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 > 2000年第1期
编号:10258597
中国蠓科昆虫研究的发展(双翅目)
http://www.100md.com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 2000年第1期
     作者:虞以新 刘金华

    单位:虞以新(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北京 100071);刘金华(广州军区军事医学研究所,广州 510507)

    关键词: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000101DEVELOPMENT ON STUDY OF CERATOPOGOIDAE

    IN CHINA(DIPTERA)

    Yu Yixin

    (Institute of Microbiology and Epidemiology,Beijing 100071)

    Liu Jinhua
, 百拇医药
    (Institute of Microbiology and Epidemiology,Beijing 100071)

    我国蠓科(Ceratopogonidae)昆虫的研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开始的,在世界蠓科昆虫研究进程中,整整晚了半个世纪。在我国医学昆虫研究中,也是起步很晚的类群。如1938年我国大陆蚊种已记录了12属100种(亚种),而在1940年我国蠓科仅记载1属1种(Wu,1940)。至1956年也仅百种左右(胡经甫,1956),而且均出自外国人笔下。虽说早在唐代诗人元稹的“虫豸”诗篇中就已维妙维肖地描写了“无声不见飞”,“暗啮堪销骨”,真切地形容蠓的微小和刺叮之害,但真正的现代科学报导始于国人研究的论文,当首推张本华(1951)“四川省三种吸血蠛蠓(墨蚊)的分类研究”一文,此文不仅对3种常见吸血蠓的鉴别特征作了描述,也简明地介绍其生态习性和分布地区。我国生物学界奠基人之一的胡经甫先生(1956)发表了“中国蠓科昆虫初步名表”,在此文中他语重心长地希望国人填补当时尚属我国空白的蠓科研究,并提出“做长期深入研究,争取十二年之内”接近世界水平。今天我们可以说先辈的倡导而今已经实现。为了避免或减少与“我国蠓类研究近况及展望”(虞以新,1989)的重复,仅主要介绍我国蠓科研究发展中主观认为重要的进程,也是对前文的补充。偏颇之处,望请见谅。
, 百拇医药
    1 概况

    《Catalogus Insectorun Sinensium》Vol.V(Wu,1940)这本胡经甫教授编著的巨著,是我国蠓科昆虫可查获的早期现代昆虫学最早论著,当时仅记载了Ceratolophus trichopus Thomson 1869〔=Atrichopogon trichopus(Thomson)〕1种。在生物研究中,分类鉴别应是先导,因为首先必须识别物种,而后方可论及其它。所以某类的分类研究水平,大体上可反映出该类的研究进程。我国蠓科昆虫在1956年前尚无专攻此类研究的人员,因而当时91种蠓类的记录大都出自外人之作。自此而后随着科学事业的日益被重视,蠓科研究也日渐兴起。胡经甫教授在撰写发表“初步名表”后,又编写了“我国重要蠓类的鉴别”(1962),及至“中国经济昆虫志第13册双翅目蠓科”(李铁生,1978)及“中国重要医学动物鉴定手册第三章中国重要蠓类的鉴别”(虞以新,1982)先后出版,为我国吸血蠓类的研究提供初步的参考资料和工具书。此时我国吸血蠓类达3属112种,在此期间,“Synopsis of the genera of Ceratopogonidae(Diptera)”(Wirth et al.,1974)的发表对我国蠓科研究起到促进作用,此文统计了当时世界已知蠓种为3 870种,分隶于62属,并提供了分属检索表,其中库蠓、细蠓和蠛蠓三吸血蠓属共约1 050种,则我国当时已知种占此数的10.6%。以上述资料及“蠓科概论”(虞以新,1982)为教材先后举办了几次培训班,普及和推动了我国蠓科昆虫的研究。但至1978年前,在世界蠓科文献3 527篇的索引中,我国学者著作仅占0.68%(9人24篇)。但至今发表在国内各种刊物上的蠓类文章约有400余篇,仅从世界蠓种名录(Borkent and Wirth,1997)所援引的310位作者1 430篇分类文献中,即有我国28位学者的论著76篇,已占总文献数的5.3%。该书所载5 150种现知蠓类中,由我国学者命名的蠓种有185种,占世界蠓种总数的3.6%。上述数据直观并不大,但回顾1956年前尚处于零的状况下,即可看出50余年来的发展态势是良好的,从世界蠓种名录援引的近20年的文献中可以看出,中国学者已很引人关注了。虽然我们研究力量仍很单薄,但从总的态势来看,在以吸血蠓类为主的研究进程中已扩及到整个蠓科的研究,如《海南岛的蠓类》(刘金华等,1996)一书的出版,即是这一发展趋势的产物,该书描述了采自海南岛的蠓科4亚科14属111种,是我国蠓科分类研究中论述面最广的一本专著。据从这几位作者处得知,他们已分别对铗蠓属(Forcipomyia)的23个亚属138种,裸蠓属(Atrichopogon)的6亚属7组82种,及库蠓属(Culicoides)11亚属250余种以及蠛蠓属66种,细蠓属45种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仅此5属的已知种数已为1956年记录的6.5倍,占世界已知现存蠓种的11%。对琥珀中灭绝蠓种的研究也已开始(洪友崇,1981)。系统论述我国蠓类的《中国蠓科昆虫》1~3卷不久将问世。
, http://www.100md.com
    2 吸血蠓类分类和生态研究

    李舫(976)“太平广记”中记述“峡山至蜀有蟆子,色黑也能咬人……”,这是最早对川鄂交界地区蠛蠓(Lasiohelea)的记述,至今这一带人民仍叫蠛蠓为蟆子。这也表明最能引人关注的是吸血类群,尤其白天活动的吸血蠓类,因为昏暗条件下吸血蠓类往往被误认为蚊。蠛蠓(Lasiohelea)是我国南方诸省人们所熟知。台湾蠛蠓(Lasiohelea taiwana Shiraki,1913)即为最早描述于我国台湾省的吸血蠓种,且自此以后至1978年前,我国南方诸省均相继报道,仍仅此一种。当蠛蠓口甲齿被发现并提出相应的分类特征,《中国蠛蠓的研究》(虞以新等,1982)的出版标志着蠛蠓研究发展到一个新阶段,该专著记述了采自我国的23 种蠛蠓,其中有16个新种,从而使我国成为发现蠛蠓种最多的国家,而且也使我们对蠛蠓幼期孳生地、成虫群舞、受精及昼夜和季节的数量动态均有新的认识。我国学者在蠛蠓的活动规律,自然因素对数量动态的影响,不同种群的孳生地特征,雌性成虫吸血与生殖的关系,幼期营养与实验室养殖以及同功酶等方面均展开了研究(裘明华,1988;陈锦生等,1982;谭FDA1宪等,1989;Yeh et al.,1996),在蠛蠓的区系分布研究方面也相继取得新的进展(连日清,1989,1991;刘康南等,1989)。至今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已知蠛蠓有66种。占世界已知蠛蠓种的56%,在研究我国蠛蠓的同时,并与国际蠓科学者合作,完成了东南亚地区的蠛蠓研究,出版了《Lasiohelea of Southeast Asia》(Yu and Wirth,1997)这本专著,首次报道了东南亚各国的47种蠛蠓,并倡议恢复蠛蠓属的分类阶元,被国际有关蠓科学者誉为蠛蠓研究的里程碑。
, 百拇医药
    细蠓属(Leptoconops)是吸血蠓类中分布较为局限的一类,1957年在湖北汉水流域武当山区采获的一种细蠓命名为郧县细蠓〔Leptoconops(Honoconops)yunshienensis Yu,1963〕,以后发现这种细蠓广布于四川省的岷江、沱江、青衣江及嘉陵江等沿岸并在岷江边研究了郧县细蠓的数量动态及飞行距离等生态习性。40年来经我国学者调查研究,初步统计我国已知细蠓共有45种,占世界细蠓已知种数的35%,其中热带海滨的刺额亚属(Styloconops)也发现于海南岛亚龙湾(王慧等,1988)。我国细蠓的主要分布区是西北荒漠地区的绿洲,刘增加等经多年研究于1990的《中国西北细蠓研究》这一专著的出版,以西北地区为主全面地论述了我国细蠓的分类、生态及其危害和防治等诸方面研究的进展,使我国细蠓研究发展到一个新水平。

    库蠓(Culicoides)是蠓科中最大的一个属,也是三大吸血蠓属中分布最广、蠓种最多、与人畜关系最密切的一个属。最早记载于Linnaeus(1758)《Systema Naturae》中的Culex pulicaris即广布于古北区的灰黑库蠓(Culicoides pulicaris Linnaeus,1758),至1956年全世界已报导的库蠓有550余种(Arnaud,1956),同年我国已记录的库蠓为28种(亚种)(胡经甫,1956),仅占当时已知种数的5%,那时在世界已知库蠓名录中尚无1种是由国人所描述。陈亢川和蔡连来(1962)描述了福建库蠓(Culicoides fukiensis Chen et Tsai,1962)和龙溪库蠓(Culicoides lungchiensis Chen et Tsai,1962)二新种,这是中国学者首次在本土描述库蠓新种。此后我国学者做了许多调查研究和新种描述。瞿逢伊(1981,1983)、陈锦生(1983)分别对云南和东南沿海及台湾省的库蠓作了系统研究,尤其是李铁生(1978,1988)在发表多篇新种描述报导后先后撰写出版二册我国蠓科昆虫的经济昆虫志,这对我国库蠓研究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刘金华等(1991,1994)先后应用气相色谱分析和数值分类法分别对不显库蠓(Culicoides obsolatus)和灰黑库蠓(Culicoides pulicaris)二种团进行了分类研究。经国内学者们的广泛调查研究,据初步统计,我国库蠓现知种约有12亚属250余种,约占世界已知库蠓种数的20%,为我国1956年记录种数的9倍。在分类研究和种群调查同时,生态和生物学研究也取得明显发展。福建(陈亢川等,1980)、台湾(连日清等,1981,1982,1983)、山东(薛健等,1992)、东北(刘国平等,1992)等地均对常见种群的数量动态进行了研究,宋关鸿(1983)应用紫外光诱器、电子计算机技术和多元逐步回归方法探讨了日本库蠓在不同月相夜诱捕量的变化规律,以及温湿度、风速和光照度等气象条件对它的影响,认为活动数量最多的条件是温度16℃~23℃,风速<0.5m/s,光照度0.02~0.20 Lx。在四川甘洛研究了侵入厩舍叮马的吸血种群,上午以琉球库蠓(Culicoides actoni)为主,而黄昏时刻尖喙库蠓(Culicoides oxystoma)数量达到高峰,而宁夏银川侵入厩舍的吸血蠓种,除细蠓外以沙库蠓居多,其高峰也在上午8 时许(刘增加等,1988),并对林区多种库蠓的活动高度及长白山吸血蠓垂直分布进行了观察(虞以新等,1989;叶青山等,1994),实验室养殖也相继取得成功(胡超群,1989;Blankwen et al.,1995),并观察了某些种群的生活史及其生殖营养周环,对明斑库蠓(Culicodes cirucumscriptus)的野外及实验室的孳生习性进行了观察并有针对性地提出防治措施(孟祥瑞等,1989)。3 分布特征及危害防治研究
, 百拇医药
    1982年以来开展了以边境和沿海地带为重点,在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调查,其中根据15个省区的数据,按聚类分析方法,探讨吸血蠓群落的地理分布特征,结果显示,吸血蠓种群的地理分布与“中国昆虫地理区划”基本一致;在此同时,对我国吸血蠓类群落组成结构也进行了初步分析;据群落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吸血蠓优势种由南向北渐趋突出,而多样性指数则南方高于北方;根据同一调查的资料进而对吸血蠓地理生态位作了初探,在分析的75种蠓类中,分布范围最广的是原野库蠓(C.homotomus),其次是尖喙库蠓,而地理生态位的宽度最大的是荒川库蠓(C.arakawae)(颜忠诚等,1997,1998a,1998b)。

    吸血蠓类的危害主要有两个方面,即刺叮吸血直接的危害和传播病原体使人畜患病。对于蠓传疾病虽涉及40余种寄生虫、细菌和病毒等病原体(虞以新,1984),我国与人有关的病原仅从台湾蠛蠓(Lasiohelea taiwana Shiraki,1913)中分离到乙型脑炎病毒,但至今未得到进一步的研究结论。禽类的住白血虫(Leucocytozoon caulleryi)是由荒川库蠓传播,在广东早有报导(沈阳,1987)。家畜的兰舌病是一种蠓媒性病毒病,虽早有文献综述介绍(虞以新,1984),但我国公开就此病及其媒介的研究是在90年代初(周维翰,1996)。而后由农业部组织了此病的研究协作组,并在武当山开办了以兰舌病媒介库蠓为主题的研究班。1996年在我国云南昆明召开了第一届东南亚及太平洋地区兰舌病研讨会,据此会的论文集所载,国内兰舌病研究有诸多论述,但尚未对国内传播兰舌病的媒介库蠓作出明确论断。
, http://www.100md.com
    蠓咬性皮炎及引起的搔痒症,人、畜均有发生,在人群中出现明显临床症状的程度因季节和蠓密度不同而不同,约为2%~30%,对此已开展了流行病学调查和免疫疗法等研究。蠓害防治在结合吸血双翅目昆虫防治研究同时展开并在有关专著中作了较系统的介绍。

    总之,我国蠓科研究已取得显著的进展,具备了较好的基础,希望有更多年轻昆虫学家来从事我国蠓科昆虫的研究。最后,作者概括提出如下5点意见:1)就全国范围来说,各地蠓类研究很不平衡,尤其内地诸省尚应查明当地主要吸血种群。2)为了适应深入研究的需要,迫切需要对重要吸血种群作实验室驯养,建立实验室养殖种群。3)与人畜虫媒病有关的种群,应组织力量进行媒介效能的研究,包括自然种群的病原分离和实验种群感染实验。4)开展种群动态的研究,掌握重要种群的生态特点。5)应用现代新技术进行分类研究,以澄清一些重要种类分类中的混乱问题。

    蠓科昆虫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类群,尚有大量的未知种群待发现,有许多理论和应用问题待研究,希望有更多的同志来开拓。
, http://www.100md.com
    参考文献

    1,王慧,詹道成.1988.海南岛三亚地区蠓类调查.中国公共卫生,增刊:124.

    2,叶青山,李民飞.1994.长白山吸血蠓类垂直分布调查.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12(4):312.

    3,刘国平,徐政府,陶增光,等.1992.东北边境地带吸血蠓区系和生态研究.生态学杂志,11(4):18~21.

    4,刘金华,李严杰,虞以新.1991.中国不显库蠓种团雌虫数值分类的初步研究.吸血双翅目昆虫调查研究集刊,3:8~18.

    5,刘金华,陈立茵,周芳,等.1994.五种库蠓脂酸的研究.昆虫学报,37(1):78~83.

    6,刘金华,严格,刘国平.1996.海南岛的蠓类.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 http://www.100md.com
    7,刘康南,熊本维.1989.西藏措那吸血蠓类生态习性研究.吸血双翅目昆虫调查研究集刊,1:92~86.

    8,刘增加.1997.甘肃西部蠓科调查与防治.兰后卫生,1:31~33.

    9,刘增加,石淑珍,曹佳宁.1989.银川平吉堡马厩吸血双翅目昆虫的调查.吸血双翅目昆虫调查研究集刊,1:151~156.

    10,刘增加,石淑珍,曹佳宁.1990.中国西北地区细蠓的研究.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

    11,李铁生.1978.中国经济昆虫志.第十三册.双翅目:蠓科.北京:科学出版社,1~124.

    12,李铁生.1988.中国经济昆虫志.第三十八册.双翅目:蠓科.北京:科学出版社,1~126.

, http://www.100md.com     13,宋关鸿.1983.气象条件对日本库蠓夜间活动的影响.昆虫学报,26(1):49~58.

    14,沈阳.1987.鸡沙氏住白虫病虫媒的初步调查.畜牧兽医科技,2:30~32.

    15,连日清.1989.台湾铗蠓属蠛蠓亚属蠓种分类及生态研究.台湾省立博物馆半年刊,42(1):37~77.

    16,连日清.1991.铗蠓属蠛蠓亚属七新种及四种台湾新记录种之描述.台湾省立博物馆半年刊,44(1):83~116.

    17,连日清,陈锦生.1981.台湾北部糠蠓之季节消长研究.台湾医学会杂志,80(3):331~346.

    18,连日清,陈锦生.1981.台湾北部糠蠓之季节消长研究.台湾医学会杂志,80(7):673~682.
, 百拇医药
    19,连日清,陈锦生.1982.台湾北部糠蠓之季节消长研究.台湾医学会杂志,81(4):514~523.

    20,连日清,陈锦生.1983.台湾北部糠蠓之季节消长研究.台湾医学会杂志,82(3):399~409.

    21,陈亢川,蔡连来.1962.福建省吸血蠓的分类研究.昆虫学报,11(4):394~400.

    22,陈亢川,蔡连来.1962.福建省常见吸血蠓类的研究.昆虫学报,23(4):401~406.

    23,陈锦生.1983.台湾的库蠓.学位论文,1~226.

    24,陈锦生,徐世杰,连日清.1982.花莲地区台湾铗蠓之季节消长研究.台湾大学植物病虫害,9:68~91.

    25,张本华.1951.四川省三种吸血蠛蠓(墨蚊)的分类研究.中国昆虫学报,1(3):280~285.
, 百拇医药
    26,孟祥瑞,薛健,于晓敏.1989.明斑库蠓孳生习性的调查和防治.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 ,2(增刑):88~89.

    27,周维FDA2.1996.安徽省反刍家畜兰舌病毒媒介库蠓越冬宿主分析. 中国兽医科技,26(3):46~47.

    28,洪友崇.1981.琥珀中的昆虫化石.北京:地质出版社

    29,胡经甫.1956.中国蠓科昆虫初步名表.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1:1~6.

    30,胡经甫.1962.我国重要蠓类的鉴别.见:陆宝麟,胡经甫主编,中国重要医学动物鉴定手册.北京:军事医学编译出版社,160~165.

    31,胡超群.1989.荒川库蠓实验室养殖研究(双翅目:蠓科).吸血双翅目昆虫调查研究集刊,1:231~234.
, http://www.100md.com
    32,裘明华.1988.台湾铗蠓乳酸脱氢酶同功酶、苹果酸脱氢酶同功酶和酯酶同功酶的酶谱研究.重庆医科大学学报,13(1):1~50.

    33,虞以新.1982.中国重要蠓类鉴别.见:陆宝麟主编,中国重要医学动物鉴定手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78~224,945~948.

    34,虞以新.1984.蠓传畜禽病研究概况.宁夏农业科技,1:43~47.

    35,虞以新.1989.我国蠓类研究近况及展望.医学动物防制,5(3):20~23.

    36,虞以新,刘康南.1982.中国蠛蠓的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

    37,虞以新,邹民吉,高永刚,等.1989.完达山林区库蠓组成及其空间分布.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13(2):114~117.
, 百拇医药
    38,谭璟宪,薛景珉,柯卫.1989.台湾铗蠓吸血和生殖的观察.昆虫学报,22(1):52~57.

    39,颜忠诚,虞以新.1997.吸血蠓地理生态位的研究.医学动物防治,13(6):326~328.

    40,颜忠诚,虞以新.1998a.吸血蠓群落的地理分布.动物学研究,19(2):175~176.

    41,颜忠诚,虞以新.1998b.吸血双翅目昆虫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9(1):36~40.

    42,薛健,康增左,孔繁吉.1992.山东省18种吸血库蠓调查新记录.山东卫生防疫,12(1):65~66.

    43,瞿逢伊.1981.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吸血蠓.昆虫学报,24(3):307~313.
, 百拇医药
    44,瞿逢伊.1983.中国库蠓属二新亚属二新种.昆虫学报,5(1):25~32.

    45,Blankwen,A.,朱丽君,刘军. 1995.通过人工膜和天然膜培养光胸库蠓,沈阳医学杂志,11(4):388~389.

    46,Borkent,A.and W.W.Wirth 1997.World species of biting midges(Diptera: Ceratopogonidae) Am.Mus. Nat. His.Nu.233.

    47,Wirth,W.W.,N.C.Ratanaworabhan and F.S.Blanton 1974.Synopsis of the genera of Ceratopogonidae(Dipera).Ann.Parasit.49(5):595~613.

    48,Wu,C.F.1940 Catalogus Insectorum Sinensium.Vol.V:Fan memorial Institute of Biology.82~83.

    49,Yeh,C.C.and Y.Y.Chuang 1996.Colonization and bionomics of Forcipomyia taiwana(Diptera:Ceratopogonidae)in the laboratory.J.Med.Ent.33(3):445~448.

    50,Yu,Y.X.and W.W.Wirth 1997.Lasiohelea of Southeast Asia.Military Medical Science Press.

    收稿日期:1999-07-17,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