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广东医学》 > 2000年第10期
编号:10237497
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27例临床分析
http://www.100md.com 《广东医学》 2000年第10期
     作者:周俭玲 王连源

    单位:周俭玲(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中心医院内科 510170);王连源(中山医科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消化内科 510120)

    关键词:

    广东医学001060

    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又称良性十二指肠瘀滞症,文献中亦称Wilkie病,1942年由Rotitansky首先报道。1974年Akin等经研究认为正确的病名应称为十二指肠血管性压迫,因为不仅是肠系膜上动脉,而且肠系膜上动脉的一个分支均可压迫十二指肠第三或第四部引起十二指肠梗阻[1]。但目前临床上仍习惯称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我院自1974~1999年经X线钡餐检查和(或)手术确诊为本病的共27例,现就其临床特点作一归纳分析。

    1 临床资料
, 百拇医药
    1.1 一般资料 27例中男19例,女8例,男∶女为2.4∶1;年龄4个月至74岁,平均28.9岁,其中10~39岁19例(占70%)。发病最短时间1 d,最长22 a,平均4.14 a,多数呈慢性,间歇发作,病程长,且进行性加剧。

    1.2 临床表现 本病的主要症状有:①最初为餐后上腹饱胀不适,以后间歇性餐后上腹疼痛,一般疼痛不剧烈,本组有此表现者24例(89%);②呃逆,可无或伴呕吐,常呕吐含胆汁的胃内容物,并含隔日所进的食物,呕吐后症状明显缓解,本组有此症状者21例(78%);③患者常因上腹不适和进食后呕吐而减少进食,体重亦因此而减轻,本组有此表现者25例(93%);④部分患者在站立或仰卧时症状加重,左侧卧、俯卧或胸膝卧位时症状可减轻,本组10例(37%);⑤合并消化性溃疡,本组6例(22%)。

    1.3 诊断 本病的诊断,除根据临床表现外,最主要的还是根据X线钡餐检查,本组确诊前有14例(52%)误诊为其他疾病,其中10例误诊为消化性溃疡,1例误诊为胰腺炎,1例误诊为消化道肿瘤,1例误诊为美尼尔病,1例误诊为肾绞痛,而最后27例均经X线钡餐检查和(或)手术探查而确诊,其中6例为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合并消化性溃疡。而27例中肠系膜上动脉压迫十二指肠第三部者15例(56%),第四部者12例(44%)。
, http://www.100md.com
    1.4 治疗与结果 9例经内科治疗症状缓解,18例经手术治疗(其中6例为内科治疗无效而手术)。经手术痊愈者14例;术后症状减轻但未完全缓解、经X线钡餐检查示吻合口狭窄3例;死亡1例(年龄最小者,4个月),术后14 d死于吻合口瘘,感染性腹膜炎。

    2 讨论

    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是由于肠系膜上动脉压迫十二指肠所致。主要机理是先天性肠系膜过短并肠扭转不良引起。另外与下列因素有关:肠系膜上动脉由腹主动脉分支的位置过低,血管过短或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的夹角过小形成夹角狭窄;活动的盲肠下垂入骨盆腔;内脏下垂或腹壁松弛;明显的脊柱前凸等。本征在临床上比较少见,有报道其发生率为上消化道X线钡餐检查的1/300[2]。本征的上腹不适,偶有呕吐和餐后腹痛加重等非特异性症状,常难以与消化性溃疡、慢性胆囊炎、慢性胰腺炎和肠系膜上动脉供血不全等鉴别。有报道本征25%可同时合并消化性溃疡[3],本组22%,与之相近,故当消化性溃疡患者按常规制酸治疗无效时,应注意有否合并本病可能;而由于患者常在平卧或俯卧后症状缓解(37%),故易误诊为胃肠神经功能症,亦应注意鉴别。X线钡餐检查是对本病诊断的主要方法,具有下列4个特点:①钡剂通过十二指肠第三部或第四部受阻,钡柱呈垂直线状切断或笔杆样压迹;②梗阻近侧的十二指肠内有不同程度的钡剂滞留,并呈亢进的顺、逆蠕动构成所谓钟摆样运动;③近侧的十二指肠有不同程度的扩张(正常降段,水平段的宽度约2~4 cm);④钡剂通过障碍,排空延迟。当体位由立位改变为卧位,特别是俯卧位,可见钡剂立即排空至空肠。低张的十二指肠造影的准确性较一般钡餐检查为高。而行腹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同时插管行血管造影,这是最准确的诊断依据,但实际上此种检查的必要性不大;而手术探查,可见肠系膜上血管近侧十二指肠扩张,如抬起肠系膜根部,则梗阻即可解除,据此可进一步确诊。
, http://www.100md.com
    治疗方面,非手术疗法仅能缓解症状,比较有效的方法是手术治疗,手术方法概括有下列几种:①Treitz韧带切断松解术;②十二指肠空肠侧侧吻合术;③合并消化性溃疡可另加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幽门成形术或胃大切及十二指肠空肠吻合术。

    周俭玲,全国消化进修班学员.

    参考文献

    1,王竞武.十二指肠外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227

    2,姚希贤.临床消化病学.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648

    3,陈淑珍,夏振龙.腹部急症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180

    (收稿日期:2000-05-22),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