的良好指标,其在DIC发展过程中保持较高水平,显示凝血酶持续生成并使体内抗凝血酶持续消耗。D-D水平增高表明体内有纤维蛋白形成和纤溶发生[4]。我们发现D-D在DIC早期升高幅度及阳性率不如F1+2和TAT,但在DIC发展过程中持续升高(中、晚期组较NC组分别有10,20倍的升高,阳性率均为100%),显示继发纤溶伴随凝血存在,并明显逐渐加重。本文结果显示DIC晚期F1+2和TAT的含量依然保持较高水平(与DIC早、中、晚期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提示体内凝血反应依然活跃,这与传统的DIC晚期“凝血衰竭”观点明显不同,我们认为DIC晚期的出血主要原因可能不是凝血衰竭而是纤溶的不断加重。
, http://www.100md.com
    括弧内值为阳性率,判断标准:患者F1+2、TAT、D-D的完全测定值>正常对照的±s。*与正常对照组相比,P<0.01;△与早期DIC组相比,P<0.05;#与中期DIC相比,P<0.01

    参 考 文 献

    1,张之南,沈悌,主编. 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 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8.319-324.

    2,王振义,李家增,阮长耿,主编. 血栓与止血基础与临床. 第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346-358.

    3,李家增,贺石林,王鸿利,主编. 血栓病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8.377-404.

    4,Bredbacka S, Blomback M, Wiman B, et al. Laboratorry methods for detecting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 new aspects. Acta Anaesthesiol Scand, 1993, 37:125-138.

    (收稿日期:1999-09-28),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