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医教育》 > 2000年第1期
编号:10258979
中医药教育辉煌的50年
http://www.100md.com 《中医教育》 2000年第1期
     作者:陆莲舫 刘振民

    单位:陆莲舫(南京中医药大学陆莲舫 南京210029);刘振民(北京中医药大学刘振民 北京100029)

    关键词:中医药教育;历史回顾;经验

    中医教育000102

    Key words: educ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look back on history,experence

    伴随着新中国成立50年,中医药教育事业也取得了辉煌成就。

    1 中医药教育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新中国建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中医药对我国民族繁衍昌盛的历史价值,确立了中医药的地位、作用和任务,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大力发展中医药教育。首先,在建国初期,加强了对中医药师承教育的指导和管理,使中医药传统的师承教育纳入了国家规划和统一管理的轨道,一度衰落的中医药师承教育再次兴起。其次,积极发展中医药学校教育,50年代初,全国各地普遍开办了中医进修学校和中医进修班,开始用现代教育方式培训中医药从业人员。其三,继1956年创办北京、上海、广州、成都4所中医学院后,许多省、市、自治区也建立了中医学院,且各省市中等中医药学校也相继建立,至此中医药院校成为培养中医药人才的主要基地,从而实现了中医药人才培养的规模化、标准化和教育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此后,在发展中医药中专、大专和本科教育的同时,又发展了中医药研究生教育和第二学位教育。在中医药院校教育的带动下,中医药成人教育也有了很大发展,全国建立了成人教育网络。中医药教育形成了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并举、协调发展,和中专、大专、本科、硕士、博士等多层次、多规格的教育结构,较好地与现代教育制度接轨。
, http://www.100md.com
    2 中医药教育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2.1中医药学校教育成为培养中医药人才的主渠道

    经过50年的发展,中医药教育由过去以家传师承为主,转变为以学校教育为主,教育规模逐步扩大,结构和布局渐趋合理,办学形式实现多样化。全国现有高等中医药院校27所(其中有7所更名为中医药大学),民族医药院校3所,中等中医药学校51所,并有22所高等医学院校和近100所中等卫生学校设置中医或中药专业。同时并行发展中医药继续教育、岗位培训、师承教育和函授、夜大等多种形式的中医药成人教育,为全面发展中医药事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2中医药本科教育重点加强

    在中医药教育中,重点加强了中医药本科教育的建设,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以本科为主要教育层次,明确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加强专业规范,四次制订和修订专业教学计划,研究制定比较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在专业设置上,由单一专业向多种专业发展,经过了3次专业目录的修订和调整,根据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和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趋势,贯彻拓宽专业口径,增强适应性的原则,现有中医药本科专业设置2类5种专业。同时加强专业教学的内涵建设,整合课程设置,开展中医药课程体系的研究和改革实践,调整中医药课程结构,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课程之间相互衔接,有机联系,向整体优化发展。在教材建设方面,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先后六次编写中医学专业统编和规划教材,3次编写中药学专业统编和规划教材,累计编写出版59门课程,174种版本教材。中等中医药学校也组织两次统编教材,民族医药院校教材建设也已起步。内涵建设的加强有力地促进了本科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 http://www.100md.com
    2.3中医药研究生教育发展迅速

    “文革”后,我国恢复研究生教育制度,1977年中国中医研究院首批举办中医研究生班,继后,部分高等中医药院校也招收研究生和研究生班。1981年开始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1984年开始招收博士学位研究生,中医药研究生教育正式纳入国家研究生教育制度的轨道。根据中医学实践性强的特点,教育部医药管理局在部分高等中医药院校试行“临床医学博士研究生制度,为培养临床应用型中医研究生开辟了新的途径。同时,试办了学士、硕士连读的中医七年制教育。199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在北京中医药大学等七所院校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目前,全国已有中医药硕士学科专业271个,博士学科专业61个,已有3000余名研究生成为发展中医药事业的骨干力量,中医药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标志着高等中医药教育开拓了新的领域,增强了社会适应性。

    2.4西医学习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教育积极开展

    西医学习中医是中医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954年党中央批转中央文委关于改进中医工作问题的报告,大力号召和组织西医学习中医。首先在刚成立的中国中医研究院举办高级西医学习中医班,为西医离职学习中医揭开了序幕,并以北京为重点,逐步推及全国。1958年毛主席、党中央对卫生部党组关于组织西医离职学习中医总结报告的批示,指出“这是一件大事,不可等闲视之”,使西医学习中医得以持续和正常发展。“文革”期间,西医学习中医遭受破坏,粉碎“四人帮”后,卫生部于1978年在毛主席对西医学习中医班指示20周年时,再次发出《关于举办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的通知》,同年党中央批转卫生部党组《关于贯彻党的中医政策,解决中医队伍后继乏人问题的报告》,提出“要造就一支热心于中西医结合工作的西医学习中医的骨干队伍!”西医学习中医得到恢复和发展。据统计,全国已培养了8000多名西学中的高级人才,其中出了一批高明理论家,在发展中西医结合事业中都做出了卓越贡献。
, http://www.100md.com
    80年代初,在中西医结合的队伍建设中,进行了中西医结合教育的实践,为了推进中西医结合的科学研究和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开展了中西医结合研究生教育,培养高层次的中西医教育,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先后有贵阳、安徽、浙江、河南等10余所中医学院,开办中西医结合三年制专科班,1993年以来,湖南、山东、湖北、浙江等中医学院,又开办了中西医结合五年制本科专业,这些院校招收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平均每年近1000人,在校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已达3000多人,还呈继续发展趋势。教育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中西医结合教育加强了组织领导,在中医七年制教育中试办中西医结合专业或设置中西医结合专业方向,进行中西医结合本科教育的探索和实践,促进中西医结合。

    2.5中医药成人教育全面实施

    1951年卫生部颁发了《关于组织中医进修学校及进修班的规定》,至1955年全国已开办20所中医进修学校和143个中医进修班,担负起提高中医业务水平的任务,并为以后创办中医药高等教育积累了教学经验,为中医学院培养了大量师资和管理干部。全国建立中医药院校后,在加速培养中医药人才新生力量的同时,以中医药院校为依托,开发各种教学资源,积极发展医疗、教学、科研各种类型的中医药进修教育,建立了20个全国性中医药进修教育基地,确认了一批进修科目和学科带头人,并在省、市以上中医院建立了一批全国性和省、市级中医专科、专病的临床进修基地,使中医药进修教育基地遍及全行业,进修教育科目覆盖了基础、临床全部学科。“七·五”期间共举办全国性各类中医药进修班333期,培训学员12000余人次,造就了一大批医疗、教学、科研和生产技术骨干,加快了中医专科专病特色的继承和发扬。到80年代中期,全国继续教育发展迅速,继续教育这一概念开始引入中医药行业,中医药进修教育作为重要形式,被纳入中医药继续教育管理的轨道。
, 百拇医药
    199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了《关于开展中医药继续教育若干问题的意见》和《中医住院医师培训试行办法》多个法规性文件,迈开了中医药继续教育法规建设的步伐。此后各省、市、自治区陆续开展了中医药专业证书教育,1988~1990年21所举办专业证书的中医药院校统计,共举办专业证书教育130个班次,培训各类中医药人员6916人。中医住院医师培训,经过试点,也已逐步向全面推开,并把传统的中医师承教育定位在继续教育,开展了全国老中医药专家经验的继承工作,举办了两期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班的师承教育实践。

    中医药函授、夜大是中医药成人学历教育的重要办学形式,全国已有12所中医药院校开办中医药函授、夜大教育,设置了中医、中药等8个专业,有大专、本科两个教育层次,目前累计培养各类中医药人才达40000余人。与此同时,中医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面开展,已有26个省、市、自治区开考中医、中药两个专业,有4000多人获得了大专毕业证书。此外,中医药职工中专也得到发展,由地方单独建校或附设在中等中医药学校培训乡村医生和中药技术工人。
, http://www.100md.com
    50年来,中医药进修教育、继续教育和成人学历教育,各有不同的发展阶段,又有着密切联系,构筑了中医药成人教育结构,具有鲜明的行业和专业特点,为提高在职中医药人员素质提供了广泛服务。

    2.6中医药中等技术教育同步发展

    中等医学教育是医学教育的组成部分和独立层次,建国初期,从当时我国的国情出发,1950年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确定“医学教育以中级教育为主”的方针,在中医药人才的培养纳入国家规划以后,中等中医药教育主要以传统中医带徒方式,培养适应农村和各层中医医疗需要的中级中医药人才。1956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决定“采取中医带徒50万名,壮大卫生工作队伍”,为传统的中医师承教育赋予了新的任务。随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中医带徒培养中医药中级人员,其专业结构,人才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和满足客观的实际需要,于是以学校教学形式的中等中医药学校相继发展,形成师承教育与学校教育并举,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模式。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等中医药学校教育加速发展,全国已有51所各类中等中医药学校,在校学生人数达5万余人,中等中医药学校教育成为培养中级中医药人才的主要渠道。中等中医药学校建立后,加强了专业建设,在专业设置方面,适应社会的多向性需求,不断进行专业分化,由原来比较单一的中医、中药、蒙医、藏医4个专业,逐步分化为中医医疗、中药、针灸、推拿、中医护理、中医骨伤、养生康复、中药制药工艺、中药商品经营、中药材生产、蒙医、藏医、维医等13种专业,并对口径较宽的专业又分设专门化,如中医眼喉鼻科、中医食疗和中药鉴定、中药炮制、药用动植物生产等,专业结构基本上覆盖了毕业后的工作岗位。在专业目录修订和调整的同时,进行了教学计划的制订和修订,以及标准教材建设和专业的基本标准建设,促进了中等中医药教育、教学的规范化管理。
, http://www.100md.com
    在改革开放形势下,中等中医药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突出农村中医人才培养和中药人才的培养为中药产业服务,加速向职业教育转变,逐步建立中医药职业教育体系,使中等中医药教育持续、协调发展。

    2.7中医药对外教育方兴未艾

    随着我国传统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日益扩大,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地位越来越引人注目,发展中医药对外教育适应了国际间交流与合作的需要。1956年中医药教育开始接收留学生,当时人数较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的形势,以及人类渴望回归自然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天然药物和非药物疗法的兴起,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大洋洲等许多国家、地区和组织,纷纷邀请我国派中医药专家前往讲学和开展医疗、科研活动,并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医药界人士来我国考察和学习中医药,使中医药对外教育得到重大发展。据统计,1988年以后来我国学习的中医药留学生人数达14700多人(次),由进修教育、短期培训发展到招收本科生、研究生和接受高级进修生。目前,在我国学习自然科学的外国学生和进修生学习中医中药的占第一位。至1995年底全国本科留学生已逾3000人,占来华本科留学生总数的1/3强。此外,有的高等中医药院校还在国外合作办学,在国外培养中医药人员,中医药对外教育呈现了高速发展的态势。
, http://www.100md.com
    为发展中医药对外教育机构,1975年卫生部在北京、上海、南京建立了3个中医药对外教育基地,1983年世界卫生组织在我国建立了7个传统医学合作中心,并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确认,北京、上海、南京传统医学合作中心同时被列为国际针灸培训中心。以后卫生部又在厦门、广州建立了中医药国际培训中心,在厦门大学设置了中医药海外函授学院,1994年经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批准在天津中医学院建立了中国传统医学国际学院,全国7所中医药大学也相继建立中医药国际教育学院,各地高等中医药院校根据各自的对外教学任务,建立独立的教学机构和教与管结合的管理体制,以及相对稳定的专任和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

    2.8中医药教育的办学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

    中医药教育虽然起步较晚,条件普遍较差,但是在党和各级政府以及行业主管部门的支持扶植下,逐步形成中医药教育的特色和优势。

    (1)建立了一支结构合理的中医药师资队伍。
, 百拇医药
    中医药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发展,反映了三代人的历史进程,初建中医药院校时,由于是开创性事业,没有现成的师资力量,中医药教师的来源,主要为建国前已具社会声望的开业中医,50年代经过中医进修教育后组成中医药教师队伍。1962年以后,中医学院有了自己的中医本科毕业生,选送毕业生补充师资队伍,成为中医药教师的第二梯队,此时中医药教师队伍也进入一二代新陈代谢,以后的数十年间,中医药本科毕业生成了中医药教师队伍的主体。从80年开展中医药研究生教育,培养中医药高级专门人才,嗣后中医药教师队伍又源源不断地补充进去新的高学历的中医药研究生,极大地改善了中医药教师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成为中医药发展队伍的第三代传人。中医药院校教育,既以中医药为主体,又要兼容现代医学和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在教师队伍中也包容了自然科学(包括现代医学)和社会科学的教师。50年来已经建立了一支具有良好政治和业务素质,结构基本合理的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据统计,全国高、中等中医药院校现有专任教师1万多人,其中高级职称占35.6%,高等中医药院校的高级职称教师占41.18%。他们在中医药教育中有效地发挥了教师的主体作用。
, http://www.100md.com
    (2)中医药实践教学基地已达到了一定规模。

    中医药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中医药教育基本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国家教育、卫生和中医药主管部门都重视中医药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规定,到1998年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已有附属医院53所,病床总数24511张,教学医院301所,病床总数80823张,并建有21个附属药厂,各院校均已建立起基本适应实践教学需要的由附属医院、教学医院、实习医院以及实习药厂组成的实践教学基础网络。中等中医药学校的实践教学基地也有较大发展,基本上每所学校都建有附属医院和有一定数量的病床,有些学校还建有附属药厂,为中医药教育的实践教学提供了保障。

    (3)中医药教育的仪器设备有了较快增长。

    在高等中医药院校建立之初,一般仪器设备简陋,条件落后,尤其是经过“文革”的破坏,更加贫困。当时统计,全国27所中医学院的仪器设备总值比不上南京工学院一所学校和北京医学院的附属医院。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高等中医药院校仪器设备资金得到了较大增长,教学、科研条件有了较大改善,1989年后,国家教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以及各省、市、自治区教育主管部门在高等中医药院校加强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建设,多渠道资金投入、重点扶植,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现有仪器设备总值已达24025余万元,其中14个国家、局级重点学科的设备总值也已达6000余万元,有些精密仪器达到了先进水平,初步具备了科研攻关和现代化教学的硬件条件。中医药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正在成为较高水平的中医药教学、科研和知识创新基地。
, 百拇医药
    3 中医药教育对社会、经济和科技文化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50年来,中医药教育取得的成绩,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良好作用,推动了中医药事业和学术的发展。

    3.1培养了大批中医药人才,成为发展中医药事业的中坚力量

    50年间,各类中医药教育培养中医药专门人才达30余万人。目前,培养规模现有在校中专生51260人,专科生9152人,本科生有31882人,硕士、博士研究生2338人。中医药院校的毕业生已遍布中医药的医疗、教学、科研、生产、经营、管理等各种岗位,在人民卫生保健事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少人已成为本学科的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中医药成人教育的开展,通过继续教育、岗位培训和函授、夜大等多种途径,中医药从业人员进行知识更新,补缺、加速智力开发,使中医药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了很大提高。

    3.2推动了中医药学术的发展,成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医药的主要基地
, 百拇医药
    随着中医药院校教育的发展和教材建设的进展,充实和发展了中医药的学术内涵,初步解决了中医药学科体系不清晰、学科结构和学科分化与综合的内涵、外延不规范等问题,使中医药的学科体系逐步完善。并通过建立国家级、部、局、省、市级中医药重点学科,促进了学术带头人脱颖而出和人才梯队的形成,加速了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教学质量提高,涌现了一批较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有些科研成果已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不仅支持了中医药教育事业的自身发展,同时也为中医药学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3.3推动了中医药走向世界

    中医药对外教育的发展,不仅满足了世界人民学习中医药的需要,而且扩大了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影响。目前,中医药对外教育培养的中医药人员,遍及五大洲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大批海外莘莘学子学习中医药后,在他们国家内传播中医药,现在几乎西方的所有国家对应用中医药治病都得到认可,也促进了外国中医药教育的发展,如中医药70年代传入美国后,现全美已有30余所中医、针灸学院,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日本等20多个国家都已建立中医学院、针灸学院,加利福尼亚针灸学院还授硕士学位。我国有些高等中医药院校还与国外不少院校建立合作办学关系,支持国外开办中医药教育。此外,促进国际对中医药的研究,德国慕尼黑大学已成立了中医理论研究所。我国中医药在中医药的对外教学中全方位地走向世界。
, 百拇医药
    4 发展中医药教育的基本经验

    4.1发展中医药教育,必须依靠党和政府的领导、支持及政策导向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制定了以继承发展中医药为核心内容的中医政策,推动了中医药事业和中医药教育的发展。1954年毛主席批评卫生行政部门执行中医政策上的失误,充分肯定了中医药的科学价值和历史贡献,指明了中医药的发展方向、指导原则和对待中医药的正确态度,中医药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1956年起陆续建立了中医学院和掀起西医学习中医热潮,以及在高等医学院校开设中医课程,使中医药教育正式纳入国家教育系统,中医药教育呈现欣欣向荣现象。以后党和政府颁发了一系列的政策和决定,特别是1958年毛主席关于“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的批示,1978年邓小平同志在中央56号文件的批示中指出“要为中医创造良好的发展与提高的物质条件”,1991年江泽民总书记的题词“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振兴中医药事业”,极大地推动了中医药教育事业的发展。回顾中医药教育发展的历程,中医药教育的创办和发展,取决于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依赖党和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导向,党的中医政策和党的三代领导人关于扶植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指示精神,指引着中医药教育事业的不断前进。
, 百拇医药
    4.2中医药教育的发展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传统的中医药教育,其单一的教育结构和封闭的教育模式,与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因此,改革传统的中医药教育模式,发展中医药学校教育,完善中医药教育结构,实行规模化、规范化培养中医药人才,是中医药教育适应社会需要的必然趋势。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随着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和疾病谱、死亡谱的改变,以及预防医学、老年医学、康复医学和遗传工程的进展,人们对健康观念发生转变,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各种传统中医药国际间交流与合作,中医药教育必须深化改革,在中医药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开展研究培养规格、层次、科类结构,以及进行教学内容知识和能力结构的改革,使学生掌握的知识和能力,为社会所必需,提高素质教育,提高中医药人才的社会适应性,这也是中医药教育教学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基本规律的体现。

    4.3中医药教育必须具有以中医药教学为主体的特征
, 百拇医药
    发挥中医药学的优势和特色,提高中医药课程的教学质量,是中医药教育教学的基本任务。因此,在中医药教育中,构筑中医药人才的知识和技能结构,明确以中医药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主体,形成具有主体特征明显,又各具特色的多种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模式,并在实施教学时得到保证。在中医药的教学过程中,按照中医药学自身发展的规律,加强了中医药课程建设,优化中医药教学内容,同时搞好兼容,学习相关学科知识,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在保持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的过程中,注意学科之间相互渗透,吸收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成果和方法,拓宽中医药人才的知识面,加强中医药教育的活力,增强适应性,以中医药的优势扩大服务,以优质参与竞争,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医药教育事业。

    陆莲舫,男,73岁,研究员

    刘振民,男,64岁,教授

    (收稿日期:1999-09-10),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