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学与哲学》 > 2000年第2期
编号:10259335
生物反馈疗法中的辩证法思想
http://www.100md.com 《医学与哲学》 2000年第2期
     作者:杨国愉 皇甫恩 苗丹民 郭照江

    单位:杨国愉(第四军医大学航空航天医学系 心理学教研室,陕西 西安 710032);皇甫恩(第四军医大学航空航天医学系 心理学教研室,陕西 西安 710032);苗丹民(第四军医大学航空航天医学系 心理学教研室,陕西 西安 710032);郭照江(第四军医大学 社科部,陕西 西安710032)

    关键词:

    医学与哲学000211中图分类号:R4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772(2000)02-0027-02

    生物反馈疗法(Biofeedback Therapy)是本世纪60年代末,随行为主义理论的建立,控制论、系统论和信息论的兴起而出现的一种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它是利用现代电子学仪器,将与心理生理过程有关的人体机能活动的某些生物学信息(如肌电活动、皮肤温度、心率、血压和脑电活动等)加以处理、放大,以人们易于感受和理解的视或听觉方式呈现出来(信息反馈),使机体得以了解自身的机能状态,并在一定程度上有意识地控制自身的心理生理活动,达到调整机体功能和防病治病的目的[1]
, http://www.100md.com
    生物反馈疗法创立30多年来,顺应“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发展,在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康复医学和其他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80年代初生物反馈疗法传入中国,此后,随着国内心理学的恢复及医学心理学在医学院校的开设和发展,生物反馈逐渐得以推广使用。生物反馈种类很多,主要有肌电生物反馈、皮肤电生物反馈、皮肤温度生物反馈、脑电生物反馈、心率生物反馈、血压生物反馈、胃肠pH值生物反馈等[2]。目前,生物反馈疗法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心身疾病和神经症等,如冠心病、高血压、心律失常、头痛、哮喘、银屑病、神经性皮炎、大小便失禁、雷诺氏病、失眠、恐怖症、焦虑症等,范围涉及各临床科室。此外,生物反馈疗法在康复医学中也得到广泛应用,如中风后遗症(偏瘫)、面肌瘫痪、脊髓损伤、肌肉痉挛等及盲人、聋哑人的触觉、言语的康复训练[3]

    生物反馈疗法的兴起和发展有其历史背景,包含着深刻的辩证法思想。本世纪四五十年代,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兴起,60年代行为主义理论的建立,为生物反馈的兴起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70年代美国罗切斯特大学教授恩格尔(G.L.Engel)提出了新的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向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发出挑战,这对生物反馈疗法的发展起了催化剂作用,此后,生物反馈疗法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 百拇医药
    1 生物反馈心身统一的整体观

    生物反馈建立的理论基础之一是系统论。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认为:系统是处于一定相互联系中并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个组成部分的总体,系统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和最优化等特点[4]。用系统论解释人体,认为人的生理、心理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二者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生理活动是心理活动的基础,心理活动反过来又可影响生理活动。机体的生理活动,从来就不是各器官系统活动的简单相加[5]。机体稳态的维持,需要一种生理性整体调节,对内不再是各种生理功能的叠加,而是遵循整体最优原则,按照个体特有的规律,形成一个完整协调特定的功能组合;对外无论感受哪种性质的刺激,都以整体性的形式作出程度和范围不同的应答[6]。生物反馈利用现代电子仪器把机体平时不能感知的生理信息加以处理、放大,使机体能感知和理解的方式(通常是是视觉或听觉方式)呈现出来,让机体感知、理解,并发挥心理对生理的调节作用,实现生理功能的恢复,达到心身平衡[7]。如对原发性高血压病的治疗,机体本身直接不能感受到自己血压的变化,我们可以通过血压生物反馈仪把机体的血压变化情况加以处理,以机体能理解的视觉或听觉方式呈现给机体,让其知晓自己的血压变化情况,并以操作性学习方式主动加以调节,使血压回复到正常水平。从这一治疗过程,我们可以看出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的统一性,血压升高(生理变化),通过机体自身的主动调节(心理变化),使血压下降了,这一过程充分说明心理调节对生理活动的巨大影响。反过来,生理变化同样也可影响心理状况,如使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焦虑症,焦虑可引起肌肉的过度紧张,从而使肌电水平过高,但机体对这一生理变化并不能意识到,只有通过肌电生物反馈仪的信息反馈让机体了解这一变化,并主动进行放松训练(心理调节),使肌电水平下降,全身肌肉放松,焦虑水平也就下降了,这一过程说明生理调节对心理状态的影响。另外,在生物反馈训练中,十分强调生物反馈和其它治疗方法相结合。生物反馈属行为疗法,重在机体行为(生理和心理行为)的调节和矫正,如仅注意行为的训练,忽视了其它方面的心理和躯体问题,则疗效不会持久,只有把行为训练和躯体治疗、其它心理治疗结合起来,才能使治疗效果稳定持久。总之,生物反馈疗法充分反映了心身的不可分割性,反映了心身统一的整体观。
, http://www.100md.com
    2 生物反馈的控制与平衡观

    机体作为一个整体,需要保持稳态,才能维持机体正常的生存与发展。稳态是机体的一种动态平衡,稳态的维持,需要机体自身的不断调节。用控制论的观点分析人体各种功能的调节活动,认为人体的各种活动的调节都是在“自动控制”系统中进行的,控制部分是中枢神经系统,受控制部分是受调节的器官、组织和细胞。人格心理学认为,个体作为一个相互独立的子系统,永远处于一种绝对的非平衡状态相对的平衡状态的转化之中,非平衡状态是个体发展的主要矛盾,平衡是相对的、暂时的,非平衡是绝对的、永恒的[8]。生物反馈治疗疾病,就是借助一定外力(生物反馈仪提供的反馈信息),使机体不平衡的心理、生理状态向相对平衡状态转化,以保持身心健康。生物反馈的实现,需要机体各系统的参与,受控部分不断发出的反馈信息,通过中枢神经系统的识别、理解,并调动各系统参与生理心理功能的调节,形成反馈信息—调节环路。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机体就形成了条件反射,达到一种自动调节状态。如对偏瘫患者的康复治疗训练,中风或其它头部创伤等脑损伤和/或脊索损伤都可产生神经传导通路的损害,进而导致偏瘫,中枢得不到有效的反馈信息,无法对外周肌肉进行调控。要重建受损的神经联系,促进肌肉的康复,常常通过肌电生物反馈(EMGBF),使患者和医生了解某一肌群的肌电活动情况,帮助医生测定病肌的潜在康复能力,进而通过调节增强病肌的肌力、灵活性和肌群间的协调性,达到生理的平衡状态[9]。控制实际上是个体的认知、思维、情感和个性等心理过程、个性心理特征的综合表现,它是个体身心健康中一个非常关键的变量,正常个体比非正常个体具有更强的控制感[10]
, 百拇医药
    3 生物反馈的发展观

    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是一个发生到发展的过程,一切生理、心理活动,如心率、血压、脉搏、体温、呼吸、认知、情感和人格等都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发展是立足于和谐而不是立足于冲突的过程,个体的自我调控是贯穿于生理、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一条主线。生物反馈就是基于这一原理,认为生物反馈训练的目的是为了生理、心理的发展。生物反馈训练就是一个心理、生理发展的过程,所以生物反馈训练强调持之以恒。生物反馈训练就是一个心理、生理发展的过程,所以生物反馈训练强调持之以恒。生物反馈治疗效果如何,与个体自身参与程度有密切关系。患者应以发展、开放的眼光看待生物反馈疗法,治疗初期,病人可能会过多地依赖生物反馈仪,治疗过程中,始终要让病人认识到生理、心理的发展性,强调仪器可以提高训练效果,但不能替代训练,鼓励其调动自身潜力,积极参与到治疗中来。这样,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病人就可以不使用仪器也可达到良好的放松效果和对内脏的控制。忽视了人生理心理的发展性,忽视了生物反馈治疗中主体的开放性和能动性,机械地运用生物反馈,必将陷入形而上学的泥塘。
, 百拇医药
    生物反馈疗法的发展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现代科学技术“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而主要是综合”的发展趋势。生物反馈疗法是在心理学、生理学、临床医学和现代电子学等诸学科发展的基础上,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大背景下,综合各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而发展起来的。它的发展将会促进新的医学模式的转变,促进现代医学、心理学的发展,为人类的身心健康服务。

    作者简介:杨国愉(1970~)男,云南施甸人,助教,现为第四军医大学98级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张苏范,毕希名.生物反馈[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2]沈渔.精神病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

    [3]周翔.生物反馈在临床上的应用近况[J].国外医学物理学和康复学分册,1993,13(1):1~5.
, http://www.100md.com
    [4]邓平修,冯显威,刘武顺.自然辩证法[M].第2版.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5]徐丰彦,张镜如.人体生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

    [6]王学瑞.谈生理功能的整体调节方式[J].医学与哲学,1999,20(5):23~25.

    [7]李心天.医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8.

    [8]方俊明.认知心理学与人格教育[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9]Glenn R Caddy,Don G Byrne.Behavioral medicine: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M].Ablex Publishing Corporation,1992.

    [10]郑荣双.试论心理控制与身心健康的关系[J].医学与哲学,1999,20(1):54~55.

    收稿日期:1999-11-22,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