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中医生存新空间
作者:何裕民
单位:何裕民(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 200032)
关键词:中医生存新空间;次健康
医学与哲学000121摘要:社会的发展需要医学不仅关注病,更应解决病前的次健康状态,治病和调整状态将成为未来医学的重要两翼。中医优势在于调整不良状态,改善及优化体质,而不仅仅是治病。致力于发掘、提升中医学这些方面的潜在优势,纠治次健康状态,将会给中医学拓展出新的生存空间。
中图分类号:R211;R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772(2000)01-0055-02
Expansion of TCM Fields
, 百拇医药
HE Yu-min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CM,Shanghai 200032,China)
Abstract:The social development requires the medical science to expand its fields to cover not only diseases,but also subhealth before the onset of diseases,treatment of disease and the regulation of state of health,which will be two important aspects of future medicine.It is believed that the advantages of TCM are regulation of abnormal states and improvement of the constitution,not just simply the treatment of diseases.To further develop and improve such advantages as well as correct and treat subhealth will surely wide it possible for TCM to expand its fields in the future.
, 百拇医药
Key Words:new field of TCM;subhealth
1 问题的提出
学术也有一个生存空间问题,特别是在现代科学与西医学夹缝中生存的中医,其生存空间问题尤其重要。近些年来,人们不断惊呼:中医临床阵地在“萎缩”,中医学术优势在消失,中医亟当宏扬诸如在治“急诊”、“温病”等中的特长,中医应努力发展或完善某某新兴或边缘学科……这些,其实都涉及了学科生存与发展的空间问题。
笔者认为:中医不啻是旧的、传统的;也是新的、富有生气的。因为对于西医学来说,从视野到方法,它整个都是异质的,异株可培育出新品系。再说,中医的许多学术内容有着浓厚的“元”性质,若以新视野作出审视,常能拓展出新观点、新内容。就象一部《易经》,数千年来皓首研讨者无以计数,但潜心下去总有些新意,即使今天,亦未到尽头;又如一本《内经》,若以发展的观点,也总能不断推衍诠释出新思想、新论点。当然,这种拓展要有现实意义,则必须持有正确的研究态度和科学的分析方法。
, 百拇医药
2 新的时空背景
其实,不仅中医,整个医学都有一个拓展发展空间的问题。而关于中医发展的讨论,也只有纳入世界医学发展的总趋势之中,并结合文化母体(指中国文化)的演变作出考察,才有其实际意义。在我们看来,世界范围无论是医学模式更替的呐喊,还是关于医学目标、目的的讨论,或者“进化医学”的提出,全科医学的复兴,抑或是发达国家正在进行的,举步维艰却又不得不继续的医疗保险制度之改革,都昭示一点:世界医学正处于发展转折之中。
很难用一句话来简括当今西方主体医学的总特征,或者可以权且将其视为治“病”的知识技术体系。它看重的是生物结构上的一个个具体的异常(病),采取的也主要是生物的、理化的手段,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修复这种异常(治愈疾病)。这一切,都是基于还原论所培育的结构至上主义。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它在控制微生物所致的传染病及营养缺乏等疾病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以致于在本世纪中叶一度让人们对医学充满必胜信念,误以为循此思路,可一个个攻克所有的疾病问题,最终达到人人无病康寿的“自由王国”。然而,几十年来的医学发展却不尽如人意,对于现在危害最甚的常见病的“攻克”,人们一次次败下阵来,现在对这些疾病谈“攻克”问题,已显得过于狂妄。人们开始谦虚了,或低下头沉思起来,……遂有了变革医学观,更替医学模式,调整医学方向,重新确立医学目的等新主张。而一味依赖技术手段来解决医学问题,使医生沦为技术设备或药物“侍从”的同时,也使得整个社会背上了不堪重负的经济负担。更遗憾的是,即使在欧美这些发达国家,在纯生物医学这个无底洞里投下的巨额资金,并没有解决旧的疾病问题(例如,美国的癌症10万人死亡数,从30年代至80年代中期,还以每10年5%~7%的比例攀升,糖尿病的发病和死亡数上升更快),新的棘手病症更是蜂涌而至。因此,“进化医学”开始走俏。对于这些新的学术思潮人们可以作出多种解释,但有一点是无法回避的,即世界医学发展的大趋势、总目标及主导思想和具体思路等,都将被迫而且理应作出某些调整或优化。在我们看来,这种调整将是多方面的,仅就其关注的视野而言,应从只关心病(生物结构异常),回归到既关心人又关心他的病。这虽已是千余年的老生常谈,但它的底蕴和意义人们今天不见得完全能洞察。很显然,即使明天的医学再发达,投入的医疗资源再充足,人还是会生病的;既生了病,许多只能是有所控制或缓解,而无法根治;这并非是“不可知论”,而是种客观认真的态度。因此,注重防范各类疾病的发生。另则,生产力的进步给人们带来的不仅是些美酒佳肴类的享受,也包括许多与文明结伴而来的麻烦甚或痛苦。所以,有了现代文明病的概念,更有了众多虽尚算不上疾病(生物结构异常意义上的),却也已远离了健康的不正常状态,这些同样是现代医学必须加以关照对待的。
, http://www.100md.com
80年代初起,人们在反思中提出了健康与疾病之间存在着“第三状态”,或曰“中间状态”、“游离状态”、“灰色状态”等的观点,尽管提法有所不同,所指却基本相似,都是指二者之间的非病非健康状态。这些都反映出了“过程论”的观念,正确地把健康和疾病理解为一个相互联系的过程的两端。近来,人们又主张以“亚健康”来概括这些状态,而笔者更倾向于用“次健康”这一术语(关于这些概念的内涵外延,笔者拟专文作些研讨),并认为:注重次(亚)健康,着力在此领域进行深耕细作,正是发掘中医学潜在优势,拓展中医学术新的生存空间的重要一环,它不仅将给中医学术的发展带来勃勃生机,而且必将促进整个世界医学的调整与发展。
3 注重状态调整的中医学
笔者学习中医之初,就曾听到一些资深的西医专家说:中医学不是治病的,并请问到:中医究竟有哪些具体的病的概念,确切地说能治什么病?当时,我心中着实委屈,愤愤不平,但又无力反驳。也有人与之力争,总结出中医是辨证论治的,治证与治病相结合,将是中西医结合的理想模式。然总觉得似属解嘲,仍有欠缺。学识稍进后,对西医专家的这种诘难似乎有了某种认同,但心里还是觉得不太平衡和坦然。从事体质研究后,感触更深。的确,中医主要不是治“病”的(指西医认定的“病”),她所着眼的主要是不同的生理反应类型(体质)与病理反应状态(证型)。而这不仅仅是中医学的特点(并非只是缺陷),也正是现代医学在调整发展中亟需努力加以开垦的处女地。
, 百拇医药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一谈起医学的功能,人们大多会毫不犹豫地认定是“治病”。这的确不错,也正因为这一点,早先人们常以为此来诘难中医,否定它的医学意义。原先听了这类诘难后顿生不舒服感,也是因为持有这一观点。然而,从今天的角度,或者同时结合中国传统医学的观点,对医学功能的这种认定似乎又是有明显欠缺的,以此来定义医学的意义,只能说是跛腿的。早在《素问》时代,古代医贤就认定,医学的目的,首先是“消患于未兆”,“济羸劣以获安”(均见《素问》序),其次才是治病祛疾。所谓“未兆”,即未有显著疾病征兆之时;所谓“羸劣”,即虚损或不太健康,但不一定是有病的状态。而这些,正是今人所说的次健康或亚健康状态。
4 干预病前状态——医学的新需求
从另一角度而言,一资深的临床内科医师,一定能认可这一点:除一般的感染性疾病外,绝大多数被西医学明确界定为“病”的器质性病变,一旦发展到出现了明显临床症状,促使患者寻求医师参与纠治时,十有八九已无法完全治愈,充其量只能有效地加以控制、缓解或防范其进一步恶化;或者即使是能“治愈”,通常也需付出极大的、甚至无可补救的代价(包括手术切除等)。且不说这一治疗控制过程正让人们承担着越来越昂贵的费用,人们还必须时时为这些已形成的病变提心吊胆,接受“煎熬”,防范其随时可能发生的恶化;或者每天大把大把地吞下或多或少带有某些毒副作用的治疗性的合成药物。因此,这显然不是最佳选择,也不是聪明的上策,更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发展对医学提出的新要求。换个角度,时至今日,人们已经有可能采取更为聪明的方式方法,对疾病问题作出超前的应对,那就是注重它的临床前期,关注非病非健康而又有可能趋向于“病”的“未病”状态。这种状态就是本文前面所说的所谓次健康、亚健康、第三状态等。研究已经表明,现在临床疾病中占前几位的疾病,除肿瘤的临床前期人们还所知不多,很难及早作出把握外,心血管、脑血管、呼吸、消化系统和代谢性疾病等都有一个较为缓慢而渐进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正好给人们采取针对性的防范措施预留了比较宽余的操作时空,且其发展的大体的阶段性特点也已略知二三。因此,借助现代诊察手段,有充分的可能在临床出现明确症状,形成确凿的病理改变之前(亦即次健康、亚健康状态),便作出针对性的防范。即使再扩大一些,或再往前溯,一些常见的、一时难以明确其临床病理意义的症状,如慢性疲劳、反复容易感冒、慢性咽痛、情绪低落、睡眠障碍等,人们也都能借助中医,作出些有效的应对。因此,在操作技术上,把关注的重点转向次健康状态,已有了现实的可行性。
, 百拇医药
5 治病,调整状态:现代医学之两冀
生老病死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各不同阶段自有其一定的阶段特殊性:健康、次健康、病态、死亡同样是一种连续的过程,各个阶段亦有着一定的征兆或特点可言。现代医学借助了还原方法,重点剖析了具体病态的多方面特征,并以线性方程的思想,着重于针对病因或对症治疗,在较为单纯的生物性疾病的防治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也锻造了医学就是“治病”这一根深的社会观念。中医学显然走的是另一条路,早先在实用理性的规范下,它既没有可能敦促医生去深究一个个病的确切病因及具体的形态学病理改变,也没有可能促使医家将兴趣投入在这方面。它指引医家,借助望闻问切、司外揣内、比类取象等传统方法,仔仔细细地寻觅求诊者所表现的偏离健康的蛛丝马迹(“阴阳偏颇”),并结合中医学对生命的独特理解,进行分析判断,然后采用纯自然的方药或针灸推拿等,作出纠治,冀能使其重新恢复常态(“以平为期”)。因此,中医内科学中绝大多数病名(也许仅“消渴”除外),只是一个症状名词,或一组临床表现。它强调辨证,其实质就是辨病理反应状态;它所讲的体质,又可理解为生理反应类型及不同的生理状态。可见,中医学是注重“状态”的。而且,它不仅重视病理状态,也关注偏离了理论上正常(阴阳平和)但尚未发展成病理的种种不同状态。我们体质研究中所注意到的除正常体质外的不同体质类型,其实也就是种种不同的次健康类型的组合。在我们看来,不仅辨证(辨体质)是注重状态的,治疗方药也不例外。中药大致可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对症或治病的,如白头翁止痢、麻黄止喘;更多的则是什么病也不治,什么病都可用的(当然必须符合相应的指征),比如人参、黄芪、当归、熟地等,它们治什么病?什么特异性的“病”也不治,但相应的虚损状态都可以用,可见,它们主要是调整状态的。是气虚态就可用前两味,偏血虚就可用后两味。即使没病,只要处于虚弱状态,也可以用。而后者,正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次健康、亚健康状态。
, 百拇医药
很显然,从发展的角度来看,理想的现代医学,必须同时兼顾治病和调整状态这两大方面,确实生了病,自需调动一切积极措施,治疗疾病,修复生物学上的异常;如处于病前状态,病后虚弱或失调状态,以及偏离健康的种种状态,则又当采取种种手段,特别是中药学的一系列有效经验,加以纠正和调整,可以说,治病和调整状态,将成为未来医学的重要两冀。
6 未雨绸缪,拓展学术生存新空间
这里,必须指出的是,我们提出次健康,并分析指出原先中医包含有这方面的临症特点,并非是新瓶装旧酒,用时髦的“次健康”概念来包装中医固有的、十分成熟又偏于陈旧的诸如气虚、血虚、痰湿、郁证等概念,而是高屋建瓴地提出一个重要的新命题。社会的发展迫切需要医学拓展其视野,不仅关注病,更应解决病前的次健康状态,甚至优化群体的体质,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准。而在这一方面,中医学有许多潜在优势,隐含于从理论观念一直到诊疗操作,乃至方药食疗等中。若我们以超前的战略眼光努力地致力于发掘、提升中医学的这些方面的潜在优势,那将会给中医学的生存,拓展出一片广袤而又前景灿烂的领域。当然,笔者并不认为中医学中关于次健康的内容已十分完备,只须发掘一下即可。恰恰相反,中医学的相关内容是非常粗糙和零碎的,有待于大大充实和提升,使之系统、细化,且深化。尽管如此,有许多优势却是不用谦虚地加以回避的,包括注重状态的动态分析把握,运用两分法(阴阳)的层层剖析,尤其是在调整纠治中,借助纯自然的方药或非药物自然疗法等,并由此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都是应对次健康状态的无价之宝。
在现时代的中医发展中,我们有过太多的遗憾了。以往,我们总是等西医学某个观点、某个理论、某个学科接近成熟才想起“中医早已有之”从而拼命地加以考据论证,这样做,虽无不可,但充其量只能暂时平衡一下心态,于学科发展终究无大益。也许,随着21世纪的到来,人们会越来越关注次健康问题,这次发展中医、拓展生存空间的机遇,无论如何不应该错过了。
作者简介:何裕民(1952~),男,上海人,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收稿日期:1999-04-10, 百拇医药
单位:何裕民(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 200032)
关键词:中医生存新空间;次健康
医学与哲学000121摘要:社会的发展需要医学不仅关注病,更应解决病前的次健康状态,治病和调整状态将成为未来医学的重要两翼。中医优势在于调整不良状态,改善及优化体质,而不仅仅是治病。致力于发掘、提升中医学这些方面的潜在优势,纠治次健康状态,将会给中医学拓展出新的生存空间。
中图分类号:R211;R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772(2000)01-0055-02
Expansion of TCM Fields
, 百拇医药
HE Yu-min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CM,Shanghai 200032,China)
Abstract:The social development requires the medical science to expand its fields to cover not only diseases,but also subhealth before the onset of diseases,treatment of disease and the regulation of state of health,which will be two important aspects of future medicine.It is believed that the advantages of TCM are regulation of abnormal states and improvement of the constitution,not just simply the treatment of diseases.To further develop and improve such advantages as well as correct and treat subhealth will surely wide it possible for TCM to expand its fields in the future.
, 百拇医药
Key Words:new field of TCM;subhealth
1 问题的提出
学术也有一个生存空间问题,特别是在现代科学与西医学夹缝中生存的中医,其生存空间问题尤其重要。近些年来,人们不断惊呼:中医临床阵地在“萎缩”,中医学术优势在消失,中医亟当宏扬诸如在治“急诊”、“温病”等中的特长,中医应努力发展或完善某某新兴或边缘学科……这些,其实都涉及了学科生存与发展的空间问题。
笔者认为:中医不啻是旧的、传统的;也是新的、富有生气的。因为对于西医学来说,从视野到方法,它整个都是异质的,异株可培育出新品系。再说,中医的许多学术内容有着浓厚的“元”性质,若以新视野作出审视,常能拓展出新观点、新内容。就象一部《易经》,数千年来皓首研讨者无以计数,但潜心下去总有些新意,即使今天,亦未到尽头;又如一本《内经》,若以发展的观点,也总能不断推衍诠释出新思想、新论点。当然,这种拓展要有现实意义,则必须持有正确的研究态度和科学的分析方法。
, 百拇医药
2 新的时空背景
其实,不仅中医,整个医学都有一个拓展发展空间的问题。而关于中医发展的讨论,也只有纳入世界医学发展的总趋势之中,并结合文化母体(指中国文化)的演变作出考察,才有其实际意义。在我们看来,世界范围无论是医学模式更替的呐喊,还是关于医学目标、目的的讨论,或者“进化医学”的提出,全科医学的复兴,抑或是发达国家正在进行的,举步维艰却又不得不继续的医疗保险制度之改革,都昭示一点:世界医学正处于发展转折之中。
很难用一句话来简括当今西方主体医学的总特征,或者可以权且将其视为治“病”的知识技术体系。它看重的是生物结构上的一个个具体的异常(病),采取的也主要是生物的、理化的手段,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修复这种异常(治愈疾病)。这一切,都是基于还原论所培育的结构至上主义。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它在控制微生物所致的传染病及营养缺乏等疾病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以致于在本世纪中叶一度让人们对医学充满必胜信念,误以为循此思路,可一个个攻克所有的疾病问题,最终达到人人无病康寿的“自由王国”。然而,几十年来的医学发展却不尽如人意,对于现在危害最甚的常见病的“攻克”,人们一次次败下阵来,现在对这些疾病谈“攻克”问题,已显得过于狂妄。人们开始谦虚了,或低下头沉思起来,……遂有了变革医学观,更替医学模式,调整医学方向,重新确立医学目的等新主张。而一味依赖技术手段来解决医学问题,使医生沦为技术设备或药物“侍从”的同时,也使得整个社会背上了不堪重负的经济负担。更遗憾的是,即使在欧美这些发达国家,在纯生物医学这个无底洞里投下的巨额资金,并没有解决旧的疾病问题(例如,美国的癌症10万人死亡数,从30年代至80年代中期,还以每10年5%~7%的比例攀升,糖尿病的发病和死亡数上升更快),新的棘手病症更是蜂涌而至。因此,“进化医学”开始走俏。对于这些新的学术思潮人们可以作出多种解释,但有一点是无法回避的,即世界医学发展的大趋势、总目标及主导思想和具体思路等,都将被迫而且理应作出某些调整或优化。在我们看来,这种调整将是多方面的,仅就其关注的视野而言,应从只关心病(生物结构异常),回归到既关心人又关心他的病。这虽已是千余年的老生常谈,但它的底蕴和意义人们今天不见得完全能洞察。很显然,即使明天的医学再发达,投入的医疗资源再充足,人还是会生病的;既生了病,许多只能是有所控制或缓解,而无法根治;这并非是“不可知论”,而是种客观认真的态度。因此,注重防范各类疾病的发生。另则,生产力的进步给人们带来的不仅是些美酒佳肴类的享受,也包括许多与文明结伴而来的麻烦甚或痛苦。所以,有了现代文明病的概念,更有了众多虽尚算不上疾病(生物结构异常意义上的),却也已远离了健康的不正常状态,这些同样是现代医学必须加以关照对待的。
, http://www.100md.com
80年代初起,人们在反思中提出了健康与疾病之间存在着“第三状态”,或曰“中间状态”、“游离状态”、“灰色状态”等的观点,尽管提法有所不同,所指却基本相似,都是指二者之间的非病非健康状态。这些都反映出了“过程论”的观念,正确地把健康和疾病理解为一个相互联系的过程的两端。近来,人们又主张以“亚健康”来概括这些状态,而笔者更倾向于用“次健康”这一术语(关于这些概念的内涵外延,笔者拟专文作些研讨),并认为:注重次(亚)健康,着力在此领域进行深耕细作,正是发掘中医学潜在优势,拓展中医学术新的生存空间的重要一环,它不仅将给中医学术的发展带来勃勃生机,而且必将促进整个世界医学的调整与发展。
3 注重状态调整的中医学
笔者学习中医之初,就曾听到一些资深的西医专家说:中医学不是治病的,并请问到:中医究竟有哪些具体的病的概念,确切地说能治什么病?当时,我心中着实委屈,愤愤不平,但又无力反驳。也有人与之力争,总结出中医是辨证论治的,治证与治病相结合,将是中西医结合的理想模式。然总觉得似属解嘲,仍有欠缺。学识稍进后,对西医专家的这种诘难似乎有了某种认同,但心里还是觉得不太平衡和坦然。从事体质研究后,感触更深。的确,中医主要不是治“病”的(指西医认定的“病”),她所着眼的主要是不同的生理反应类型(体质)与病理反应状态(证型)。而这不仅仅是中医学的特点(并非只是缺陷),也正是现代医学在调整发展中亟需努力加以开垦的处女地。
, 百拇医药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一谈起医学的功能,人们大多会毫不犹豫地认定是“治病”。这的确不错,也正因为这一点,早先人们常以为此来诘难中医,否定它的医学意义。原先听了这类诘难后顿生不舒服感,也是因为持有这一观点。然而,从今天的角度,或者同时结合中国传统医学的观点,对医学功能的这种认定似乎又是有明显欠缺的,以此来定义医学的意义,只能说是跛腿的。早在《素问》时代,古代医贤就认定,医学的目的,首先是“消患于未兆”,“济羸劣以获安”(均见《素问》序),其次才是治病祛疾。所谓“未兆”,即未有显著疾病征兆之时;所谓“羸劣”,即虚损或不太健康,但不一定是有病的状态。而这些,正是今人所说的次健康或亚健康状态。
4 干预病前状态——医学的新需求
从另一角度而言,一资深的临床内科医师,一定能认可这一点:除一般的感染性疾病外,绝大多数被西医学明确界定为“病”的器质性病变,一旦发展到出现了明显临床症状,促使患者寻求医师参与纠治时,十有八九已无法完全治愈,充其量只能有效地加以控制、缓解或防范其进一步恶化;或者即使是能“治愈”,通常也需付出极大的、甚至无可补救的代价(包括手术切除等)。且不说这一治疗控制过程正让人们承担着越来越昂贵的费用,人们还必须时时为这些已形成的病变提心吊胆,接受“煎熬”,防范其随时可能发生的恶化;或者每天大把大把地吞下或多或少带有某些毒副作用的治疗性的合成药物。因此,这显然不是最佳选择,也不是聪明的上策,更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发展对医学提出的新要求。换个角度,时至今日,人们已经有可能采取更为聪明的方式方法,对疾病问题作出超前的应对,那就是注重它的临床前期,关注非病非健康而又有可能趋向于“病”的“未病”状态。这种状态就是本文前面所说的所谓次健康、亚健康、第三状态等。研究已经表明,现在临床疾病中占前几位的疾病,除肿瘤的临床前期人们还所知不多,很难及早作出把握外,心血管、脑血管、呼吸、消化系统和代谢性疾病等都有一个较为缓慢而渐进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正好给人们采取针对性的防范措施预留了比较宽余的操作时空,且其发展的大体的阶段性特点也已略知二三。因此,借助现代诊察手段,有充分的可能在临床出现明确症状,形成确凿的病理改变之前(亦即次健康、亚健康状态),便作出针对性的防范。即使再扩大一些,或再往前溯,一些常见的、一时难以明确其临床病理意义的症状,如慢性疲劳、反复容易感冒、慢性咽痛、情绪低落、睡眠障碍等,人们也都能借助中医,作出些有效的应对。因此,在操作技术上,把关注的重点转向次健康状态,已有了现实的可行性。
, 百拇医药
5 治病,调整状态:现代医学之两冀
生老病死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各不同阶段自有其一定的阶段特殊性:健康、次健康、病态、死亡同样是一种连续的过程,各个阶段亦有着一定的征兆或特点可言。现代医学借助了还原方法,重点剖析了具体病态的多方面特征,并以线性方程的思想,着重于针对病因或对症治疗,在较为单纯的生物性疾病的防治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也锻造了医学就是“治病”这一根深的社会观念。中医学显然走的是另一条路,早先在实用理性的规范下,它既没有可能敦促医生去深究一个个病的确切病因及具体的形态学病理改变,也没有可能促使医家将兴趣投入在这方面。它指引医家,借助望闻问切、司外揣内、比类取象等传统方法,仔仔细细地寻觅求诊者所表现的偏离健康的蛛丝马迹(“阴阳偏颇”),并结合中医学对生命的独特理解,进行分析判断,然后采用纯自然的方药或针灸推拿等,作出纠治,冀能使其重新恢复常态(“以平为期”)。因此,中医内科学中绝大多数病名(也许仅“消渴”除外),只是一个症状名词,或一组临床表现。它强调辨证,其实质就是辨病理反应状态;它所讲的体质,又可理解为生理反应类型及不同的生理状态。可见,中医学是注重“状态”的。而且,它不仅重视病理状态,也关注偏离了理论上正常(阴阳平和)但尚未发展成病理的种种不同状态。我们体质研究中所注意到的除正常体质外的不同体质类型,其实也就是种种不同的次健康类型的组合。在我们看来,不仅辨证(辨体质)是注重状态的,治疗方药也不例外。中药大致可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对症或治病的,如白头翁止痢、麻黄止喘;更多的则是什么病也不治,什么病都可用的(当然必须符合相应的指征),比如人参、黄芪、当归、熟地等,它们治什么病?什么特异性的“病”也不治,但相应的虚损状态都可以用,可见,它们主要是调整状态的。是气虚态就可用前两味,偏血虚就可用后两味。即使没病,只要处于虚弱状态,也可以用。而后者,正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次健康、亚健康状态。
, 百拇医药
很显然,从发展的角度来看,理想的现代医学,必须同时兼顾治病和调整状态这两大方面,确实生了病,自需调动一切积极措施,治疗疾病,修复生物学上的异常;如处于病前状态,病后虚弱或失调状态,以及偏离健康的种种状态,则又当采取种种手段,特别是中药学的一系列有效经验,加以纠正和调整,可以说,治病和调整状态,将成为未来医学的重要两冀。
6 未雨绸缪,拓展学术生存新空间
这里,必须指出的是,我们提出次健康,并分析指出原先中医包含有这方面的临症特点,并非是新瓶装旧酒,用时髦的“次健康”概念来包装中医固有的、十分成熟又偏于陈旧的诸如气虚、血虚、痰湿、郁证等概念,而是高屋建瓴地提出一个重要的新命题。社会的发展迫切需要医学拓展其视野,不仅关注病,更应解决病前的次健康状态,甚至优化群体的体质,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准。而在这一方面,中医学有许多潜在优势,隐含于从理论观念一直到诊疗操作,乃至方药食疗等中。若我们以超前的战略眼光努力地致力于发掘、提升中医学的这些方面的潜在优势,那将会给中医学的生存,拓展出一片广袤而又前景灿烂的领域。当然,笔者并不认为中医学中关于次健康的内容已十分完备,只须发掘一下即可。恰恰相反,中医学的相关内容是非常粗糙和零碎的,有待于大大充实和提升,使之系统、细化,且深化。尽管如此,有许多优势却是不用谦虚地加以回避的,包括注重状态的动态分析把握,运用两分法(阴阳)的层层剖析,尤其是在调整纠治中,借助纯自然的方药或非药物自然疗法等,并由此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都是应对次健康状态的无价之宝。
在现时代的中医发展中,我们有过太多的遗憾了。以往,我们总是等西医学某个观点、某个理论、某个学科接近成熟才想起“中医早已有之”从而拼命地加以考据论证,这样做,虽无不可,但充其量只能暂时平衡一下心态,于学科发展终究无大益。也许,随着21世纪的到来,人们会越来越关注次健康问题,这次发展中医、拓展生存空间的机遇,无论如何不应该错过了。
作者简介:何裕民(1952~),男,上海人,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收稿日期:1999-04-10,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