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健康教育》 > 1999年第6期
编号:10259203
中医药科普创作之我见
http://www.100md.com 《中国健康教育》 1999年第6期
     作者:黄民杰

    单位:350003,福建省健康教育所

    关键词:

    中医药知识的普及是我国医学科普的一大特色 中医药知识的普及是我国医学科普的一大特色。在此,笔者就中医药科普创作提出如下几点个人的见解。

    1.科学 祖国医药学在其几千年的形成过程中,由于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也混有少量封建迷信的内容。这就需要我们运用唯物辨证法这个锐利的思想武器,去识别伪科学,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以中国古代的性知识为例,不少房中术专著既反对禁欲,又反对纵欲,这种观点很辩证;并提出了“七损八益”等理论,强调在某些情况下男女交合不利,这对于性保健和优生也有裨益。然而,这类书也有不少封建迷信的色彩。例如,道家的房中术提倡吸取女子的阴精来修炼,说这样能延长寿命,返老还童;片面地强调男子的需要,而不顾及女方的健康,把女子作为性工具,以及各种奇奇怪怪的采阳养阴术、看相择偶法、生男生女法等等。这些内容都已被现代科学证明是封建迷信的东西,又被人从故纸堆中拣起,冠冕堂皇地在社会上广为流传,使群众对性知识产生了误解,造成观念上的混乱,阻挠了性科学知识的传播。
, http://www.100md.com
    2.准确 一方面是概念要准确,尤其是中医药科普文章在介绍中医知识时要特别注意与西医概念上的不同。不要使读者把中医理论和西医知识混为一谈,把中医的脏象学说等同于西医的内脏器官。笔者就发现某些中医科普文章开头是介绍中医的肝脏,可后来介绍的内容却成了西医的肝脏。象这样偷换概念的错误实乃医学科普之大忌。另一方面是治疗方法、用药剂量要准确。

    3.成熟 科普,就是要普及那些成熟的,即经过实践检验证明是正确的理论,推广那些现实可行的技术、方法。那些尚未经过实践检验肯定的、处于试验阶段的方法,不宜急急忙忙地拿来传播。对于在临床治愈一两例成功的疗法,只能作为一种研究探讨,而不宜作为科普宣传的材料。

    4.全面 客观地反映事物的全貌,不能只强调事物的一个方面,忽视事物的另一个方面。例如,介绍大补元气的人参,不能只讲服用人参的种种好处,似乎有百利而无一弊。其实,使用任何药物,都是有利有弊,人参也不例外,关键在于使用是否得当。否则,长期过量地服用人参就可能引起“滥用人参综合征”。又如在介绍气功健身法时,应说明哪些人及在哪种情况下不宜练气功,以免出偏差,导致疾病。
, 百拇医药
    5.实用 实用性强的中医药科普作品主要是介绍简易的健身功法、外治法、针灸法和内服验方。所介绍的治疗方法、用药剂量等,一定要准确无误。例如,使用乌头治疗风湿冷痛,使用附子补阳散寒,都有良好的疗效;但饮用乌头酒、食用附子羊肉汤而中毒者,时有发生。问题就在于制备的方法不当,或者服用的剂量过大。因此,在介绍这类治疗方法时,务必把制备方法、服用剂量、注意事项,尤其是服用禁忌,一一交待清楚,而且要特别强调,以保证安全。对于验方使用的中草药,不可使用当地的土名,应使用中药的正规用名或植物的学名。对于外治法和针灸法所使用的穴位,最好要交待取穴方法和在体表上的特殊标记。如有可能尽量配图,以便使读者一目了然,免去再查找有关资料之苦。

    6.通俗 中医药科普文章是给广大群众阅读的,所以一定要通俗易懂。尽管中医理论中有许多随处可见的生活常识,但深奥的中医理论、难懂的中医术语、古汉语的表达方法,都会给群众阅读带来不便。因此,要写出优秀的中医药科普作品,就必须千方百计地通俗化,使群众易于理解和接受。例如,一组描写人体津液亏乏,导致虚火的症状,用中医术语来说是“午后潮热,五心烦热,健忘少寐,舌红,少苔,脉细数”,这里的“潮热”、“五心”、“数”都是群众不易理解的中医术语。若用通俗的话来说则是:“每天下午定时发热,患者自觉额心、手足心发热,健忘,失眠,舌质暗红色,舌苔少,脉搏细小而且快”。又如,在介绍中医医理时,若简单地说“阴盛则阳衰,阳盛则阴衰”,读者就不知所云,只觉得中医理论都是满纸阴阳,晦涩难懂。所以宁可多费些笔墨,用通俗的话来告诉读者:“受水湿和寒冷的侵袭,容易使人体机能受损;患发热性疾病,则津液易受损伤”。中医药科普创作的通俗性还在于深入浅出。“深入”是指把中医药理论知识钻深吃透,道理讲得深刻、透彻;而“浅出”是指文字叙述和解释又要浅显易懂。用简单的语言来讲清深奥的科学道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可以联系日常生活现象和社会自然现象,用群众熟悉的具体事物,去说明抽象的事物,多运用一些贴切的比喻,使读者容易理解。讲解了道理之后,再举例子来说明,来印证,这样就把深奥的中医知识讲活了。既吸引人,又容易懂,而且使人印象深刻。

    7.艺术 科普作品如果缺乏文采,枯燥乏味,就难以吸引读者。尤其是中医科普很容易写得干巴枯燥,落入一种俗套:“介绍症状,开出治疗处方。”这样的文章虽然也有实用价值,但科普文章毕竟不是教科书,应当写得生动活泼,有文学色彩,让人喜闻乐见。“言而无文,行之不远”。这就要求中医科普工作者既要熟悉医学科学知识,又要多学点文学,在科普作品的文采上多下功夫。

    (收稿:1998-11-09 修回:1999-02-20),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