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医药现代化的思考
作者:陶功定
单位:山西中医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
关键词:
医学与哲学000720中图分类号:R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772(2000)07-0054-02
“中医药现代化”不仅是近年中医药界的一个热门话题,而且成为国家高度关注并被设定为21世纪中叶要力争实现的一个战略目标。在现代西医药的理论和技术手段高度发达、中医药生存空间倍受挤压的今天,提出这样的口号和战略目标,无疑是激动人心的。但稍加分析琢磨就会发现,其实这是一个并不轻松的话题,甚至可以怀疑这是否只是一个良好的主观愿望。
何以见得?我认为除非在下述三个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否则“中医药现代化”问题只能是“雾里看花”,既无法把握,更不便操作。
, 百拇医药
1 怎样界定“中医药现代化”
中医药现代化作为一个战略目标提出,其内涵应当是十分清晰的。但时至今日,我们并没有见到完整的、令人信服的一种准确表述。中医药现代化是指中医理论的现代化加上中药工艺的现代化?还是指用现代西医药的理论技术对中医药的理论和技术加以修订改造使之具备“现代气息”?抑或是对传统中医药理论和技术进行梳理,保留精华,去其糟粕,并在此基础上广泛吸纳现代科技成果,补充和发展其理论和技术?显然,三者之中任选其一作为中医药现代化的目标都是有问题的,都会遇到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或许,我们根本无须设置和确定某个固定的目标,在这三个方面都可以进行大胆的尝试。因为科学的总结只能来源于实践。科学的进步固然可以有突变式的飞跃,但更多情况下要有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作为基础。如同摸着石头过河一样,中医药现代化只能是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亦即是不断实践、总结、扬弃、整合的漫长历程。
2 中西医药的并存和发展能否最终走向一个和谐统一的新的医学模式
, http://www.100md.com
众所周知,中医药学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具有数千年历史,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直到西方医药传入中国之前,中医药始终是中华民族预防和治疗疾病与实现康复最重要的手段。随着西学东渐,西方医药不仅在中国的医药领域打开了缺口,而且迅速挤兑中医药的领地形成一股强大的势力。由此,一系列认识和处理两种医学关系问题被引发出来。从清末至民国初年,就已经出现了对待中西医的不同态度,尤其是改良主义的中西医汇通思潮逐渐占了主导地位。此后,中医药历经风风雨雨,虽顽强地延续下来,但中医药能否生存和怎样发展始终是一个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新中国政府在卫生政策法规方面从团结中西到中西医结合,到中西医并重,到中医药现代化口号的提出,一方面反映了国家对中医药认识的不断深化,另一方面也恰恰反证了一个预设的隐含前提:中医药本身脆弱,需要国家的大力提倡和政策扶持。中医药现代化是为了和现代医药学(主要是指西医药学)融合?还是为了与之抗衡或实现超越?事实上,尽管医学向自然的回归呼声渐高,中医药学在世界范围内引起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重视,但那主要是对其某些独特的方法和疗效的肯定,并不证明中医药已被整体地肯定,更不证明它能在未来取代西医药学。西医药的霸主地位至今没有受到根本的影响和动摇。相反,对中医药学的整体认识还基本以西医药学为标准(美其名曰“与国际接轨”)。“医学模式”概念的提出就反映了西医学的某种霸主心态。诸如“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取代“生物医学模式”云云,看似颇有道理,实则未必反映了医学的本质。因为这只是一种改良式的修补,仍未脱离只是从“人”(尽管是也包含了社会)这一个方面去对医学的现象和内容进行概括的局限。而作为医学对象的人其生存状态首先是与其生存环境密切相关的。从人与其生存环境之“关系”角度去概括医学的现象和内容,应当更接近事物的本质。我曾经挖掘中医药学所注重的整体观(广义的“天人合一”思想),分析批评现代西医药学的弊端,并提出“大生态医学模式”的概念和理论雏型,并设想未来用它来统驭整个医学的状态。大生态医学模式的核心,是强调人在与大生态的和谐适应(良性互动)中实现医学的价值,即实现和促进健康,消除致病的诸种因素,并以有效的治疗和康复手段作为坚实后盾,从而改变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以对抗性为特征的治疗观念。这里的大生态即生存环境,有宏观生态和微观生态两个层次。宏观生态包括自然生态、社会生态、文化生态等等;微观生态则是指人体内在的各种平衡态。人在良好的宏观生态和微观生态中是可以实现或接近“平人不病”的理想状态而大可不必过分依赖现代医疗技术手段的。在这种医学模式下,西医药学与中医药学何者更先进更重要本身已变得不重要了,一切可以以是否有助于人与其生存环境的良性互动为取舍。理论上,这种用中医学整体论思想为指导的医学模式是可以包容中西医药的并存和发展的,但这种医学模式的建立或曰对旧有医学模式之改造无疑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更重要的是,我们缺乏证据说明中医学和西医学在这种模式下肯定能够和谐地走在一起。这里似乎存在一个悖论:如果可能,亦即相互包容、促进或融合,则是否意味着中医药现代化提法本身将因失去对立的参照物而不具有意义;如果不能,亦即相互对立,无论中医药通过什么方式实现怎样的现代化,也不过是突出强调自身的存在和独立发展,从而把自身作为实现人类健康之手段的工具性价值错位为目的性价值,这显然为大生态医学模式的内涵要求所不容。解决这一悖论的途径唯有在探索崭新医学模式的建立过程中,淡化中医药和西医药孰优孰劣、孰高孰低之争。不过,中医药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是永远不可能消失的,它永远积淀和根置在中华民族的生存方式和民族心理中。无论是快是慢,是内容还是形式,中医药也总会随着中国文化的进步而进步和发展。集历代之大成的中医药本身证明就是这样一个过程。结论是:医药(包括中西医)服务于人类健康的方式和内容将只决定于人们对健康追求与实现的方式和内容。这只能是一个相对自然的过程。
, http://www.100md.com
3 能否有一种新的语言和逻辑架构实现中西医药学的诠释通用
不少人一直怀疑中医药是否是现代科学意义上的科学,其理由之一是就是,中医药的理论体系虽然整合了大量的实践经验,但主要是借助于中国古典哲学的逻辑架构建立起来的,其语言貌似抽象,实则摆脱不开直观思维的影子。如果还勉强可以把中医理论视为一种自然哲学的语言,那么,它与现代实验科学研究的科学语言之间存在的尖锐矛盾则是不言而喻的。简言之,它们在诠释人体生命和疾病现象时,所用的语言构架和基本概念缺乏通约,甚至牛头不对马嘴,各执一说。在这个问题上,中医药理论体系所使用的语言架构始终处于不利的位置。因为,如果为了保存国粹,固守由自然哲学所衍生出来的语言构架,那么,现代科技成果将很难进入中医药体系,中医药现代化将如同肥皂泡,只剩下一层美丽的光环;如果大量借鉴现代西医药学的成果,包括其概念体系和语言架构,那么中医药将面临彻底改造,或许只剩下西病中治的对应式遣方用药,这还能叫做中医药作为一种完备的理论和实践体系的存在吗?更遑论中医药现代化之提出的初衷了。当然,理论上可以用设计和创造一套既适用于中医药也适用于西医药的语言或符号来解决问题,但那是很难的。且不论其医药界能否普遍接受,也不说这样的设计和创造是否复杂和艰难,单言中医药现代化面临的基本问题就依然存在:中医药现代化是要创建一种现代的中医?还是要实现以保存和弘扬国粹为主的具有改良特征的中医药现代化?若是前者,我们大可不必再局限于那种靠体悟而非实证的自然哲学式的语言和逻辑架构,而大量采用现代科学的事实和语言,直接进入科学的思维。但这将意味着,这种“现代的中医”可能只是“废医存药”主张的变相实现,已经将传统中医的命革掉了。若是后者,虽然过程漫长但毕竟可行度大。问题是,在现代西医药面前,中医理论的晦涩、中药采制的非规范化而导致的药性效力不稳定,配伍的复杂以及服用的不便,使中医药的优势大打折扣。中医药的现代化没有平坦的大道,只能继续在西医药的挤压下艰难前行,尤其需要一批为之献身的仁人志士。
鉴于以上分析,我认为中医药现代化依其难易程度可以依次为三个层次:最低而且容易操作的层次,是剂型剂量方面的现代化改进,解决服用方便问题;第二个层次是药物配伍的现代化研究。固然不排除单味中药的治疗作用,但中药的配伍是一门很深的学问,而且是中医药最显著的特色,需要大力研究和挖掘。这方面的进步和突破可能是中医药现代化最主要的内容。第三层次是中医理论的现代化,这是最难的。传统中医药理论的框架要不要打破重建,这是全部问题的关键。
作者简介:陶功定(1955~),男,四川人,山西中医学院院长,教授。
收稿日期:2000-02-18, 百拇医药
单位:山西中医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
关键词:
医学与哲学000720中图分类号:R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772(2000)07-0054-02
“中医药现代化”不仅是近年中医药界的一个热门话题,而且成为国家高度关注并被设定为21世纪中叶要力争实现的一个战略目标。在现代西医药的理论和技术手段高度发达、中医药生存空间倍受挤压的今天,提出这样的口号和战略目标,无疑是激动人心的。但稍加分析琢磨就会发现,其实这是一个并不轻松的话题,甚至可以怀疑这是否只是一个良好的主观愿望。
何以见得?我认为除非在下述三个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否则“中医药现代化”问题只能是“雾里看花”,既无法把握,更不便操作。
, 百拇医药
1 怎样界定“中医药现代化”
中医药现代化作为一个战略目标提出,其内涵应当是十分清晰的。但时至今日,我们并没有见到完整的、令人信服的一种准确表述。中医药现代化是指中医理论的现代化加上中药工艺的现代化?还是指用现代西医药的理论技术对中医药的理论和技术加以修订改造使之具备“现代气息”?抑或是对传统中医药理论和技术进行梳理,保留精华,去其糟粕,并在此基础上广泛吸纳现代科技成果,补充和发展其理论和技术?显然,三者之中任选其一作为中医药现代化的目标都是有问题的,都会遇到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或许,我们根本无须设置和确定某个固定的目标,在这三个方面都可以进行大胆的尝试。因为科学的总结只能来源于实践。科学的进步固然可以有突变式的飞跃,但更多情况下要有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作为基础。如同摸着石头过河一样,中医药现代化只能是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亦即是不断实践、总结、扬弃、整合的漫长历程。
2 中西医药的并存和发展能否最终走向一个和谐统一的新的医学模式
, http://www.100md.com
众所周知,中医药学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具有数千年历史,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直到西方医药传入中国之前,中医药始终是中华民族预防和治疗疾病与实现康复最重要的手段。随着西学东渐,西方医药不仅在中国的医药领域打开了缺口,而且迅速挤兑中医药的领地形成一股强大的势力。由此,一系列认识和处理两种医学关系问题被引发出来。从清末至民国初年,就已经出现了对待中西医的不同态度,尤其是改良主义的中西医汇通思潮逐渐占了主导地位。此后,中医药历经风风雨雨,虽顽强地延续下来,但中医药能否生存和怎样发展始终是一个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新中国政府在卫生政策法规方面从团结中西到中西医结合,到中西医并重,到中医药现代化口号的提出,一方面反映了国家对中医药认识的不断深化,另一方面也恰恰反证了一个预设的隐含前提:中医药本身脆弱,需要国家的大力提倡和政策扶持。中医药现代化是为了和现代医药学(主要是指西医药学)融合?还是为了与之抗衡或实现超越?事实上,尽管医学向自然的回归呼声渐高,中医药学在世界范围内引起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重视,但那主要是对其某些独特的方法和疗效的肯定,并不证明中医药已被整体地肯定,更不证明它能在未来取代西医药学。西医药的霸主地位至今没有受到根本的影响和动摇。相反,对中医药学的整体认识还基本以西医药学为标准(美其名曰“与国际接轨”)。“医学模式”概念的提出就反映了西医学的某种霸主心态。诸如“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取代“生物医学模式”云云,看似颇有道理,实则未必反映了医学的本质。因为这只是一种改良式的修补,仍未脱离只是从“人”(尽管是也包含了社会)这一个方面去对医学的现象和内容进行概括的局限。而作为医学对象的人其生存状态首先是与其生存环境密切相关的。从人与其生存环境之“关系”角度去概括医学的现象和内容,应当更接近事物的本质。我曾经挖掘中医药学所注重的整体观(广义的“天人合一”思想),分析批评现代西医药学的弊端,并提出“大生态医学模式”的概念和理论雏型,并设想未来用它来统驭整个医学的状态。大生态医学模式的核心,是强调人在与大生态的和谐适应(良性互动)中实现医学的价值,即实现和促进健康,消除致病的诸种因素,并以有效的治疗和康复手段作为坚实后盾,从而改变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以对抗性为特征的治疗观念。这里的大生态即生存环境,有宏观生态和微观生态两个层次。宏观生态包括自然生态、社会生态、文化生态等等;微观生态则是指人体内在的各种平衡态。人在良好的宏观生态和微观生态中是可以实现或接近“平人不病”的理想状态而大可不必过分依赖现代医疗技术手段的。在这种医学模式下,西医药学与中医药学何者更先进更重要本身已变得不重要了,一切可以以是否有助于人与其生存环境的良性互动为取舍。理论上,这种用中医学整体论思想为指导的医学模式是可以包容中西医药的并存和发展的,但这种医学模式的建立或曰对旧有医学模式之改造无疑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更重要的是,我们缺乏证据说明中医学和西医学在这种模式下肯定能够和谐地走在一起。这里似乎存在一个悖论:如果可能,亦即相互包容、促进或融合,则是否意味着中医药现代化提法本身将因失去对立的参照物而不具有意义;如果不能,亦即相互对立,无论中医药通过什么方式实现怎样的现代化,也不过是突出强调自身的存在和独立发展,从而把自身作为实现人类健康之手段的工具性价值错位为目的性价值,这显然为大生态医学模式的内涵要求所不容。解决这一悖论的途径唯有在探索崭新医学模式的建立过程中,淡化中医药和西医药孰优孰劣、孰高孰低之争。不过,中医药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是永远不可能消失的,它永远积淀和根置在中华民族的生存方式和民族心理中。无论是快是慢,是内容还是形式,中医药也总会随着中国文化的进步而进步和发展。集历代之大成的中医药本身证明就是这样一个过程。结论是:医药(包括中西医)服务于人类健康的方式和内容将只决定于人们对健康追求与实现的方式和内容。这只能是一个相对自然的过程。
, http://www.100md.com
3 能否有一种新的语言和逻辑架构实现中西医药学的诠释通用
不少人一直怀疑中医药是否是现代科学意义上的科学,其理由之一是就是,中医药的理论体系虽然整合了大量的实践经验,但主要是借助于中国古典哲学的逻辑架构建立起来的,其语言貌似抽象,实则摆脱不开直观思维的影子。如果还勉强可以把中医理论视为一种自然哲学的语言,那么,它与现代实验科学研究的科学语言之间存在的尖锐矛盾则是不言而喻的。简言之,它们在诠释人体生命和疾病现象时,所用的语言构架和基本概念缺乏通约,甚至牛头不对马嘴,各执一说。在这个问题上,中医药理论体系所使用的语言架构始终处于不利的位置。因为,如果为了保存国粹,固守由自然哲学所衍生出来的语言构架,那么,现代科技成果将很难进入中医药体系,中医药现代化将如同肥皂泡,只剩下一层美丽的光环;如果大量借鉴现代西医药学的成果,包括其概念体系和语言架构,那么中医药将面临彻底改造,或许只剩下西病中治的对应式遣方用药,这还能叫做中医药作为一种完备的理论和实践体系的存在吗?更遑论中医药现代化之提出的初衷了。当然,理论上可以用设计和创造一套既适用于中医药也适用于西医药的语言或符号来解决问题,但那是很难的。且不论其医药界能否普遍接受,也不说这样的设计和创造是否复杂和艰难,单言中医药现代化面临的基本问题就依然存在:中医药现代化是要创建一种现代的中医?还是要实现以保存和弘扬国粹为主的具有改良特征的中医药现代化?若是前者,我们大可不必再局限于那种靠体悟而非实证的自然哲学式的语言和逻辑架构,而大量采用现代科学的事实和语言,直接进入科学的思维。但这将意味着,这种“现代的中医”可能只是“废医存药”主张的变相实现,已经将传统中医的命革掉了。若是后者,虽然过程漫长但毕竟可行度大。问题是,在现代西医药面前,中医理论的晦涩、中药采制的非规范化而导致的药性效力不稳定,配伍的复杂以及服用的不便,使中医药的优势大打折扣。中医药的现代化没有平坦的大道,只能继续在西医药的挤压下艰难前行,尤其需要一批为之献身的仁人志士。
鉴于以上分析,我认为中医药现代化依其难易程度可以依次为三个层次:最低而且容易操作的层次,是剂型剂量方面的现代化改进,解决服用方便问题;第二个层次是药物配伍的现代化研究。固然不排除单味中药的治疗作用,但中药的配伍是一门很深的学问,而且是中医药最显著的特色,需要大力研究和挖掘。这方面的进步和突破可能是中医药现代化最主要的内容。第三层次是中医理论的现代化,这是最难的。传统中医药理论的框架要不要打破重建,这是全部问题的关键。
作者简介:陶功定(1955~),男,四川人,山西中医学院院长,教授。
收稿日期:2000-02-18,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