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医学评论 > 误诊 > 研究
编号:10259466
浅谈中医的误诊与误治
http://www.100md.com 《医学与哲学》 2000年第8期
     作者:孙玉凤

    单位:甘肃省肿瘤医院,甘肃 兰州 730050

    关键词:

    医学与哲学000816中图分类号:R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772(2000)08-0045-02

    说到误诊、误治,人们头脑中首先想到的是西医,总觉得中医不存在着误诊、误治问题,但事实并非如此。这种模糊认识的产生和中医的文化、中医理论结构及传统的观念有着直接的关系。

    1 中医误诊、误治模糊认识的根源

    中医学是诞生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社会。中医体系是适应整个中国传统文化背景的产物,传统中医学的理论思维是符合古代哲学思维形式的,而且到目前为止,中医理论还不能脱离这种哲学思维的框架。因此它的方法论是朴素辩证的、宏观思辨的、定性描述的;具体的操作是以象测脏的原始黑箱方法。中医的理论涵盖面宽泛,什么病都能从中医理论中找到解释,然而辩证法告诉我们,“物极必反”。正是由于中医理论的圆满性,也就让人很难找出误诊、误治的根本。
, http://www.100md.com
    中医对疾病的认识是用证来概括的,而这种综合与概括出来的证,仍然是抽象的。由于这样一个文化背景产生和形成的中医理论,就决定了中医对疾病的认识不是形态学意义上的,而是状态学。在临床实践中,当患者就诊时,中医大夫进行“四诊”后,做出了辨证论治,当时患者觉得大夫言之有理,也愿意接受治疗。即使服了中药,病情未好转或甚加重,还会觉得自己的病情重,不会去责怪大夫。即使服药后有明显的不良反应,想找大夫说道一下,还拿不出大夫辨证论治方面的错误依据来,即使患者认为有一定的依据,大夫也能用中医理论自圆其说,而患者仍然是无所是从。这可能是造成对中医误诊、误治模糊认识的原因之一。

    长期以来,在社会上存在着一种认识,认为中医善治慢性病,急性病还得找西医。应该说这种认识是无可厚非的,也说出了中医的特点。既然中医擅长治疗慢性病,而慢性病病史长,变化慢,难见效,即使治疗出现一些不良反应患者也会理解。因为误诊、误治的表现主要是看后果,而中医对一些慢性病的诊治过程,很难构成后果。这可能是造成中医误诊、误治模糊认识的原因之二。
, 百拇医药
    由于中医的文化及中医理论体系等特点,把中医大夫磨合出了仿佛是只有中医才具有的人格化特征。如稳重、耐心、自信、善辩等。表现出临床上对患者的诊治比较耐心,周到,(这并非说中医大夫的医德都是很高尚的),患者感觉这个大夫可信,有一种安全感,即使疗效不佳,也不好意思指责大夫。这也是对中医误诊、误治认识模糊的原因之三。

    2 中医误诊、误治标准的界定

    当前对西医的误诊、误治的研究不断地在加强,重视程度也在不断地加深,相关的专著及杂志也纷纷面世。而对中医的误诊、误治的研究却很少,这并不等于中医不存在着误诊、误治问题,而是无时不有,无时不在。只是程度和后果不同而已,不像西医那样,一旦出现问题,就会暴风骤雨。决不能因为此,而对中医的误诊、误治掉以轻心,潜移默化地对病人的误诊、误治也是对病人身心的更大摧残。

    中医自古以来,就很重视对误诊、误治的总结。各家医案都有这方面的记载,以告诫后人。如《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中,有相当多的条文论述了误诊、误治引起的变病及后果,并提出了警言。如“淋家不可发汗,汗出必便血”;“疮家,虽有疼痛,不可发汗,发汗则痉”等等。
, http://www.100md.com
    那么,如何来界定中医的误诊、误治呢?常规地说应是以中医的理论为标准,即看其辨证论治是否符合八纲、脏腑、卫气、营血等辨证理论。这一点在理论上是说得通的,但无实际操作意义。究其原因,前面已做了分析,即中医理论的宽泛性、圆满性、证的状态性等等,致使每个中医都能自圆其说自己的辨证论治。

    那么,是否可以说,中医的误诊、误治就无法界定了呢?当然不是。问题是用什么做依据。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医学在不断地进步,人们的观念也在不断地变化,单纯用中医理论来自圆其说是适应不了当代社会的进步与人们就医的要求。因为如今的患者不仅要满足中医大夫给自己辨的是什么证,而且还要知道自己患的是什么病。所以“证与病”的结合已不知不觉地走进了患者的心目中,由此用“证与病”的结合来界定中医是否误诊、误治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这并不是说,中医每辨一个证,就要明确是西医的那一种病,毕竟中医的证与西医的病不是完全在一个层次上的概念,但起码要认识在你所辨的证中,大体包括西医的哪些病,由此而想到辨证论治的同时对西医病的认识。可能有人会说,这不是强中医所难,在改造中医吗?其实这不是强中医所难,因为现代的中医远不是仲景时代,现代人的认识与要求更不是远古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健康的新理念,人们健康的需求等等,都要求中医必须掌握一定的现代医学知识(包括西医知识),这是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生活在一个信息时代里,所谓纯中医是不存在的,即使暂时存在,也是很快被陶汰的。由此看来,并非强中医所难,至于改造中医,那时势在必行了。
, 百拇医药
    由此证与病的结合去认识疾病、认识病人,才会减少中医的误诊、误治,才能对中医的误诊、误治有一个可操作性的界定。下面几个例子,虽然构不成详细病案,但却是事实,可以说明问题。如一孕妇以腹痛就诊,中医辨证认为是胎气虚,胎动不安。遂以补气补血安胎。结果药尚未服完,孕妇腹痛加剧,急诊入院,以宫外孕行急诊手术治疗。此例,从中医辨证来看,无可非议,但从病的角度来看就是一个误诊,幸亏手术及时,一免意外,如果真出现意外,状告中医大夫误诊也是无言可对的。这时中医大夫可能会说,我是中医,不懂妇科,这一点好像有一定的道理,可是患者要求的是治病,不论你是中医还是西医,在他们眼里都是医生;另外不懂宫外孕的诊断有情可原,但孕妇腹痛就诊,当你认为胎气虚,胎动不安时,应当想到孕妇腹痛应到妇科检查一下,这一点想法并不难为中医大夫吧!又如一以右上腹疼痛伴寒战黄疸病人,中医辨证为肝胆湿热,治以舒肝利胆,清热解毒,。服了中药后,病情加重,黄疸加深。中医大夫又加大处方剂量,服药后病人四肢逆冷,急诊入院,诊断为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经抗休克抗感染治疗同时急诊手术,由于休克较深、术后抗休克失败而死亡。如果这种病人早一点明确病的诊断,可能就不会有如此后果。至于一些慢性病,由于中医大夫缺乏证与病的相关认识,反复的给患者辨证论治,造成患者失去早期诊断与治疗的机会的病例也大有所在。
, http://www.100md.com
    3 结语

    中医的误诊、误治不是没有,而是未被重视,这种未被重视的结果会给患者造成了不应有的痛苦,也不利于中医的发展并影响中医的地位。从证与病的结合来认识和界定中医的误诊、误治,不管你现在是否接受,客观要求我们必须这样认识,因为其标准是有利于人民的健康,有利于中医事业的发展。这种接受是迟早的事,是未时不远的事。

    减少中医的误诊、误治,唯一的措施就是中医必须认真学习现代医学知识。过去强调西学中,害怕中学西,好像中学西,中医就丢掉了。丢与不丢的关键不在于你学什么,而在于你用不用?如何用?

    作者简介:孙玉凤(1962~),女,甘肃兰州人,副主任医师。

    收稿日期:2000-05-08,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