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学与哲学》 > 2000年第2期
编号:10259333
中医理论与医学经验主义——兼与孙学刚、贾钰华商榷
http://www.100md.com 《医学与哲学》 2000年第2期
     作者:徐光福 翟爱丽

    单位:徐光福(上海中医药大学 博士生,上海200032);翟爱丽(山东省淄博市第一医院,山东 淄博 255200)

    关键词:

    医学与哲学000225中图分类号:R222.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772(2000)02-0059-01

    拜读贵刊1999年第1期孙学刚、贾钰华之“医学经验主义的贫困”一文,我们感到有些问题要提出商榷。

    医学经验主义,照孙、贾一文的观点,即医学中的经验主义。众所周知,经验主义是指个人的感性能力感知到事物的作用或自身作用的总和。唯物主义的哲学家认为经验的根源在客观外在的世界,是人通过眼、耳、鼻、舌、身等感受器官被动接收外在事物的作用而产生的,感性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源泉和根据。而唯心主义者把经验理解为知识个人的知觉观念,主观唯心主义否认经验的物质根源,认为“存在即是被感知”(贝克莱)。马克思主义认为经验是人和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产生的。社会实践是经验的真实来源。一切科学的知识都是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概括,并随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由此可见,只要是在经验指导下的主观能动的实践活动,并能在实践中得到成功,即实践验证了理论,并且随着实践的继续,理论也在不断充实与发展,就是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是科学的,而可以不予考虑学科所采用的特有的概念与符号是否能被其它学科的人们所理解、所接收,可以不予考虑学科是否能被其它学科的尺子或标准所衡量。因此可以说,中医正是这样一门学科。孙、贾一文认为中医是经验主义指导下的临床经验的归纳与总结,中医理论不科学,不是对客观世界的即病人生理病理的客观反映,中医临床疗效不可靠,等等,在对中医的认识上实际上已经陷入到主观唯心主义的不可知论当中,其并无确切的理论与根据,甚至连经验也谈不上,而只是一些支离破碎的道听途说的印象与臆测。下面试举例说明之。
, http://www.100md.com
    孙、贾一文所举美国使用抗心律失常药进行心律失常抑制试验,而造成患者死亡率明显上升一例中,体现出实验设计者思维方法的片面性,和以个别经验而不是医学理论为指导的倾向,还体现出设计者不考虑病人个体差异的倾向。坦率地说,这是不高明的西医师常犯的错误。这类错误并不与学科紧密相关。在艾灸至阴穴纠正臀位胎儿方面,收到明显效果,但是也有无效的。对无效的病人,中医常配伍针刺三阴交或其它方法,还能进一步提高疗效。说明这种疗法是有理论根据的,不仅仅是经验总结。只不过她的理论有的人搞不懂。经络理论是真是假?现代科学自有论断。中医理论当然包含了经络理论,孙、贾二位当然不会承认经络理论是科学了。孙、贾一文所举另外一个例子是按摩脊柱治疗紧张性头痛。我们知道,紧张性头痛是一种很难缓解的、以头颈部肌肉紧张且伴有持续性钝性头痛的综合征,其确切病因和发病机制不明,现代医学没有良策。中医对此病的认识与治疗,是先分为外感与内伤两大类,然后分别情况不同而辨证施治,或有良效。辨证施治亦非十全十美,何况倘若没有经验,亦无理论指导,想当然地“开口动手”则只有“便错”了。对于懂中医的人来说,不会据此得出此乃中医理论之过更不会否定中医理论。孙、贾不知是否看到该文原著?该医师背景如何?理论水平和从医资历也直接关系到疗效。至于藤黄减肥、针刺治疗艾滋病周围神经损害的例子,我们也看不出有何令人信服的证据。凭这样几个例子就想否定中医理论,散布对中医不信任的空气,我们认为并不是严肃的科学探讨,实有哗众取宠之嫌。
, 百拇医药
    孙、贾一文还认为:“望闻问切这几种感觉无法描写隐藏在疾病现象背后的本质,以及疾病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无法在心中形成一个与‘原形’相似的形象化的‘摹本’,……,这便从唯物主义滑向了主观唯心主义,……,而这种疗效是一种相对与个人和主观的任意的判断”。该文对中医实行全盘否定,其依据何在呢?从文中并看不出什么依据,而只看到充满蔑视的猜测和臆想。他们把中医的疗效描述成不可知的东西,而闭眼不看中医的临床实际。这不是主观唯心主义又是什么呢?难道几千年来中医人就是靠“一点安慰剂效应,并无实质性治疗作用”的东西唬弄了中国人民吗,有正常理智的人,无论如何也不会相信这样的鬼话。

    孙、贾一文还认为:“中医以经验积累、归纳作为其发展的动力,疾病的因素层出不穷且变幻莫测,归纳永远不可能达到完备,……,无法把握疾病的普遍必然性知识,归纳……不能适应于未来”。首先我们认为中医的发展动力不仅是归纳,还包括了演绎。实际上一门学科的发展动力不可能仅是一种逻辑方法,中医发展的动力应该是社会的需要和历代中医人不倦的追求,社会需求才是科学发展的不竭动力。未曾听说一门科学可以靠一种方法常盛不衰。历代中医人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勇于探索,不断总结归纳临床实践活动,中医的辨证论治依赖于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一整套缜密、完备的临床思维方法。这种理论思维来源于通过感官收集到的病人的资料与信息,依据经验与理论,通过比较,作出目前病人具体状态的判断。这种状态的表述借用了中医理论特有的术语,是医者的大脑对病人状态的摹写,是病人的全息图,目前尚没有哪一个仪器能将该图显示出来。西医使用仪器检查,固然可得到许多图谱,但西医也要根据收集到的资料信息,结合经验,在理论指导下全盘考虑。很多情况下也会误诊;即使诊断准确,也不敢担保一定会好。只有胡万林之流才会言之凿凿,包治一切。任何一种仪器,都只是人类感官的延伸,它所收集的资料,只是理论思维的材料,并不能代表理论本身。望闻问切看不到组织细胞,彩超同样辨不出“心阳虚”或“心阴虚”。单纯感官的敏锐不能代表理论思维。孙、贾一文认为“中医理论建立在望闻问切这几种感觉之上,又未经过科学检验,因此,其理论的不可靠性就不足奇怪了。”就是把中医理论的理性思维简单等同于四诊所得,又试图用其它学科的标准来检验而不是中医的临床实践来检验,必然会得出上述奇谈怪论。
, http://www.100md.com
    综上所述,中医理论的认识论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的反映论,中医的方法论是在理论指导下从实践中得出成功经验,随着经验积累不断从经验上升为理论,理论又反过来指导实践的归纳和演绎的过程。在真理观问题上,中医理论的基本观点是正确的。历史的条件使得中医在表达属于自然科学的医学概念时使用了人文科学的方法,运用辩证联系的观点,成功地避免了机械唯物主义的不良影响,而并未滑向唯心主义,而是反复强调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强调实践经验与理论相结合的重要性。其理论特色代表着独特的思维和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中医在现代临床上对提高治疗水平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可以说没有中医的参与,任何一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都是不完善的。

    作者简介:徐光福(1962~),男,山东淄博人,副主任医师,中西医结合博士生。目前从事中药抗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

    收稿日期:1999-09-20,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