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学与哲学》 > 2000年第1期
编号:10259312
敢问路在何方——走向21世纪的中医学
http://www.100md.com 《医学与哲学》 2000年第1期
     作者:张仁

    单位:张仁(上海市中医文献馆,上海 200020)

    关键词:

    医学与哲学000119中图分类号:R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772(2000)01-0049-03

    一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中医学并不仅仅是一门医学学科,而是博大精深的传统东方文化主要代表之一。上世纪末、本世纪初,随着坚船利炮开道,挟带欧风美雨的强烈风暴呼啸着掠过太平洋洋面,倾泻到了灾难深重的神州大地。于是,近代西方文化与传统东方文化发生了猛烈的碰撞,前者迅速占据了上风。面对这一严峻的形势,我国一大批忧心如焚的学者不得不思考东方文化的前途与命运。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在我国文化界曾出现过一场现代化与西方化、中国本位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大争论,中医学也是其中焦点之一。当时有位并非中医的著名学者梁实秋,他曾经痛心疾首地说,所谓国医,“明明白白的是一种文化落后民族的产物,绝对没有资格和科学的医术抗衡”,并且断言“我相信经过长时间的淘汰,‘国医’是一定要消灭的”。(梁实秋:《自信力与夸大狂》1935,9)然而即使在当时,大多数学者也并不同意这种观点。首先,相当多的学者已强烈地意识到,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我们不应排斥也难以拒绝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但关键在于必须保持民族文化的主体性,“一个民族失去了自主性,决不能采取他族的文明,而只有为他族征服而已”。所以,只有“恢复了中国人的自主性,如此才能有吸收外族文化的主体资格”(张东荪:《现代的中国怎样要孔子》1935,1)。一方面,“我们应该了解世界生活与世界文化的相关性,不可闭关自守的企求复古”;另一方面,“我们应该尊重我们独立自尊的文化与民族,不可在与欧美文化接触之时,便为欧美文化所同化”。(刘 敖《中国本位意识与中国本位文化》,1935,6)
, http://www.100md.com
    值得一提的是,这位刘先生在同一篇文章中还提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即现代化问题;“‘科学化’与‘近代化’,并不与‘欧化’同义,所以我们虽科学化近代化而不必欧化。”也就是说,现代化并不等于西方化,“现代化可以包括西化,西化却不能包括现代化”。当时不少学者已认识到,中国的现代化,既要“将中国所有、西洋所无的东西,本着现在的知识、经济和需要,予以合理化或适用化。”同时,也应将“西洋所有,但现在并未合理化或适应的事情,与以合理化或适用化。”(张熙若:《全盘西化与中国本位》1935,4)换言之,无论东方还是西方文化都需要发展。

    当我们今天又一次打开国门,迎着扑面而来的高新科技大潮,再来回顾六七十年前这些观点,除了有一种历史沧桑感外,更多的应该是启示作用。因为一方面,上面这场争论仍在我国学术界继续着;另一方面,包括中医学在内的东方传统文化并未被消灭,反而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强大生机和正在产生重大影响,其深刻的哲理和丰富的内涵已引起西方世界的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而西方近代文明也远非十全十美亦即上面所说的“合理化或适用化”,且日益暴露出其弊端。
, 百拇医药
    当代一些具有远见卓识的未来学家们都倾向把世界文明的进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尽管在称呼上有所不同,诸如“三次浪潮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工业文明”,“农业经济文明、工业经济文明、知识经济文明”等等。而从文明的特征上考察,第一次浪潮的农业文明相当于传统东方文明,第二次浪潮的工业文明相当于近代西方文明,而第三次浪潮的后工业文明或知识经济文明应该是一种崭新的文明,是东西方文明交融的结果。值得注意的是,著名的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在大量调查研究之后发现“第一次和第三次浪潮文明之间,比起它们与第二次浪潮来,似乎有着更多的共同之处。”因此,“这个古代(第一次浪潮)文明的一些真正特征,从第二次浪潮的观点看,似乎是如此落后,但按照作为第三次浪潮的基础来衡量,可能极为有利。”他建议“绝对有必要摆脱照抄西方现代技术。”因为东西方文明,二者实际上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阿尔温.托夫勒:《第三次浪潮》)。笔者赞同上述观点,事实也正是如此,经过人类发展史上最长期最广泛医疗实践的传统医学——中医学,不仅对古代文明的发展和人类繁衍做出巨大贡献,而且大量迹象表明,它将和蕴含着大量人类智慧精华的整个东方文化一起,推动人类第三次文明浪潮滚滚向前。
, http://www.100md.com
    二

    即将逝去的20世纪是西方医学纵横驰骋所向披靡的时期,预防接种、计划免疫的普遍推广,给曾经猖獗全球的各类经典传染病带来灭顶之灾;各类抗生素的陆续诞生,使大量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感染性疾病得以最大限度的控制。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随着近数十年来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的同时,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们却正面临日趋严重的报复:一方面,和人类息息相关的森林、土壤、水域、空气等不断受到污染和破坏,使人类赖以生存的外环境产生了超出人体生存适应允许值的变化;另一方面现代生活中高度紧张的工作节奏、广泛而频繁的人际交往以及饮食结构的不合理改变,导致人们生理和心理的严重失调。于是,还来不及喘口气,一道道难题又摆在医学工作者的面前:首先是疾病谱不断翻新,一批批为西医学所棘手的难治性疾病纷至沓来,正在成为笼罩在人类头上的巨大阴影,其中有些已排在死因前列,如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等;有些则在迅速蔓延,如艾滋病等,引起全球性恐慌。其次是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整体提高,人类对生命质量的要求和对健康长寿的向往变得更为强烈,保健养生日益成为医学科学主题之一。以生物医学模式为主导(尽管这个模式正在转变之中)的西医学,面对现代难病往往显得力不从心,这是因为现代难病多属于个体医学疾病,病因复杂隐匿,疾病的发生和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牵制,病变涉及脏器广泛。因此,用包括手术、药物在内的,固定的、规范的生物医学模式的已知诊治方法,常难以奏效;同时这种方法本身又往往忽视人体自身的防卫抗病能力和自我修复的主动性。其次,必须着眼于生理、心理全方位多层次调节才能达到目的康复保健,对长期致力于“对抗”为主的西医学来说,也是办法不多。最近风行的亚健康状态新概念,是一个正在引起世界关注的新领域,目前所缺乏的正是行之有效的医疗技术。
, 百拇医药
    西方医学之短,恰恰为中医学所长。中医学立足于自然过程和生命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理论和多种药物与非药物防治之法,无论是现代难治病,还是康复保健都有着明显的优势。就现代难病而言,中医学颇适合于对它的诊疗,如中医学的整体动态观察的基本特点,有助于深入认识现代难病的本质;而依据中医学逆向思维的方式,审证求因,则可从疾病所显现的征候去探求现代难病的病因病机;尤其是中医学的辨证论治不仅可根据其出现的证候进行细致的整体分析,而且可在不同阶段作动态处理,这对于具有个体医学特征的现代难病的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值得一提的是中草药及其配方,它们经过了最长时间和最大群落的人体实验,对其潜在力进一步挖掘,对其多向调节作用的进一步发挥,将为现代难治病的攻克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其次,由于受道家文化延年益寿思想的直接渗透,保健养生一直是中医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几乎和这门学科同时诞生。它由整体观出发,重视身心交互影响,注意生活调理和体质锻炼,强调对时令地域的顺应。并且已经总结出一系列保健养生之法,包括精神养护、环境摄生、饮食调节、药物调养、气功按摩、医疗体育(如五禽戏、太极拳、各种武术)。和刚刚开始对这方面进行尝试和实践的西方医学相比,中医学具有无可争议的优势。
, http://www.100md.com
    三

    第三次人类文明浪潮的召唤,世界医学界满怀希望的关注,对中医学的腾飞提供了一次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对我国广大中医工作者来说也许是最重要的一次历史机遇。按照上面的分析,以调节见长的中医学与以对抗为主的西方医学相比,确有其独特的优势,很有可能成为未来医学中的主流医学之一。但是,机遇并非成功,实际上我们正面临着可能出现的以下二种情况:一为被拿到国外去发展,即所谓墙内开花墙外结果,就象火药,在国内只能做爆竹,洋人开发后造炮弹。结果,泱泱中华成为中药原料供应大国,国人皆服洋中药;莘莘学子负芨西行,苦苦钻研洋中医。从现在国外一些学者的劲头和近年成倍增长的世界草药交易量看,应该不是危言耸听。一为由我们炎黄子孙自己来发展,实现华夏医学的空前大振兴,使之真正傲然挺立于世界医学之林。毫无疑问应取后者。然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就中医学的现状而言,还很艰巨、还很漫长。“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笔者以为至少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第一,加速现代化:笔者曾在一篇文章中阐述过一个观点,即从科学学的观点考察,就学科发育阶段而言,中医学目前正处于传统科学层次的后科学阶段和现代科学层次的准科学阶段的交替时期(《医学与哲学》1989,10)。因此,促进中医学现代化的进程已成当务之急。但必须把握好二条,一是“继承不泥古,发扬不离宗”,也就是说,中医学的发展要建立在自身基础之上,是扬弃而不是抛弃;二是中医现代化决非西医化。因为西医本身也处在现代化进程之中,包括医学模式的转化,医学理论的完善,诊疗技术的更新。更有必要指出的是,真有中医实现西医化的那么一天,也就宣告中医这门学科的彻底消亡。本世纪特别是近50年以来,我国的中医(包括中西医结合)工作者已在脏腑及经络本质、诊法(主要是舌诊和脉诊)、证(特别是虚证)的客观化、治则(如活血化瘀)、针刺镇痛原理、方剂(重点是小复方)、中药新药开发等方面的研究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尽管尚未从总体上突破,但已奠定了今后发展的基础。目前面临的可能是进一步更新思路和方法的问题。如中药新药的研究,一定要避开植物药研究的老路,而应根据中医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君臣佐使的经验,探索和运用新的高科技手段,开发出既能发挥多靶点、多途径的作用,同时又具有主次靶点明确、对抗与调节相结合的药物。只有这样的药物,才能适应现代难治病的治疗要求,并把毒副作用降到最低,充分体现中医的特色和优势。
, http://www.100md.com
    第二,关键在人才:人才对中医来说可谓命运攸关。鉴于中医学处于特殊的发育阶段,对人才的要求除了迫切之外较之其他学科更为严格和挑剔。它需要继承与创新二种能力兼备的复合型人才,而创新能力更为重要。由于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长期以来,包括目前的学校和毕业后教育,中医人才培养一直重继承而轻创新,多单一型而少复合型。这是中医学科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医高等教学内容的重点要由传授经典的传统的知识转变到以解决当前的医学难题、满足时代需求上面来;教学的模式要有所突破,不仅需要有临床应对的知识,更需要有高度应对能力、高度创造性思维的人才。毕业后的继续教育则应根据学科发展的需要造就各种类型的人才。近年来,上海市在这方面做了不少工作。目前正在实施的中医人才工程,就包括初、中、高不同层次,中医临床、中西医结合科研等不同类型的跨世纪人才,形成以增强创新能力为总体要求的立体格局。

    第三,找准突破口:突破口也就是主攻目标,尽管有阶段性,也有层次的不同,但就中医现状的总体而言,大致可分为二种:一为理论上的,一为临床上的。理论上的突破将带来整个学科的飞跃,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如上所述,在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上我们虽已取得一系列成果,但从近期看,突破的条件还不很成熟。中医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从临床上寻找突破口,不仅是可行的而且对促进中医学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价值。选择突破口的先决条件是面对时代需求,发挥自身优势,因此,把攻克现代难治病和提高全人类生命质量的养身保健作为当前发展中医学科的主攻目标应该是可行的。
, 百拇医药
    第四,进入大循环:数千年来中医学的传播领域以东亚地区为主,尽管针灸十六七世纪曾传至欧洲,但这次传播基本没有成功;我国自晋唐起,与阿拉伯医学、印度医学有所交流,但除了为中药学增加一些药物外,在其他方面影响有限;19世纪之后,随着近代西方医学的传入,出现了“中西医汇通”、“中西医结合”等交流形式,但也局限于国内。所以,从总体上说,中医学基本上是处于较为封闭的环境中自我发展。这可能也是进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

    交流与融合是21世纪的主题之一,中医学要成为未来的主流医学,其前提就是必须打破自我封闭圈,进入现代医学乃至现代科学的国际大循环。这就要求中医学在走向现代化的同时走向国际化,全方位高层次的向国外传播中医学术,这里所说的全方位是指要打破本世纪70年代以来针灸一统天下的局面,使包括理、法、方、药等等在内的中医药学术立体向世界推进;高层次则是彻底改变目前以民间为主、以普及为主的传播方式,开展政府之间、学术机构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在国际大循环中,一方面通过更广泛的医疗实践来丰富这门学科;另一方面将集中世界人民的智慧、吸收现代各门相关学科的最新成果来完善和发展中医学。这一点在针灸学的近年进展中可得到印证。针灸医学是我国传统医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也是率先加入国际大循环的传统医学学科,已在各个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包括经络穴位的现象和本质的研究、针灸作用机理的研究、各种穴位刺激法的革新应用、各类有效病证的验证乃至国际化标准化经穴的厘定等,无不包含中国和各国多学科工作者的智慧和实践。

    作者简介:张仁(1945~),男,浙江诸暨人,主任医师,硕士。现任上海市中医文献馆馆长,上海市中医药科技情报研究所所长。

    收稿日期:1999-10-22,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