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寄生虫病与感染性疾病》 > 2000年第1期
编号:10258549
海安县1993~1998年疟疾监测结果分析
http://www.100md.com 《寄生虫病与感染性疾病》 2000年第1期
     作者:王健 曹陆军 徐增林 李宁 徐瑞松

    单位:王健(江苏省南通市卫生防疫站,南通 226006);曹陆军(江苏省南通市卫生防疫站,南通 226006);徐增林(江苏省海安县卫生防疫站);李宁(江苏省海安县卫生防疫站);徐瑞松(江苏省海安县卫生防疫站)

    关键词:

    实用寄生虫病杂志000128 中图分类号:R5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534(2000)01-0041-02

    海安县地处苏北平原里下河地区,是以中华按蚊为传疟媒介的间日疟流行区。在六、七十年代曾发生两次间日疟暴发流行,年发病率高达30.13%(1960年)和24.65%(1972年)。经过多年的积极防治,1989年发病率降至1/万以下。此后,发病率持续稳定下降,1992年为0.16/万。1993年,根据历史发病情况、地理环境及 农作物种植等,选择该县海南乡和雅周镇作为疟疾监测点,现将6年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 百拇医药
    1 内容与方法

    1.1 病原监测

    1.1.1 发热病人血检 每年5~10月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室对“三热”(初诊为疟疾、疑似疟疾及不明原因发热者)病人及来往于高疟区的流动人员开展血检疟原虫。

    1.1.2 流行季节走访调查 7、8、9月,每月中旬对2乡(镇)6个村居民的疟疾发病和疫情漏报情况进行调查,每次每村走访300人左右,并对1周内发热病人采血镜检疟原虫。

    1.1.3 IFA检测 每年10月份,在海南乡选择1所小学和3个村的部分居民各采集干血滴滤纸200份左右,送江苏省寄研所统一作IFA测定,以滴度≥1∶20计算阳性率。

    1.2 媒介调查

    1.2.1 6~10月每旬1次,在海南乡选择4间人房、4间猪圈(该地不养牛),采用吸管法定人定点定时对中华按蚊的季节消长、密度进行调查。
, 百拇医药
    1.2.2 叮人率调查 采用睡前3小时结合清晨50顶蚊帐法,即选择一间普通人房,19∶00~22∶00时每小时捕蚊1次,捕捉按蚊数除以房内活动人数为睡前叮人率;次晨50顶蚊帐捕获按蚊数除以帐内人数,两者之和为实际叮人率,6~10月每旬1次。

    1.3 疫点处理

    对现症病人正规治疗及复治,病人家属及四邻进行预防服药,对病家周围250m以内的人群加强发热病人诊视和血检。

    1.4 流动人口管理

    对来往于疟疾高发区的流动人员进行调查登记,疟疾休止期和流行季节给予预防服药,对流动人口中的“四热病人”进行血检疟原虫。

    2 结果

    2.1 疟疾发病情况
, 百拇医药
    两乡(镇)1993年发病4例(1例为恶性疟),均为输入病例;1994年发病3例(1例输入);1995年发病3例(2例输入);1996、1997年各发生1例病人,1998年无病例发生。病例呈高度散在分布,经调查,输入的7例疟疾均未引起输入继发病例,本地发生的5个病例为在残存病灶点发生或为“不明病例”,各病例间均无明显因果关系。

    2.2 发热病人血检

    1993~1998年共血检9 740人,年平均血检率为3.75%,血检阳性8人,阳性率0.08%。其中本地居民血检7 717人,阳性1人,阳性率0.01%;流动人口血检2 023人,阳性7人,阳性率0.35%。二者差别有显著性(P<0.01)。

    2.3 村民走访调查

    6年累计走访7 338户,29 454人次,仅在1996年发现1例症状典型的现症病人,该病人已正规治疗并已上报疫情,未发现漏治漏报疫情。走访发现1周内发热病人282人次,血检疟原虫均为阴性。
, 百拇医药
    2.4 IFA检测

    1993~1998年共检测2 382人,阳性(滴度≥1∶20)86人,阳性率3.61%,阳性GMRT21.45。其中小学生阳性率3.95%(48/1 214),阳性GMRT20.00;居民阳性率2.88%(31/1 077),阳性GMRT24.38;流动人口阳性率7.69%(7/91),阳性GMRT20.00。流动人口与居民及小学生间阳性率差别有显著性(P<0.05)。

    2.5 媒介调查

    2.5.1 蚊种调查 1994年8月及1995年9月,在海南乡所辖12个行政村各选择1个具代表性的村民小组,采用全捕法,于清晨逐户捕蚊,经麻醉后分类计数。共捕获各类成蚊3 525只,其中中华按蚊243只,占6.89%,未发现嗜人按蚊。

    2.5.2 季节消长 6年调查结果显示,中华按蚊6月上旬开始在人房内活动,7月份密度达高峰,10月份密度明显下降直至消失。
, 百拇医药
    2.5.3 中华按蚊密度 1993~1998年人房内的密度分别为4.54、1.07、1.73、3.34、4.23、2.78只/人工小时,猪圈内分别为19.77、9.52、11.25、10.61、15.42、12.36只/人工小时,猪圈密度是人房的4.46倍。

    2.5.4 叮人率调查 1993~1998年叮人率分别为1.25、0.76、1.06、1.95、0.81、0.38只/人*夜(睡前+次晨)。

    3 讨论

    6年的监测结果表明,两监测乡(镇)疟疾年平均发病率为0.46/万,其中本地居民发病率为0.19/万,流动人口输入性发病率为0.27/万,疟疾发病已控制在较低水平。6年共走访29 454人次,未发现漏报漏治病人,走访1周内发热病人,血检疟原虫均为阴性,IFA监测结果亦与发病相吻合,说明疫情是符合实际的。疟疾发病率与全县发病情况相一致,呈逐年下降趋势,表明该地采取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行之有效。
, 百拇医药
    在1993~1998年的12例病人中,属输入性病例7人(其中1例恶性疟),占总病例数的一半多,均为去海南等高疟区从事建筑等的流动人员;流动人口疟原虫阳性率及IFA阳性率显著高于本地人口,说明在灭疟后期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12例病人中,血检阳性8人,占66.67%,故必须坚持疟疾三条诊断标准。监测点的年血检率平均达3.75%,阳性率仅为0.08%,大部份血检阳性是在“二热”病人中检出的,今后可适当降低血检率,着重对“二热”病人及流动人口中发热者进行血检,提高血检针对性。

    几年结果进一步证实该地区是以中华按蚊为单一传疟媒介的间日疟流行区,中华按蚊密度在7月份达高峰。随着广大群众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不断的提高,居民住房及防蚊条件明显改善,普遍使用蚊帐及纱门纱窗,人房内中华按蚊密度及叮人率均较低,减少了人蚊接触机会。但当地仍有少数新感染病例发生,表明尚未能完全阻断疟疾传播,如果放松疟防工作,残存传染源的积累或输入性疟疾未能及时根治,疟疾仍有重新回升甚至出现流行的可能。为此,应进一步搜索和肃清残存传染源及加强对流动人员的管理工作,巩固发展疟防成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地方病防治局.疟疾防治手册〔C〕.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111,115,153,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