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讲授中医专业课教学法探讨
作者:张明雪
单位:辽宁中医学院 沈阳110032
关键词:日语授课;教学法;中医专业课
中医教育000123
用外语进行中医专业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是我国中医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不仅可以推动医药高等教育方面的国际交流,还能加快我国中医药学走向世界的进程和步伐。同以往的汉语课堂教学相比,用外语进行中医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和规律。如何把握这些特点和内在规律是目前搞好中医专业课程外语教学的关键。下面,仅从自己近年来从事日语讲授中医诊断学的教学经历,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1 取“材”得当融贯中外
这里的取“材”得当和融贯中外,是指教师在收集整理适合外语教学的备课资料时,既要考虑授课内容的适用性,又要考虑语言表达的准确性,还要把中医教学内容同外语的表达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为下一步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 百拇医药
我们在缺乏借鉴的条件下,用日语讲授中医诊断学难度颇大。既要用日语原汁原味地去表达医学术语,又要突出中医特色。因此作为任课教师首先要吃透日文版的专业书籍。我们主要参考的几部日文版的《中医诊断学》,其内容与现今要求的六版教材,无论从段节章回还是具体的临床主症均大有出入。因此,每次备课都要依据教材,先理出头绪,归纳出要点,力争条理清晰地同步于六版教材,然后再将教材中常用汉字注音,将新单词罗列出来,或点出横批,以便于课堂讲授和学生理解。凡是日文难以解释的地方,一定及时与日本外教沟通,力求准确地使学生掌握中医术语的日语说法。例如呃逆、里急后重、喘息等词汇,可以很容易地找到相对应的单词,但郑声、恶阻等中医专业色彩很浓的词汇,就需要由浅入深地解释其内涵概念及临床意义,而不能简单地望文生义。因此备课资料丰富得当,中医术语与日语中的医学术语的融会贯通是学生们运用日语思维理解中医的先决条件。
2 重视交流循序渐进
课堂教学,重在交流,专业课程的外语教学更是如此。由于学生对外语讲授专业的不适应和非母语表达的心理障碍。因此,把握好尺度,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安排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 百拇医药
(1)授课伊始,我即让学生多听医学日语磁带,多读日语的中医刊物,如《东洋医学》等,使学生对日语说法的中医知识有个感性认识,之后无论是教师授课,学生回答,还是课堂讨论,课后辅导全部使用日语会话。因为“只有说出来,才是自己的”。凡是学过外语的人,都深谙此道。在授课时我注重运用手势、动作、表演、图表、模型等,千方百计地将教材上众多的四诊内容通过日语表达出来,以使学生加深理解和记忆。在讲授辨证内容时则插入临床实例,并组织课堂讨论,每次讨论2~3个病例,这样既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又创造了使用日语思维并积极参与的自我表现机会,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习主动性,而且激发了学生用日语学习专业课的兴趣和热情。
(2)通过师生交流,克服非母语会话的心理障碍,让学生大胆地去说,教师及时地去纠正。课堂上的反复强调,单词的不断重复,使学生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听懂并掌握,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耳熟能详”。经过这样的教学实践,学生由最初两学时课只能用40分钟日语授课尚似懂非懂,直到最后100分钟全部用日语讲授也能完全听懂,这说明学生们随着单词掌握量的递增也相应地提高了听力水平。在初学中医诊断时,每每提起病证名称,同学们反应迟钝,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稳定学生情绪,不要急躁,每次讲完一段话,都要视学生的听懂程度而决定,如果没听懂,再详细、放慢语速地重复一遍,大概意思听懂以后,再讲下一个内容,但切忌对枝节问题长篇累牍地纠缠不清。此外,任课教师无论课上还是课下,要及时与学生沟通、交流,这也是提高学生理解中医诊断内容的重要步骤。
, 百拇医药
3 日语带教学以致用
中医诊断是理论与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的衔接主要靠中医诊断这门桥梁课。课堂上舌诊、脉诊讲得如何栩栩如生,也不抵临床见习掌握得扎实、准确。“编筐编篓,全在收口”,可见,见习课亦是举足轻重的,同时也是验证理论授课的效果所在。由此临床带教工作大多由留日归来的学者承担,因为他们既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又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然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的专业日语炉火纯青,流利的口语和贴切恰当的术语使用能使学生在课程行将结束之时,专业日语水平得到升华。同时在带教中适当地加入一些目前日本汉方医学的研究动态进展等新知识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实践证明,通过四诊、辨证等临床见习课后,学生们都能用日语书写临床病例,较准确地对临床患者进行辨证和证候分析,缩短了临床工作的适应期。外语班的学生毕业后,其考研命中率遥遥领先于其他普通班,并有许多学生赴日继续攻读学位或进入国内较有影响的科研院所。
外语授课是“教育国际化”大趋势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把握外语讲授专业课的规律与特点是培养专业外语人才的关键所在。
张明雪,女,37岁,在读博士生,副教授
(收稿日期:1999—10—15), 百拇医药
单位:辽宁中医学院 沈阳110032
关键词:日语授课;教学法;中医专业课
中医教育000123
用外语进行中医专业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是我国中医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不仅可以推动医药高等教育方面的国际交流,还能加快我国中医药学走向世界的进程和步伐。同以往的汉语课堂教学相比,用外语进行中医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和规律。如何把握这些特点和内在规律是目前搞好中医专业课程外语教学的关键。下面,仅从自己近年来从事日语讲授中医诊断学的教学经历,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1 取“材”得当融贯中外
这里的取“材”得当和融贯中外,是指教师在收集整理适合外语教学的备课资料时,既要考虑授课内容的适用性,又要考虑语言表达的准确性,还要把中医教学内容同外语的表达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为下一步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 百拇医药
我们在缺乏借鉴的条件下,用日语讲授中医诊断学难度颇大。既要用日语原汁原味地去表达医学术语,又要突出中医特色。因此作为任课教师首先要吃透日文版的专业书籍。我们主要参考的几部日文版的《中医诊断学》,其内容与现今要求的六版教材,无论从段节章回还是具体的临床主症均大有出入。因此,每次备课都要依据教材,先理出头绪,归纳出要点,力争条理清晰地同步于六版教材,然后再将教材中常用汉字注音,将新单词罗列出来,或点出横批,以便于课堂讲授和学生理解。凡是日文难以解释的地方,一定及时与日本外教沟通,力求准确地使学生掌握中医术语的日语说法。例如呃逆、里急后重、喘息等词汇,可以很容易地找到相对应的单词,但郑声、恶阻等中医专业色彩很浓的词汇,就需要由浅入深地解释其内涵概念及临床意义,而不能简单地望文生义。因此备课资料丰富得当,中医术语与日语中的医学术语的融会贯通是学生们运用日语思维理解中医的先决条件。
2 重视交流循序渐进
课堂教学,重在交流,专业课程的外语教学更是如此。由于学生对外语讲授专业的不适应和非母语表达的心理障碍。因此,把握好尺度,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安排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 百拇医药
(1)授课伊始,我即让学生多听医学日语磁带,多读日语的中医刊物,如《东洋医学》等,使学生对日语说法的中医知识有个感性认识,之后无论是教师授课,学生回答,还是课堂讨论,课后辅导全部使用日语会话。因为“只有说出来,才是自己的”。凡是学过外语的人,都深谙此道。在授课时我注重运用手势、动作、表演、图表、模型等,千方百计地将教材上众多的四诊内容通过日语表达出来,以使学生加深理解和记忆。在讲授辨证内容时则插入临床实例,并组织课堂讨论,每次讨论2~3个病例,这样既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又创造了使用日语思维并积极参与的自我表现机会,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习主动性,而且激发了学生用日语学习专业课的兴趣和热情。
(2)通过师生交流,克服非母语会话的心理障碍,让学生大胆地去说,教师及时地去纠正。课堂上的反复强调,单词的不断重复,使学生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听懂并掌握,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耳熟能详”。经过这样的教学实践,学生由最初两学时课只能用40分钟日语授课尚似懂非懂,直到最后100分钟全部用日语讲授也能完全听懂,这说明学生们随着单词掌握量的递增也相应地提高了听力水平。在初学中医诊断时,每每提起病证名称,同学们反应迟钝,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稳定学生情绪,不要急躁,每次讲完一段话,都要视学生的听懂程度而决定,如果没听懂,再详细、放慢语速地重复一遍,大概意思听懂以后,再讲下一个内容,但切忌对枝节问题长篇累牍地纠缠不清。此外,任课教师无论课上还是课下,要及时与学生沟通、交流,这也是提高学生理解中医诊断内容的重要步骤。
, 百拇医药
3 日语带教学以致用
中医诊断是理论与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的衔接主要靠中医诊断这门桥梁课。课堂上舌诊、脉诊讲得如何栩栩如生,也不抵临床见习掌握得扎实、准确。“编筐编篓,全在收口”,可见,见习课亦是举足轻重的,同时也是验证理论授课的效果所在。由此临床带教工作大多由留日归来的学者承担,因为他们既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又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然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的专业日语炉火纯青,流利的口语和贴切恰当的术语使用能使学生在课程行将结束之时,专业日语水平得到升华。同时在带教中适当地加入一些目前日本汉方医学的研究动态进展等新知识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实践证明,通过四诊、辨证等临床见习课后,学生们都能用日语书写临床病例,较准确地对临床患者进行辨证和证候分析,缩短了临床工作的适应期。外语班的学生毕业后,其考研命中率遥遥领先于其他普通班,并有许多学生赴日继续攻读学位或进入国内较有影响的科研院所。
外语授课是“教育国际化”大趋势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把握外语讲授专业课的规律与特点是培养专业外语人才的关键所在。
张明雪,女,37岁,在读博士生,副教授
(收稿日期:1999—10—15),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