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急救医学》 > 2000年第11期
编号:10250713
面向未来,迎接挑战,促进我国急诊医学全面发展
http://www.100md.com 《中国急救医学》 2000年第11期
     作者:王一镗

    单位: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 院急诊中心,210029

    关键词:

    中国急救医学001101 我们有幸感受到千禧龙年的欢愉,回首我国急诊医学的历程,已逾二十余载,我国急诊医学 学会自1987年成立迄今,也已超过十三个年头。期间,风风雨雨,纵观全国各地,既有前进 和成功的喜悦,也有回潮和重负的压力,但历史毕竟总是朝前迈进的,试听,我们已可清晰 地闻及新世纪轻盈的脚步声。在这世纪之交,感慨系之,兹就我国急诊医学在下一个世纪之 初将面临的挑战,将如何应对,提出我个人的以下十点看法,谨供全国同道们参考。

    一 要高度重视急诊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急诊医护人员要加强自身建设

    要保持某一学科的发展和富有生命力,最重要的是不断创新,开拓新的领域,解决新的问题 和建立完善的科学体系。而知识就是力量,人才就是财富,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是不变 的真理。泰国未来发展研究所所长吉恩沙*差廖翁沙最近指出:新世纪的全球 经济将转变 成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知识将改变个人、组织或国家的基础结构。我们特别要高度重视中 、青年的培养,只有形成一支高素质的、井然有序的梯形专业队伍,才能肩负起未来我国发 展急诊医学的重任。这是一个永不会被人拒绝的理念—以人为本。
, 百拇医药
    急诊医护人员要加强自身建设,不管急诊医学如何发展,对急诊医师的心理素质和逻辑思维 、学识、经验和技术水平以及高度责任感的要求,则越来越高。

    急诊医护人员通过抢救急危重患者,可以获得知识,可获得“帮助了他人”的内心的喜悦和 满足。当然,急诊医护人员还是应有一点贡献精神的,要任劳任怨,甘于目前的物质待遇还 相对较低等等。我国人常说:“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意即做好事并不是为了回报。

    但是,我们应该欣喜地看到,世上再无比人的生命更为宝贵的东西,我们肩负的正是保障和 维护人们生命的健康、医疗其机体的疾患、抢救其危险的急病的重任,可见其责任之重大, 决无出其右者。

    二 加强我国城市急诊医疗体系的建设

    我国城市急诊医疗体系(EMSS)的模式已基本形成,即院前现场急救医院急诊科→急诊ICU。
, 百拇医药
    院前现场急救的重要性自不待言,应大力加强各个城市救护站或急救中心的建设,将“120 ”的功能升级。目前我国的紧急救助电话有:110(警)、119(火)、120(医)、122(交通),各有优势,因此有的城市也将其中四个方面(例如北京)或三个方面(例如河南郑州120、110、1 22)、还有较多的是两个方面(120、119)联网。但有些城市目前对当地的救护站并不重视。 而院前急救也正是我国和国际上差距最大之所在。

    城市医院急诊的人员、房屋均应向相对独立方面努力,因为急诊科每日均有较重的负荷,例 如1999年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院急诊中心全年急诊量为101 021人次,全院1999年共死亡506 人,而在急诊科死亡者达218人,占43%。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1999年的急诊量为11 6 159人次,全院1999年死亡338人,而在急诊病房和ICU死亡者72人,占21%。而急诊科门诊 共死亡达1 306人(包括来急诊科已死亡者),竟为全院死亡人数的3.85倍。可见急诊科任务 之重于一斑。有条件的城市医院,应建立急诊ICU。
, http://www.100md.com
    在加强城市EMSS的同时,各地应因地制宜地将急诊医学与城市的社区卫生服务相结合,以便 更好地为广大群众做好急诊医疗服务,这方面大有发展空间。例如,最近江苏省武警部队医 院与南京市鼓楼区五台山街道办事处紧密协作,成立了“社区急救120”,迈出了可喜的一 步。

    三 提高创伤救治水准,任务紧迫

    严重创伤发病率越来越高,已成为我国疾病谱中的主要杀手之一。那种头伤医头、足伤医足 的专科专家模式,已不再适合许多多发伤的救治了。目前,我国每年死于各类创伤的总人数 ,已达70万。在人口死因构成中占第四位,已被纳入国家疾病控制计划。无视严重创伤的紧 急救治,无疑是对严重创伤患者的犯罪。

    某些“尖端的手术”,如某些脏器的移植,我并非认为它们并不重要,但就我国目前的具体 条件,还是只能由少数有条件的医疗中心,经过考核、批准才能进行。

, 百拇医药     而我强调的是,我们把全国总数每年逾百万的各类创伤患者(这并非危言耸听)置于何地, 这才是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

    四 要善待我国广大的农村居民,要重视老年急症的紧急救治

    我国广大农村居民有11亿许,大部分地区缺医少药、看病难的问题依然存在,如何才能实际 解决一些他们的困难?

    广大农村地区的急症紧急救治更是难上加难。无视他们的困难,我们能高枕而卧吗?我们的 内心能够平静吗?

    同时,目前我国有些省、市已率先进入老龄化社会,很显然,我们可以看到急诊病区患者的 平均年龄愈来愈高,老龄患者在疾病谱、生理和急症病理等方面,均有其特殊性,应予高度 重视,以提高老年急症的治愈率。

    五 要向国外学习先进的经验,但必须注意紧密结合目前我国的实际
, 百拇医药
    那种对国外先进的急诊医学发展视而不见是错误的 。但学习国外的经验决不能生搬硬套 。要求大家都来吃“洋面包”,认为“洋面包”的营养更好,而无视目前大家更需要的是“ 米饭”和“馒头”,这种吃“洋面包”的想法和做法更是幼稚和可笑的。

    六 急诊紧急的救命措施,应是简单、有效

    紧急救治只有方法简单,易于学习掌握,易于操作,才有可能实施,才能真正使患者得益, 期望大家今后在急诊诊治和急诊临床教学中,多考虑和贯彻这一原则。

    当然,希望今后能逐步加强急救、急诊工作规范化的建设,以进一步完善和保证急救、急诊 的医疗质量。

    七 急诊医学培训要摆正普及和提高的关系,要重视复训和继续教育

    根据我国的现状,我重申急诊医学培训的总体原则应是“三分提高、七分普及”。没有很好 的普及,便无急诊医学可言。
, http://www.100md.com
    要在我国普及初步急救和急诊医学常规,任务该是何等艰巨,更何况对非医护人员的普及培 训,决非一次培训就算了事。美国有一报道,经调查发现,接受 CPR普及培训6个月后,仅 剩少数受训者尚能作有效的CPR,而良好的CPR对抢救复苏成功是至关重要的,而且要每隔1 ~2年复训一次。

    在学校一次性接受教育的概念,已不再适合目前知识爆炸的年代,现在必须是终生不断接受 教育,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因此,继续教育的任务,该是十分艰辛的。

    八 要适当重视急诊医学的基础研究

    基础研究亦应予适当重视,而基础研究的思维,必须紧密结合临床,研究应有明确的目标, 决不能为研究而研究,更希望每一位有条件的研究者,在一定时间内能解决一、二个实际问题。

    九 重视各类疾病的预防宣教工作
, http://www.100md.com
    “预防为主”始终是我国卫生工作的主要方针之一,尤其是性病、受滋病和吸毒有关的急诊 ,创伤、结核又卷土重来(WHO指出全世界每年约有800万人患活动性肺结核,而结核菌株的 耐药性正变得越来越强),均要求我们大力加强预防宣教,这些疾病的泛滥,若不大力地、 有效地加以控制,将有使我国各民族处于灭顶之灾的危险。

    十 强烈吁请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都来关心支持急诊医学事业

    急诊医疗的正常运转和发展,影响千家万户,是人人关心的一件大事,而急诊医学的涉及面 极广,很多方面应是政府行为,急诊医疗的水准往往标志着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的发展水 平。因此,我们强烈吁请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尤其是卫生行政主管部门,都来关心支持急 诊医学事业,都来关心逐步满足广大民众对急诊的需求。

    我国有句古话:“俯者易而蹴者难”。就是说凡当权的政治家,由于其所处的位置、所掌握 的权力,可以做很多的好事、实事,一念之兴,举手之劳,就可能解人民于倒悬,为人民谋 取更多的的福利。

    当然,以上这些仅是我衷心的期望,同时,我也深信,二十一世纪的曙光将照耀着我们每 个人前进的方向,将照耀着我们每个人的良知,曙光已现,光明就在前头!

    [收稿:2000-10-08],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