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学与哲学》 > 2000年第1期
编号:10259314
关于道德原则的几点思考
http://www.100md.com 《医学与哲学》 2000年第1期
     作者:冯泽永

    单位:冯泽永(重庆医科大学,重庆 400016)

    关键词:

    医学与哲学000117摘要:信仰缺失、经济转型和文化变革,使信仰和道德从一元化走向了多元化,并引起了人们对道德的迷茫、深思和渴求。在追求普遍适用道德原则的过程中,绝对主义把这种原则看成亘古不变的教条,而相对主义则否定这种原则的存在。我们认为,这种原则是存在的。它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是人们对历史必然性的一种表述形式。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客观规律,才能总结出有价值的道德原则、范畴和规范。

    中图分类号:R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772(2000)01-0045-02

, 百拇医药     Thinking of Moral Principle

    FENG Ze-yong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Medical Sciences,Chongqing 400016,China)

    Abstract:Unified moral changed to multiple moral because of loss of believe,reform of economy and culture.Absolutism see moral principle unchangeable dogma while relativism ignore it in the process of searching general moral principle.We thought the general moral principle is present.It unified absolutization and relativism,subjectivity and objectivity.It is an expressive way for historical necessity.
, 百拇医药
    Key Words:moral principle;thinking

    在医学伦理学中,还有没有普遍适用的道德原则?在多元化的伦理框架中,我们应该如何选择?这些问题我们不能不认真思考。

    1 道德多元化及相对主义的成因

    正如恩格尔哈特所说,当前多元化的道德体系,已经“多得令人眼花燎乱,”[1]医德领域出现了“屈服于后现代主义时代的虚无主义和相对主义”[1]。那么,道德多元化和道德相对主义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呢?

    1.1 信仰缺失引起道德迷茫,并促进了多元化局面

    道德观和价值观总是与一定的信仰相伴,西方的宗教生命伦理学一直依赖于神德和宗教信仰。然而,从尼采开始,上帝便死了。基督教信仰的前提是两个世界论,而尼采却通过否定彼岸世界而动摇了基督教信仰的根基。他认为,我们生活的此岸世界是唯一的世界,尘世上充满欲望和激情的生活是唯一的生活。在他及柏格森、弗洛伊德等人的推波助澜下,非理性主义狂潮杀死了上帝,也冲击了附着于上帝和基督教教义之上的道德信念。人不能没有信仰,也不能不寻求善恶尺度。“上帝”死亡以后,西方出现了信仰多元化的局面。整个社会道德已随着信仰的多元化而变得扑朔迷离,作为组成社会道德的成分之一的医德还能定于一统吗?
, 百拇医药
    1.2 经济转型诱发道德多元化

    诱发我国道德多元化的原因之一是经济转型。市场经济暗含了一个经济人的假设,这个假设至少有以下含义:(1)经济人对自身利益的满足和追求是其从事各种活动的最深层的驱动力;(2)经济人具有强烈的理性主义倾向,他把人们对经济问题的认识归结为一种理性的权衡,归结为在众多利益系列中经由比较以后的一种理性选择,个人才是其利益的最后判断者。但是,经济人不能涵盖人的全部,而是人的一个侧面。人同时是社会人、道德人,他不仅有利己的需求,也有利他的需求。由此看来,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都有其存在的依据,道德的多元化也就不足为奇了。

    1.3 道德多元化是后现代社会的特征之一

    在后现代社会里,似乎一切理性都失去了权威。不仅“上帝死了”,而且曾给人类带来无比辉煌的科学也受到了怀疑。科学已经被相对论的原理说成是知识的一种模式,同时被认为是“引起的问题多于它能解决的问题。”[2]“世俗人文主义本身也受到怀疑”[1],“在后现代主义时代,理性已‘退避三舍’,它不再肩负后文艺复兴时期的任务了,不能为人性和人的健康状况提供一个统一的、批判的说明。”[1]随着理性权威的丧失,一些学者从人的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中去寻找道德的源泉和标准。柏格森认为,只有生命冲动的情绪才是道德职责的基础。罗素也反对用理性来判断善恶,他认为判断善恶的根据在于主观情感,根本不存在什么客观根据。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倾向和相应的道德原则及标准,这些原则和标准无法统一,也无须统一。
, 百拇医药
    2 相对与绝对

    那么,怎样看待这种相对主义的道德观?我们还能不能找到一个普遍适用的道德原则呢?

    2.1 道德原则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恩格尔哈特把道德观不能取得共识的人叫做“道德陌生者”(moral strangers),并认为后现代主义时代就是道德上陌生者的时代。这个时代的“上帝死了”,“理性”的权威消失了,人们渴望找到道德观上的共同语言,找到能够得到认同的“一定之规”。能不能找到呢?他认为能找到,那就是诉诸人性,仅仅从“人”的角度去寻求共性。我认为,恩格尔哈特的努力是难能可贵的,共同标准也是可以找到的,但是,仅仅依靠“人性”或人的共识是不够的。

    恩格尔哈特第一个不足,在于他依然没有摆脱“人性本善”的思路。其实,人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然属性,即人的动物性;一是社会属性,即人与动物区别的根本之处。人的自然属性只能存在于每一个人的解剖、生理、生化等特性之中,人的社会属性也只能通过在一定的国家、民族、阶级、阶层、集团和时代中的具体个人而存在。而这些个体却因立场不同而很难找到共同的善恶原则。
, 百拇医药
    恩格尔哈特第二个不足,在于他依然把道德原则看成是一个主观上的共识,而忽视了它的客观基础。毫无疑问,道德原则的形式是主观的,它必须得到人群的认同。但是它的内容却是客观的。道德以利益为基础,一切道德体系的原则和规范都是从社会经济关系的利益中引申出来的。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一方面因阶级、国家、民族的立场不同而存在着不同的利益和不同的道德;另一方面,在共同的历史背景和经济发展阶段又存在着共同的利益和人类认同的道德。在人与自然及与其他非人类生物的关系中,人类作为一个统一的利益实体也有共同的道德观。在反映人与疾病斗争的医学伦理学中,在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伦理学中,人们的道德观具有更多的共识。因此,道德上的共识不应当从抽象的人性中去寻找,也不存在于人们的心中,而应从共同利益中去寻找。

    人们的道德共识建立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之上,建立在人们对利益关系规律的把握之中。如果不承认伦理学及道德的客观内容和规律,就很容易陷入道德上的唯心主义和相对主义。

    2.2 道德原则是相对与绝对的统一
, 百拇医药
    道德原则是人们对道德规律的表述方式之一,是相对性与绝对性的统一。

    道德原则的绝对性,首先在于它反映了道德关系中的客观规律。道德原则不是任何人主观意念的产物,而是人们从相对重复的行为和后果中,从历史的相对类似的演变中总结出来,并经过一代又一代的经验浓缩和传递而形成的。医德原则凝结着几千年来医患双方的血泪与智慧,是医疗实践客观必然性的表现形式之一,具有比普通道德原则更强的客观性与稳定性。道德原则的绝对性还体现在它对社会对个人的作用始终存在而且有效。虽然现在强调法治,法的理智性、公正性和强制有效性都远远优于道德。但是,道德也有其自身的优势而不能被其它规范所取代。它能以情动人,深入人心,影响深入而广泛,有权变性,能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道德的作用。

    道德原则的相对性则表现为以下几方面:(1)道德原则的合理性与一切科学的合理性一样,是历史的合理性。一切科学真理都只是对无限宇宙某一部分的正确反映,是对历史长河某一片断的正确反映。医德原则也一样,它所体现的也只是一定范围一定时期的道德规律,而不是亘古不变的绝对戒律。(2)道德原则的适用与一切科学规律的适用一样,必须具体化,从而具有因时因地因人而宜的权变性。(3)道德的作用是有限的,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
, 百拇医药
    片面夸大道德的相对性而陷入相对主义,或片面夸大道德的绝对性而陷入绝对主义都是不对的。事实上,道德的绝对主义很容易碰壁,而一旦碰壁,绝对主义者很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相对主义。

    作者简介:冯泽永(1949~),男,四川广元人。重庆医科大学社科部主任,教授,硕士导师。

    参考文献:

    [1] 恩格尔哈特.生命伦理学与世俗人文主义[M].李学钧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5.

    [2] 东方朔.市场经济与道德衡论[J].哲学研究,1994,1.

    收稿日期:1999-02-15

    修回日期:1999-06-11,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