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肛肠病杂志》 > 2002年第1期
编号:10203500
慢性特发性便秘患者肛门直肠动力学的各因素研究
http://www.100md.com 《中国肛肠病杂志》 2002年第1期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消化内科(辽宁大连116027) 姜铀;徐海珊;曲波;李艳静;张伯伦

    关键词:肛肠病;便秘;肛门;直肠;动力学

    摘要:为研究慢性特发性便秘(CIC)患者的肛门直肠动力学各因素的变化,用肛门直肠测压法检测28例CIC患者肛门直肠动力学的变化,24名健康者作对照。研究发现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慢性特发性便秘组患者存在肛门直肠动力学的异常:⑴肛门内、外括约肌功能异常:肛门括约肌静息压、最大缩榨压降低(P<0.05,P<0.005)P<0.005),肛管高压带长度增加(P<0.005),引起直肠肛门抑制反射的最小松弛容积(MRV)增加(P<0.005),肛门括约肌松驰率下降(P<0.025);⑵直肠感觉功能损害:直肠内容量刺激的排便阈值或最大耐受容量均明显增加(P<0.005,P<0.005);⑶肛门括约肌协同失调:在模拟排便动作,观察排便压力曲线的实验中,865的慢性特发性便秘患者存在B型或C型异常的排便曲线,而正常对照组均为正常A型排便曲线。结果表明:CIC患者存在肛门直肠动力学的异常。
, 百拇医药
    慢性特发性便秘(chronic idiopathic constipation,CIC)发病有逐年增高的趋势,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研究手段的改进,尤其是腔内压力监测技术的日臻完善,对CIC的病理生理学机制有了进一步认识,为该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本文通过肛门直肠测压方法,研究一组CIC患者肛门直肠动力学的变化,探讨其CIC的发病机制。

    1、材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对照组:门诊体检志愿者24例,均无消化系统或全身疾病,受试前1周未服用任何药物。CIC组:门诊及住院患者28例,诊断符合下列2条或2条以上,且病程≥3个月:⑴排便次数减少(≤2次/周);⑵25%以上时间排便困难;⑶25%以上时间粪质较硬或呈硬球状;⑷25%以上时间有排便不尽感。全部患者4周内经结肠镜检查除外下消化道器质性病变;经超声、血生化等检查除外肝胆胰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糖尿病及其他全身性疾病。受试前1周禁用一切可能影响消化道动力的药物。
, 百拇医药
    1.2仪器 瑞典Medtronic Synectics公司生产的高分辨多通道胃肠功能监测仪(PC Polygraf HR),低顺应性灌注测压系统,灌注水流速0.5ml/min。肛门直肠测压导管,外径4.5mm,其前端束一最大容量为500ml的气囊,距导管顶端3cm以下有4个灌注测压通道,其两项间距为1cm,各侧孔平面相隔90度。

    1.3方法 肛门直肠测压:检测前嘱受试者排空粪便,排便困难者可于术前1h用开塞露协助排便。检查时患者左侧屈膝卧位,经肛门插入测压导管,当测压导管灌注测压通道进入肛门括约肌高压区时,测压仪即可显示高压图形。继续插入导管,直到4个灌注测压通道均进入高压区。主要检测指标:⑴肛门直肠压力测定:记录直肠静息压、肛管静脉息压、最大缩榨压、肛管高压带长度(HPZL)、肛管直肠屏障压;⑵肛门直肠抑制反射:分别向气囊内按1~2ml/s,每次10ml梯度注气,检测引起肛门直肠抑制反射的最小松弛测压表现为,当直肠内气囊达到一定容积时,肛门内括约肌压力下降>0.67kPa(5mmHg);⑶检测直肠对容量刺激的感觉:按1~2ml/s,每次10ml注气度,每隔30s向气囊内注气。观察受试者直肠排便阈值及最大耐受容量值;⑷模拟排便动作,观察排便压力曲线变化:把模拟排便压力曲线分为A,B,C3型,A型排便压力曲线下降,表示横纹肌正常松弛;B型排便压力曲线呈双相或水平线,表示横纹肌部分松弛;C型排便压力曲线上升,表示横纹肌反常收缩。
, 百拇医药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软件包,数据以x±s表示。2组之间单因素比较,采用t检验和x检验。

    2、结果

    2.1CIC患者的一般行征 见表1。

    表1 CIC组与正常对照组一般情况比较

    参数

    对照组(n=24)

    CIC组(n-28)

    年龄(岁)

    40.9±13.02

    49.75±15.65*

, 百拇医药     男/女

    11/13

    12/16

    BM1(kg/m2)▲

    21.54±1.81

    23.29±3.07*

    ▲BMI体重指数 *P<0.05 VS对照组

    2.2CIC组肛门直肠动力学变化 见表2。

    表2 CIC组与正常对照组肛门直肠动力学变化

    参数

    对照组(n=24)
, 百拇医药
    CIC组(n-28)

    直肠静息压(kPa)

    0.81±0.32

    0.67±0.60

    肛门直肠屏障压(kPa)

    8.57±1.19

    8.03±1.84

    肛管静息压(kPa)

    9.31±1.48

    8.21±1.67

    最大缩榨压(kPa)

, 百拇医药     22.50±3.61

    15.49±2.13**

    最小松弛容积(ml)

    19.5±10

    37.5±13.91**

    肛门括约肌松弛率(%)

    33.27±9.97

    25.55±8.93***

    肛管高压带长度(cm)

    2.65±0.43

    3.06±0.37**
, 百拇医药
    排便阈值(ml)

    97.75±25.16

    140.42±37.82**

    最大耐受容量(ml)

    205.25±40.11

    282.08±66.33**

    *P<0.05 ***P<0.005

    ****P<0.025 VS对照组

    2.3排便压力曲线变化 对照组均为A型正常排便曲线,CIC组中有4例为A型正常便曲线,占14.3%,其余24例均为异常排便曲线,其中5例为B型排便曲线(横纹肌部分松弛),占17.96%,19例为C型排便曲线(横纹肌反学)占67.96%。
, 百拇医药
    3、讨论

    CIC是下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文献报道CIC与肛门直肠动力学相关,其中相当一部分患者伴有结肠动力障碍已经得到证实。CIC患者肛门直肠动力学异常引起的便秘,我们称之为功能性出口梗阻型便秘,其发生的机理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3.1肛门内、外括约肌功能障碍 肛门内括约肌由直肠环形肌在直肠下端增厚形成,其主要功能为保持肛管静息压,未排便时,内括约肌呈持续性不自主收缩状态,使肛管保持一定的压力,约占肛门括约肌静息压的87.5%。在肛门直肠测压的检测中,肛门括约肌静息压、直肠肛门括约肌抑制性反射的最小松弛容积(MRV)、肛门内括约肌松驰率反映了肛门内括约肌的功能。

    肛门外括约肌在维持排便正常节制功能中亦有独到的作用,大约12.5%的肛门括约肌静息压是由其持续性张力收缩形成的。在肛门直肠测压的检测中,肛门括约肌最大缩榨压反映了肛门外括约肌的功能。
, 百拇医药
    我们研究发现,CIC患者的MRV明显增高而肛门内括约肌松弛率降低,此2项指标的异常说明肛门内括约肌能障碍,造成肛管舒张不善与排便通道不畅,引起排便困难。研究还发现肛门括约肌最大缩榨压降低,提示肛门外括约肌收缩的排便动力下降。由此可见,肛门内、外括约肌的功能障碍是直接造成便秘的生要原因,与国内外文献报道相符。

    3.2肛管括约肌功能长度(HPZL)增加 肛管括约肌功能长度是由肛门内、外括约肌及耻骨直肠肌共同构成,主要代表肛门内括约肌的功能。一定的括约肌排便时,由于盆底肌松弛及肛门外括约肌皮下环退向外侧,括约肌的功能长度明显缩短,利于粪便的排出,而功能性出口梗阻的便秘患者HPZL不能有效的缩短。我们研究发现,CIC患者的HPZ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说明CIC患者存在肛门内括约肌功能的异常,其HPZL的延长显然是造成排便困难的又一因素,但其产生的机制尚不清楚,国内外亦较少有相关报道,原因可能是由于肛管痉挛引起的侧向力作用所致。

    3.3直肠感觉损害 正常的直肠通常并不存储粪便。当结肠的蠕动将粪便推入直肠时,直肠扩张,刺激了直肠壁内的感受器,经神经元射弧作用,引起便意和排便。直肠便意感、直肠最大耐受容量反映了直肠的感觉功能。我们研究发现,CIC患者的直肠便意阈值、直肠最大耐受量此2项指标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与国内外文献报道一致。说明CIC患者存在直肠感觉功能的损害。考虑CIC患者存在内脏运动神经和容量感觉神经受损,可能引发直肠对容量刺激的异常迟缓反应,导致直肠感觉功能减退,因缺乏便意而不能发动排便反射,引起便秘。
, 百拇医药
    3.4肛门括约肌协同失调 正常情况下,当腹内压增高或直肠充盈进行排便或进行模拟拓便动作时,盆底肌和肛门外括约肌松弛,肛管压力降低,直肠收缩,直肠内压力升高超过肛管压力,使粪便得以排出。因此,肛门外括鸡肌的协调性松弛在排便时起关键作用。如果排便时肛管括约肌出现矛盾收缩,就会使肛管内压超过直肠内压而引起排便困难。根据前述的实验方法,我们将排便曲线分为A,B,C3型,在检测中发现86%的CIC患者模拟排便曲线为B或C型,存在肛门外括约肌的部分松弛或反常矛盾收缩,以至肛管不能有效扩张,压力梯度不能逆转,造成出口梗阻性排便困难。

    综上所述,肛门直肠动力学异常等因素参与CIC的致病。本研究发现CIC与功能性出口梗阻以及老龄、体重指数增高均有一定的相关性。因此,CIC的发病机制是复杂的,多因素的,无法用单一病变来解释全部或大部分CIC患者,针对每一位CIC患者必须进行多因素的研究和详细分析,才能了解每个患者便秘的发病基础。,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