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版《内经》教材使用体会
作者:贺娟
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 北京100029
关键词:内经;教材;六版;体会
中医教育000116
六版《内经》教材在我校了使用1年,下学年将在全国范围的中医药院校广泛使用。由于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存在着一定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概论部分内容的增加与变动,二是各论部分编排方式的变更,因此,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亦当有相应的改变,在此,本人愿就使用新教材后的感受谈一下个人的体会。
首先,概论部分教学时数我们由原来的5学时增加到16学时,其内容3章之中,除第1章关于《内经》的成书、沿革、注家注本的内容无大的变动之外,第2章“理论体系的形成”部分,进一步凸现中国古代的文化背景对《内经》理论的影响,第3章“理论体系的学术特征”为新增添内容。就文化背景而言,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及其思维方法对《内经》理论的规范和影响,是导致中医学与现代医学不同的根源所在。中国古代哲学流派众多,其间多有拮抗、对立,但《内经》受董仲舒哲学思想的影响,成功地将讲天地自然的阴阳五行与讲社会人事的道家、儒家思想柔和为一体,使得中医学既具有自然科学的属性,又融入了人文科学的特性,因此,哲学思想与思维方法应当属于重点教授内容。而科技知识的渗透部分,相对而言,其重要性稍逊,并且由于其许多名词术语古怪而偏僻,接受起来较为困难,加之中国古气象学与现代气象学对天体的认识正好相反,且现在的学生以前所曾接受的天文知识又均是现代气象学方面的,因此学生在对古气象学理论的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对这部分内容的讲解,我们感到除借助一定的教具如天体位置图、星相图外,要注意限定教授内容,不要引进太多的概念和术语,亦不要过多发挥。就教材所涉及的篇目和内容而言,讲解清楚教材上的有关内容足矣。
, http://www.100md.com
其次,各论部分编排方式由五版教材按照内容打破各篇的局限分类编排,改为恢复王冰本的次序,序列编排。面对这种变动,在教学上我们应在以下两方面引起注意:
一是要注意各篇论自体内容的整体性和贯通性,因为《内经》之中有许多篇章,在一篇之内往往有多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粗看上去似乎没有任何关联,而实际上一般均有一个主题思想贯穿首尾。如《素问·汤液醪澧论》的3个段落,第1段讲汤液醪澧的制作及作用,第2段讲治疗疾病“神不使”的道理及“标本不得”的危害性,第3段谈水肿病的治法,似乎内容很散乱,而实际上本篇的主题是谈与治疗方法密切相关的几种因素,即第1段提出治疗方法依时代的变化而发展,第2段谈治疗方法要以病人的正气为依据,第三段提出治疗方法要因病而异。再如《素问·举痛论》,第1、2段谈疼痛产生的机理及临床鉴别,第3段是九气为病的内容,其主线是各种致病因素所导致的人体气机的病理变化,而疼痛则是气机发生病理变化的一种具体病症。这种主题有的篇章较为明显,而有的篇章却很隐匿,需要细心体察。
, 百拇医药
二是由于各篇不再分类编排,其各篇的论文属性重新凸现出来。既然是论文,其内容和学术观点便既有在同一理论体系框架下的统一与整体,又有由不同的认识所产生的分歧,而我们讲课时就应该既将散乱在各篇中的理论整理出来,又不回避冲突和矛盾。如关于藏象理论的内容,就教材而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素问·六节藏象论》、《素问·五脏别论》均有论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偏重于五藏与肢体官窍及天地自然的对应关系,重点描述人体的五脏是与四时相关联的五大功能系统;《素问·六节藏象论》除论述五脏与肢体华窍以及四时的关系,重点又阐述了五脏的功能;《素问·五脏别论》主要阐述脏腑不同的功能特点,或划分脏腑的依据。这些理论从原则上讲,互相补充,共同组成《内经》理论体系的框架,而在这个整体框架之下,有些学术观点又有分歧。如关于胆的归属,《内经》多数篇章均将其归属于六腑的范畴,《素问·五脏别论》则将其归属于功能状态与六腑正好相反的奇恒之腑,六腑的概念中无胆而有魄门,应该说这是不同时期对脏腑分类的不同所产生的不同观点,而《中医基础》教材则忽略了这种学术冲突,将其兼收并存,认为胆既属于奇恒之腑,又归属于六腑。但《内经》作为理论提高课,应该将这种理论渊源讲解清楚。又如“气口独为五脏主”的原理,《素问·经脉别论》从“肺朝百脉”的角度进行了论述,《素问·五脏别论》则从“气口亦太阴”即肺脉起于中焦进行论述,对此在讲课时应把这两方面的内容综合起来,这样才能反映出脉象理论中,既注重五脏,又在五脏的基础上注重脾胃的观点。
, http://www.100md.com
另外,讲授《内经》课,还应从方法上注意以下几方面:
(1)阐述《内经》理论要与后世的应用与发展相结合,以体现《内经》对中医理论的影响和规范。如《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一段经文,便对后世很多理论的产生均有很大的影响。诸如“脾主升清”、“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肺为水之上源”等理论,均是在此理论上发展而来的。后世医家依据这些理论设立了益气升提法、健脾化痰法、宣肺利水法等治疗方法。这种联系可使学生把握中医理论中的源流关系,并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内经》理论的重要性。
(2)阐述《内经》理论要与临床应用相结合,以体现《内经》理论对临床的指导作用,并使学生在具体的方药组成和病象描述中,加深对抽象理论的理解。如讲述《素问·生气通天论》,其中经文“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淤于上,使人薄厥,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是从病理角度阐述阳气对血脉的温通作用的。讲述此段经文,最好联系到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此方治疗血脉瘀阻所致的偏瘫,方中大剂量使用黄芪,在此非取其补气,而取其补阳的作用,因为“气有余便是火”,其方名用补阳还五亦说明此意,方剂学是从黄芪补气的角度进行论述,未抓住本方的精髓所在。同时,亦可结合一些医案、个人临证的典型病例。我们常用的是《名医类案》、《续名医类案》及王洪图教授的《黄帝内经临证切要》。
, 百拇医药
(3)适当穿插一定的课堂讨论。课堂讨论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使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由被动变为主动,是一种较好的教学方法。讨论的方式可以是选取某一篇章就其内在的重点问题全面讨论,亦可以提出一有争议的学术问题专题讨论。但要注意所讨论的问题,要难度适宜,否则难以调动学生情绪,而达不到教学目的。就六版教材的内容而言,病证部分的内容,除《素问·热论》及《素问·痹论》两篇外,其它篇章均可以作为讨论的内容。
总之,六版教材之于五版教材,从内容上更注重《内经》理论的思维方法及学术特征,从形式上突出了《内经》的论文特性,突出了《内经》理论提高课的特性,更有便于我们的教学。但同样,作为教师,我们也面临着教材的变动所引起的一些新问题,需要我们扩展知识面,适当改变知识结构,从根本上把握《内经》理论的本质。
贺娟,女,35岁,硕士,副教授
(收稿日期:1999—07—03), http://www.100md.com
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 北京100029
关键词:内经;教材;六版;体会
中医教育000116
六版《内经》教材在我校了使用1年,下学年将在全国范围的中医药院校广泛使用。由于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存在着一定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概论部分内容的增加与变动,二是各论部分编排方式的变更,因此,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亦当有相应的改变,在此,本人愿就使用新教材后的感受谈一下个人的体会。
首先,概论部分教学时数我们由原来的5学时增加到16学时,其内容3章之中,除第1章关于《内经》的成书、沿革、注家注本的内容无大的变动之外,第2章“理论体系的形成”部分,进一步凸现中国古代的文化背景对《内经》理论的影响,第3章“理论体系的学术特征”为新增添内容。就文化背景而言,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及其思维方法对《内经》理论的规范和影响,是导致中医学与现代医学不同的根源所在。中国古代哲学流派众多,其间多有拮抗、对立,但《内经》受董仲舒哲学思想的影响,成功地将讲天地自然的阴阳五行与讲社会人事的道家、儒家思想柔和为一体,使得中医学既具有自然科学的属性,又融入了人文科学的特性,因此,哲学思想与思维方法应当属于重点教授内容。而科技知识的渗透部分,相对而言,其重要性稍逊,并且由于其许多名词术语古怪而偏僻,接受起来较为困难,加之中国古气象学与现代气象学对天体的认识正好相反,且现在的学生以前所曾接受的天文知识又均是现代气象学方面的,因此学生在对古气象学理论的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对这部分内容的讲解,我们感到除借助一定的教具如天体位置图、星相图外,要注意限定教授内容,不要引进太多的概念和术语,亦不要过多发挥。就教材所涉及的篇目和内容而言,讲解清楚教材上的有关内容足矣。
, http://www.100md.com
其次,各论部分编排方式由五版教材按照内容打破各篇的局限分类编排,改为恢复王冰本的次序,序列编排。面对这种变动,在教学上我们应在以下两方面引起注意:
一是要注意各篇论自体内容的整体性和贯通性,因为《内经》之中有许多篇章,在一篇之内往往有多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粗看上去似乎没有任何关联,而实际上一般均有一个主题思想贯穿首尾。如《素问·汤液醪澧论》的3个段落,第1段讲汤液醪澧的制作及作用,第2段讲治疗疾病“神不使”的道理及“标本不得”的危害性,第3段谈水肿病的治法,似乎内容很散乱,而实际上本篇的主题是谈与治疗方法密切相关的几种因素,即第1段提出治疗方法依时代的变化而发展,第2段谈治疗方法要以病人的正气为依据,第三段提出治疗方法要因病而异。再如《素问·举痛论》,第1、2段谈疼痛产生的机理及临床鉴别,第3段是九气为病的内容,其主线是各种致病因素所导致的人体气机的病理变化,而疼痛则是气机发生病理变化的一种具体病症。这种主题有的篇章较为明显,而有的篇章却很隐匿,需要细心体察。
, 百拇医药
二是由于各篇不再分类编排,其各篇的论文属性重新凸现出来。既然是论文,其内容和学术观点便既有在同一理论体系框架下的统一与整体,又有由不同的认识所产生的分歧,而我们讲课时就应该既将散乱在各篇中的理论整理出来,又不回避冲突和矛盾。如关于藏象理论的内容,就教材而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素问·六节藏象论》、《素问·五脏别论》均有论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偏重于五藏与肢体官窍及天地自然的对应关系,重点描述人体的五脏是与四时相关联的五大功能系统;《素问·六节藏象论》除论述五脏与肢体华窍以及四时的关系,重点又阐述了五脏的功能;《素问·五脏别论》主要阐述脏腑不同的功能特点,或划分脏腑的依据。这些理论从原则上讲,互相补充,共同组成《内经》理论体系的框架,而在这个整体框架之下,有些学术观点又有分歧。如关于胆的归属,《内经》多数篇章均将其归属于六腑的范畴,《素问·五脏别论》则将其归属于功能状态与六腑正好相反的奇恒之腑,六腑的概念中无胆而有魄门,应该说这是不同时期对脏腑分类的不同所产生的不同观点,而《中医基础》教材则忽略了这种学术冲突,将其兼收并存,认为胆既属于奇恒之腑,又归属于六腑。但《内经》作为理论提高课,应该将这种理论渊源讲解清楚。又如“气口独为五脏主”的原理,《素问·经脉别论》从“肺朝百脉”的角度进行了论述,《素问·五脏别论》则从“气口亦太阴”即肺脉起于中焦进行论述,对此在讲课时应把这两方面的内容综合起来,这样才能反映出脉象理论中,既注重五脏,又在五脏的基础上注重脾胃的观点。
, http://www.100md.com
另外,讲授《内经》课,还应从方法上注意以下几方面:
(1)阐述《内经》理论要与后世的应用与发展相结合,以体现《内经》对中医理论的影响和规范。如《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一段经文,便对后世很多理论的产生均有很大的影响。诸如“脾主升清”、“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肺为水之上源”等理论,均是在此理论上发展而来的。后世医家依据这些理论设立了益气升提法、健脾化痰法、宣肺利水法等治疗方法。这种联系可使学生把握中医理论中的源流关系,并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内经》理论的重要性。
(2)阐述《内经》理论要与临床应用相结合,以体现《内经》理论对临床的指导作用,并使学生在具体的方药组成和病象描述中,加深对抽象理论的理解。如讲述《素问·生气通天论》,其中经文“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淤于上,使人薄厥,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是从病理角度阐述阳气对血脉的温通作用的。讲述此段经文,最好联系到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此方治疗血脉瘀阻所致的偏瘫,方中大剂量使用黄芪,在此非取其补气,而取其补阳的作用,因为“气有余便是火”,其方名用补阳还五亦说明此意,方剂学是从黄芪补气的角度进行论述,未抓住本方的精髓所在。同时,亦可结合一些医案、个人临证的典型病例。我们常用的是《名医类案》、《续名医类案》及王洪图教授的《黄帝内经临证切要》。
, 百拇医药
(3)适当穿插一定的课堂讨论。课堂讨论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使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由被动变为主动,是一种较好的教学方法。讨论的方式可以是选取某一篇章就其内在的重点问题全面讨论,亦可以提出一有争议的学术问题专题讨论。但要注意所讨论的问题,要难度适宜,否则难以调动学生情绪,而达不到教学目的。就六版教材的内容而言,病证部分的内容,除《素问·热论》及《素问·痹论》两篇外,其它篇章均可以作为讨论的内容。
总之,六版教材之于五版教材,从内容上更注重《内经》理论的思维方法及学术特征,从形式上突出了《内经》的论文特性,突出了《内经》理论提高课的特性,更有便于我们的教学。但同样,作为教师,我们也面临着教材的变动所引起的一些新问题,需要我们扩展知识面,适当改变知识结构,从根本上把握《内经》理论的本质。
贺娟,女,35岁,硕士,副教授
(收稿日期:1999—07—03),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