噻氯匹定治疗急性脑梗死46例
作者:李丽 袁峰 李松奎 王丽莉
单位:276400 山东省临沂市沂水中心医院神经科
关键词:噻氯匹定;肠溶阿司匹林;脑梗死
医药导报990340 摘 要 目的:观察噻氯匹定治疗急性脑梗死后临床体征及各项实验检查指标的变化。方法:治疗组口服噻氯匹定250mg/d,共21天;对照组口服肠溶阿司匹林100mg/d,共21天。其余治疗两组相同。分别对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第7,14,21天神经功能缺损进行评分,作血液流变学各项目检查。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显效率和总有效率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血小板聚集率和出血时间均有显著变化,但治疗组更为显著,全血粘度、白细胞计数也明显下降(P<0.05),对照组则无明显变化。结论:噻氯匹定治疗脑梗死优于肠溶阿司匹林,是预防和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理想药物。
, http://www.100md.com
我科自1997年以来对4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噻氯匹定治疗,并进行对照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92例首次发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按入院先后次序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6例,男30例,女16例,年龄46~75岁,平均57.9岁,合并原发性高血压20例、合并冠心病10例、合并糖尿病7例;对照组46例,男28例,女18例,年龄43~77岁,平均56.7岁,合并原发性高血压19例,合并冠心病8例,合并糖尿病5例。所有病例均符合1986年全国第二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1],且经头颅CT证实,病程小于8天,将有支气管哮喘、严重肝肾疾病、出血倾向者除外。根据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2]评分,治疗组:轻度11例、中度22例、重度13例;对照组:轻度12例、中度23例、重度11例。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用山东济宁市第三制药厂生产的盐酸噻氯匹定胶囊(辰欣),250mg/次,qd,早饭后服用,共21天;对照组;用肠溶阿司匹林,50mg/次,bid,早、晚饭后服用,共21天。两组治疗均同时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加脉络宁20ml,qd,共21天,甘露醇的用量及疗程根据脑水肿程度酌情应用。
, 百拇医药
1.3 观察指标 分别对92例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第7,14,21天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并分别测定患者治疗前和治疗21天后的血小板聚集率、出凝血时间、血常规和血液流变学等。
1.4 疗效评定标准[2] 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0%~100%,病残程度0级;显著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89%,病残程度1~3级;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加<18%;恶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增加>18%;死亡。
1.5 统计学处理 实验数据以(±s)表示,采用卡方检验和t检验。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治疗前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见表1。两组疗效见表2。
, http://www.100md.com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变化 ±s 分组
治疗前
治 疗 中
治疗后
(治疗第21天)
第7天
第14天
治疗组
21.83±10.90
12.03±8.82*
9.66±8.81*
, 百拇医药
6.85±6.41*
对照组
21.62±10.62
18.64±10.53
15.84±8.36
10.27±6.26*
注:*组间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比较P均<0.05
表2 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 分组
例数
基本
痊愈
, 百拇医药
显著
进步
进步
无变化
恶化
死亡
显效率
%
总有效率
%
治疗组
46
18
21
, http://www.100md.com
4
2
1
0
84.78*
93.48*
对照组
46
12
16
9
6
2
, http://www.100md.com
1
60.87
80.43
注:*经卡方检验,组间比较P<0.05
2.2 实验室指标 见表3。
2.3 副作用 治疗组出现皮疹、白细胞减少各1例,胃肠不适2例,对照组出现紫癜1例,胃肠不适3例,均在停药1周后消失。
3 讨论
噻氯匹定(ticlopidine)是噻吩吡啶的衍生物,是一种新型抗血小板凝聚药物,可抑制胶原、凝血酶、血小板活化因子、ADP以及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等多种诱导剂引起的血小板聚集,通过激活腺苷酸环化酶,增加血小板内cAMP浓度,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同时又通过抑制血小板膜受体(糖蛋白Ⅱb-Ⅱa)与纤维蛋白原的结合,导致血小板机能不全。近年来大量临床研究发现,其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显著,明显优于阿司匹林[3]。本文临床资料表明噻氯匹啶确为强效的抗血小板凝聚药物,同时表明该药不但能明显增加红细胞膜的稳定性[3],增强红细胞的变形能力,而且能有效抑制红细胞聚集、降低血粘度,从而在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方面更优于阿司匹林。虽然治疗组治疗前后白细胞计数有显著性变化,但资料中治疗组仅个别出现白细胞减少、皮疹等不良反应,而对照组主要副作用为出血倾向和胃肠反应,表明噻氯匹定和阿司匹林对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和凝血时间一般无明显影响,个别副作用发生亦为暂时性,因此在用药过程中只要定期检测血常规、出凝血时间,排除禁忌证,噻氯匹定可作为预防和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较理想的药物而进一步推广应用。
, http://www.100md.com
表3 两组治疗前及治疗21天后各项实验检查指标的变化 ±s 组别与时间
1分钟血小板
聚集率/%
5分钟血小板
聚集率/%
时间/s
血细胞计数
×109/L
血小板计数
×109/L
, http://www.100md.com
血浆比
粘度/mPa.s
全血粘度/mPa.s
出血
凝血
低切变率
高切变率
治疗组
疗前
46.91±15.18
67.58±14.74
, http://www.100md.com
66.38±29.73
129.51±40.67
6.45±1.43
127.33±41.24
1.56±0.12
8.71±1.26
5.52±1.29
疗后
34.46±8.19*1
29.28±16.95*1
87.04±29.96*1
, 百拇医药
132.62±28.31*3
5.87±1.58*2
120.46±32.83*3
1.54±0.11*3
8.07±1.09*2
4.24±1.47*2
对照组
疗前
45.05±13.94
67.54±14.02
, 百拇医药
59.17±31.32
121.18±39.93
6.37±1.02
130.86±34.66
1.65±0.17
8.41±2.09
5.48±1.46
疗后
34.41±14.89*1
46.52±20.97*1
76.83±31.79*1
, http://www.100md.com
123.67±31.15*3
6.15±1.28*3
129.19±30.05*3
1.62±0.18*3
8.16±1.35*3
5.29±1.28*3
注:组内治疗前后比较:*1P<0.01,*2P<0.05,*3P>0.05
参考文献
1 王新德.脑血管疾病分类草案.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98,21∶59
2 孟家眉.对脑卒中临床研究工作的建议.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88,21(1)∶57
3 李义召,李大年,综述.噻氯匹定预防缺血性卒中研究进展.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94,27(2)∶120~122
(1998-12-30 收稿), 百拇医药
单位:276400 山东省临沂市沂水中心医院神经科
关键词:噻氯匹定;肠溶阿司匹林;脑梗死
医药导报990340 摘 要 目的:观察噻氯匹定治疗急性脑梗死后临床体征及各项实验检查指标的变化。方法:治疗组口服噻氯匹定250mg/d,共21天;对照组口服肠溶阿司匹林100mg/d,共21天。其余治疗两组相同。分别对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第7,14,21天神经功能缺损进行评分,作血液流变学各项目检查。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显效率和总有效率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血小板聚集率和出血时间均有显著变化,但治疗组更为显著,全血粘度、白细胞计数也明显下降(P<0.05),对照组则无明显变化。结论:噻氯匹定治疗脑梗死优于肠溶阿司匹林,是预防和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理想药物。
, http://www.100md.com
我科自1997年以来对4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噻氯匹定治疗,并进行对照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92例首次发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按入院先后次序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6例,男30例,女16例,年龄46~75岁,平均57.9岁,合并原发性高血压20例、合并冠心病10例、合并糖尿病7例;对照组46例,男28例,女18例,年龄43~77岁,平均56.7岁,合并原发性高血压19例,合并冠心病8例,合并糖尿病5例。所有病例均符合1986年全国第二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1],且经头颅CT证实,病程小于8天,将有支气管哮喘、严重肝肾疾病、出血倾向者除外。根据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2]评分,治疗组:轻度11例、中度22例、重度13例;对照组:轻度12例、中度23例、重度11例。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用山东济宁市第三制药厂生产的盐酸噻氯匹定胶囊(辰欣),250mg/次,qd,早饭后服用,共21天;对照组;用肠溶阿司匹林,50mg/次,bid,早、晚饭后服用,共21天。两组治疗均同时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加脉络宁20ml,qd,共21天,甘露醇的用量及疗程根据脑水肿程度酌情应用。
, 百拇医药
1.3 观察指标 分别对92例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第7,14,21天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并分别测定患者治疗前和治疗21天后的血小板聚集率、出凝血时间、血常规和血液流变学等。
1.4 疗效评定标准[2] 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0%~100%,病残程度0级;显著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89%,病残程度1~3级;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加<18%;恶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增加>18%;死亡。
1.5 统计学处理 实验数据以(±s)表示,采用卡方检验和t检验。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治疗前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见表1。两组疗效见表2。
, http://www.100md.com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变化 ±s 分组
治疗前
治 疗 中
治疗后
(治疗第21天)
第7天
第14天
治疗组
21.83±10.90
12.03±8.82*
9.66±8.81*
, 百拇医药
6.85±6.41*
对照组
21.62±10.62
18.64±10.53
15.84±8.36
10.27±6.26*
注:*组间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比较P均<0.05
表2 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 分组
例数
基本
痊愈
, 百拇医药
显著
进步
进步
无变化
恶化
死亡
显效率
%
总有效率
%
治疗组
46
18
21
, http://www.100md.com
4
2
1
0
84.78*
93.48*
对照组
46
12
16
9
6
2
, http://www.100md.com
1
60.87
80.43
注:*经卡方检验,组间比较P<0.05
2.2 实验室指标 见表3。
2.3 副作用 治疗组出现皮疹、白细胞减少各1例,胃肠不适2例,对照组出现紫癜1例,胃肠不适3例,均在停药1周后消失。
3 讨论
噻氯匹定(ticlopidine)是噻吩吡啶的衍生物,是一种新型抗血小板凝聚药物,可抑制胶原、凝血酶、血小板活化因子、ADP以及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等多种诱导剂引起的血小板聚集,通过激活腺苷酸环化酶,增加血小板内cAMP浓度,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同时又通过抑制血小板膜受体(糖蛋白Ⅱb-Ⅱa)与纤维蛋白原的结合,导致血小板机能不全。近年来大量临床研究发现,其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显著,明显优于阿司匹林[3]。本文临床资料表明噻氯匹啶确为强效的抗血小板凝聚药物,同时表明该药不但能明显增加红细胞膜的稳定性[3],增强红细胞的变形能力,而且能有效抑制红细胞聚集、降低血粘度,从而在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方面更优于阿司匹林。虽然治疗组治疗前后白细胞计数有显著性变化,但资料中治疗组仅个别出现白细胞减少、皮疹等不良反应,而对照组主要副作用为出血倾向和胃肠反应,表明噻氯匹定和阿司匹林对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和凝血时间一般无明显影响,个别副作用发生亦为暂时性,因此在用药过程中只要定期检测血常规、出凝血时间,排除禁忌证,噻氯匹定可作为预防和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较理想的药物而进一步推广应用。
, http://www.100md.com
表3 两组治疗前及治疗21天后各项实验检查指标的变化 ±s 组别与时间
1分钟血小板
聚集率/%
5分钟血小板
聚集率/%
时间/s
血细胞计数
×109/L
血小板计数
×109/L
, http://www.100md.com
血浆比
粘度/mPa.s
全血粘度/mPa.s
出血
凝血
低切变率
高切变率
治疗组
疗前
46.91±15.18
67.58±14.74
, http://www.100md.com
66.38±29.73
129.51±40.67
6.45±1.43
127.33±41.24
1.56±0.12
8.71±1.26
5.52±1.29
疗后
34.46±8.19*1
29.28±16.95*1
87.04±29.96*1
, 百拇医药
132.62±28.31*3
5.87±1.58*2
120.46±32.83*3
1.54±0.11*3
8.07±1.09*2
4.24±1.47*2
对照组
疗前
45.05±13.94
67.54±14.02
, 百拇医药
59.17±31.32
121.18±39.93
6.37±1.02
130.86±34.66
1.65±0.17
8.41±2.09
5.48±1.46
疗后
34.41±14.89*1
46.52±20.97*1
76.83±31.79*1
, http://www.100md.com
123.67±31.15*3
6.15±1.28*3
129.19±30.05*3
1.62±0.18*3
8.16±1.35*3
5.29±1.28*3
注:组内治疗前后比较:*1P<0.01,*2P<0.05,*3P>0.05
参考文献
1 王新德.脑血管疾病分类草案.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98,21∶59
2 孟家眉.对脑卒中临床研究工作的建议.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88,21(1)∶57
3 李义召,李大年,综述.噻氯匹定预防缺血性卒中研究进展.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94,27(2)∶120~122
(1998-12-30 收稿),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