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山东医药》 > 2000年第16期
编号:10253513
病毒性心肌炎免疫发病机制的研究
http://www.100md.com 《山东医药》 2000年第16期
     作者:李文华 高顺宗 董波

    单位:山东省立医院 山东济南250021

    关键词:

    山东医药001662 目前认为,病毒感染后的免疫反应及自身免疫反应在病毒性心肌炎(MC)的发病中有重要作用,近年来的研究证实细胞免疫、白细胞介素2系统、单核细胞因子、抗心肌特异性抗体与MC的发生密切相关。本文就MC免疫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细胞免疫

    细胞免疫异常包括T淋巴细胞亚群、红细胞免疫、自然杀伤细胞异常等。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在免疫调节中起重要作用,其中T辅助细胞Th(CD4)与T抑制细胞(CD8)相互诱导和制约的关系尤为重要。CD4/CD8被认为是免疫调节的参数,一旦二者比例失调,会导致异常的免疫反应,甚至病理损伤。有关T细胞与MC的关系,Woodruff等首先进行了研究,并发现T细胞缺乏的小鼠COX-B3,病毒性心肌炎很少产生炎症损伤,而重新引入了T细胞可使小鼠易感性增强。Kishimoto等分别对先天性胸腺缺乏的小鼠及预先输入脾细胞的小鼠均接种COX-B3,结果后者的死亡率明显升高。以上研究均表明,T细胞参与了MC的病理过程。有关MC的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文献报道小鼠心肌炎病理感染后的第3~7天,T细胞及T辅助细胞均有下降;另一组39例MC病人的研究中,亦显示急性MC的T总细胞、Th、Ts及Th/Ts比值均明显下降,表明T淋巴细胞亚群异常在MC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 百拇医药
    红细胞免疫不仅在清除体内循环免疫复合物方面发挥作用,而且对白细胞有一定的调控作用,红细胞膜上的SOD酶能参与吞噬细胞清除阴离子,增强吞噬功能。文献报道MC病人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RCRR)明显下降,而免疫复合物花环率(RICR)明显升高,表明MC病人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下降,致IC堆积;而且还进一步发现RCRR与CD8呈显著正相关,提示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受损的同时也影响了T淋巴细胞的活化,CD8细胞数及其功能减弱,CD4/CD8比例失调,免疫反应平衡失调,引起MC的免疫损伤。

    自然杀伤细胞(NK)是一类独立的淋巴细胞亚群,在抗病毒及免疫调节中起作用。大量的研究表明,NK细胞与MC的病理过程有关。国内杨氏检测了未愈心肌炎病人的NK活性,发现明显降低,说明病情反复与NK活性有关[1]。NK活性下降,易导致病毒侵犯心肌细胞,另一方面导致免疫调节失衡,二者均与MC的病理过程有关。
, http://www.100md.com
    2 白细胞介素2系统异常

    T淋巴细胞经抗原刺激产生白介素2(IL-2),同时其表面可表达白介素2受体(IL-2R),以及释放至血清中的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称为IL-2系统。自1985年Rubin发现SIL-2R以来[2], 已经发现其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及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有关[3]。国外文献发现MC病人的SIL-2R明显升高,国内的研究亦发现急性MC及MC后遗症组病人的SIL-2R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提示SIL-2R参与了MC的病理过程,SIL-2R可与细胞膜IL-2R竞争结合IL-2,阻滞IL-2的生物学反应,引起免疫功能紊乱,参与MC的病理过程。

    3 单核细胞因子异常

    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是一组介于17-24KD的单核细胞因子,在机体免疫、炎症反应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中占重要地位。有关单核细胞因子在MC中的作用已有大量研究。动物实验证实,TNFα及IL-1能促进COX-B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生,抗TNF抗体能减轻MC病理改变的程度;文献报道MC病人IL-1、IL-6及TNFα水平明显升高[4]。用MTT比色法测定MC病人的IL-6活性,亦发现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以上研究均表明单核细胞因子与MC的免疫损伤有关。单核细胞因子参与心肌免疫损伤的机制包括:①TNFα及IL-6具有HLA-Ⅱ类抗原的诱生能力,这为心肌自身免疫损伤奠定了基础。②TNF具有抑制心肌收缩力、改变心肌细胞膜电位、降低血压等多种效应,IL-1亦可抑制心肌收缩力,增强TNF对器官的损伤。③IL-1及TNFa可促进炎性细胞的浸润过程。④三者均能激活T、B细胞,导致免疫功能紊乱。
, http://www.100md.com
    4 抗心肌抗体

    近年国内外学者发现,MC病人血清中存在一种特异性的新型抗体即抗ADP/ATP载体抗体。该抗体的发现为MC的分子-免疫机制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ADP/ATP载体是位于线粒体内膜的一种蛋白质,其功能是完成细胞质与线粒体ADP/ATP能量转运。Schule及廖氏均发现MC病人外周血清中存在抗ADP/ATP载体抗体,该抗体可通过干扰心肌细胞能量代谢及引起Ca2+超载而致心肌细胞变性、坏死及纤维化,参与MC的病理过程。

    参考文献

    1,杨英珍,金佩英,王球达.Coxsackie B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中天然杀伤细胞活性及q、r干扰素的观察.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8,16(6):337.

    2,Rubin-LA,Nelson-DL.THe soluble interleukin-a receptor:biol-ogy,function and clincial application Ann-Intern-Med,1990,115:113(8)619

    3,董波,翟福良,宿传平.扩张型心脏病细胞免疫功能的探讨.中华内科杂志,1994,33(9):626.

    4,Lane-JR,Neumann-DA.Lafond-Walker-A Interleukin 1 or tumor necrosis factor can promote coxsackie B3-induced myocarditis in resistant B10.A mice.J-Exp-Med,1992,175(4):1123.

    2000-01-08 收稿,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