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微循环学杂志》 > 1999年第2期
编号:10259563
硬皮病患者甲襞微循环的变化特点与分析
http://www.100md.com 《微循环学杂志》 1999年第2期
     作者:杨顶权1 白彦平1 刘育英2

    单位:1 北京中日友好医院中医皮科, 邮政编码 北京100029; 2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微循环研究室

    关键词:

    硬皮病患者甲襞微循环的变化特点与分析

    硬皮病是以限局性或弥漫性皮肤及内脏器官结缔组织的纤维化或硬化, 最后发生萎缩为特点的疾病, 其病因尚不明确, 但病理显示各器官都有不同程度的血管改变, 最突出的组织学改变主要发生在小血管, 并发生形态、 流态、 通透性及血管周围的改变。 有鉴于此, 我们于近年对20例硬皮病患者和17例正常人的甲襞微循环进行观察, 并对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 百拇医药
    1.1 临床资料

    硬皮病患者20例, 均符合1980年美国风湿病协会制定的SSc诊断标准。 其中男性4例、 女性7例, 男∶女为1∶4.25。 年龄30~63岁, 平均年龄43.7岁, 病程为0.5~8年。 正常人组17例, 其中男性7例、 女性10例。 年龄34~69岁, 均为健康查体者, 排除心、 肾、 外周血管病及糖尿病、 血液病。

    1.2 方法

    采用无锡光学仪器总厂生产的WX-9A型微循环检测仪观测, 根据田氏甲襞微循环的观察方法[1], 在23℃~25℃室温下, 二组受试者均取左手无名指, 坐位测试, 参照田氏加权积分法[1], 微机统计, 积分值以46-1.gif (81 bytes)±s表示, 显著性检验采用t检验。
, http://www.100md.com
    2 结 果

    硬皮病组甲襞微循环的各项观测指标均有明显变化, 其积分值较正常组有显著差异(P均<0.01)。 硬皮病组甲襞微循环变化主要表现为: 管袢欠清楚, 管袢数明显减少, 输入枝、 输出枝和袢顶口径明显扩张, 管长变短; 流速以粒线流、 粒流、 粒缓流为主, 红细胞聚集程度多为由轻到重, 血色以暗红为主, 白细胞数多, 部分管袢可见白微栓; 管袢有明显渗出, 出血部位较多, 乳头下静脉丛多为1排以下, 欠清晰, 乳头为浅波纹或全平, 汗腺导管在每指3条以上。 见表1。 硬皮病组各分项积分和总积分较正常人组也有显著差异(P均<0.01), 见表2。

    表 1 二组甲襞微循环各项积分值比较(46-1.gif (81 bytes)±s)

, 百拇医药     指 标

    正常人组 (n=17)

    硬皮病组1)

    (n=20)

    清晰度

    0.01±0.01

    0.11±0.04

    管袢数

    0.09±0.06

    1.83±0.64

    管 径

    0.69±0.18
, 百拇医药
    1.20±0.49

    管袢长度

    0.18±0.12

    0.14±0.06

    管袢形态

    0.28±0.08

    0.50±0.24

    流 速

    0.35±0.14

    0.97±0.23

    血管运动性

    0.04±0.01
, 百拇医药
    0.09±0.06

    红细胞聚集

    0.16±0.08

    1.37±0.58

    白细胞数

    0.01±0.01

    0.20±0.14

    白微栓

    0.00±0.00

    0.29±0.29

    血 色

    0.14±0.05
, 百拇医药
    0.03±0.03

    渗 出

    0.28±0.19

    1.80±0.34

    出 血

    0.38±0.17

    2.17±0.94

    乳头下静脉丛

    0.20±0.07

    0.03±0.02

    乳 头

    0.19±0.10
, 百拇医药
    0.51±0.29

    汗腺导管

    0.06±0.03

    0.26±0.07

    注: 1) t检验, 与正常人组比较, 各项指标P均<0.01 表 2 二组甲襞微循环分类积分值比较(46-1.gif (81 bytes)±s)

    组 别

    形态积分

    流态积分

    袢周积分
, 百拇医药
    总积分

    正常组

    1.25±0.24

    0.71±0.23

    1.11±0.34

    3.07±0.68

    硬皮病组1)

    3.79±1.35

    2.94±1.05

    4.77±1.34

    11.50±3.51

    注: 1) t检验, 与正常人组比较, 各项指标P均<0.01 3 讨 论
, 百拇医药
    硬皮病是一种以胶原纤维硬化为基础的全身多系统受累的疾病, 其病因尚不明确, 一般认为与遗传、 慢性感染等因素有关, 引发自身免疫性疾病。 由于免疫反应形成的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血管中, 破坏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 造成广泛的血管痉挛、 内膜增生、 管腔狭窄以致闭塞, 导致管袢形态改变; 而其内皮细胞间出现大裂隙, 空泡化的内皮细胞变性, 导致通透性改变; 再者, 其血小板聚集, 释放血小板因子, 促使血管周围间质中成纤维细胞分泌大量的胶质, 导致血流淤滞。这些变化不仅发生在皮肤, 同时还出现在心、肺、肾、 消化道等器官, 引起全身多系统的损害[2]。 有资料表明: 硬皮病是由微血管病变引起的结缔组织代谢异常性疾病, 因此硬皮病与微循环的改变密切相关[2]。 有人认为硬皮病患者微循环的形态改变减少了血管内外的物质交换面积, 降低了交换速度; 而血液流态的改变则降低了携氧能力, 其流动减慢影响了氧气和营养物质的供应与代谢产物的排除, 加上血液中有形与无形成分的渗出与出血、 分离管袢在组织中的崩解, 进一步扰乱了内环境的平衡, 为组织硬化创造了条件, 所以微循环障碍是硬皮病的中心环节[3]。 有报道指出, 在硬皮病症状出现之前微血管已经发生了改变, 其甲襞微循环的改变相对特异, 可以为硬皮病的早期发现提供诊断依据[4], 而本文仅对硬皮病与健康者作了对照观察, 也证实了这一点, 但对治疗后微循环各指标的改善情况尚待进一步研究。
, http://www.100md.com
    参考文献

    1.田牛, 李向红. 临床微循环检查手册.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92. 11~16.

    2.秦万章.皮肤病研究.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0. 167.

    3.赵国忠. 硬皮病和硬肿病甲襞微循环分析.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7. 94.

    4.赵国忠. 系统性硬皮病微循环和血液流变性改变与分析. 微循环学杂志, 1995, 5(3):16~18.

    收稿日期:本文1998-07-16收到, 1998-11-25修回,1999-02-04接受, 百拇医药(杨顶权1 白彦平1 刘育英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