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海军医学杂志》 > 2000年第3期
编号:10261127
郑和远洋船队的医学保障
http://www.100md.com 《海军医学杂志》 2000年第3期
     作者:龚锦涵

    单位:龚锦涵(海军医学研究所,上海 200433)

    关键词:

    海军医学杂志000301 [中图分类号] R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0754(2000)03-0193-04

    今年是我国航海的伟大先驱郑和统率其远洋船队第一次 下西洋的595周年。郑和的航海业绩充分反映了他为中华民族乘风破浪不畏艰险的创业壮志 , 崇高的事业心和不屈不挠的坚强毅力,以毕生精力贡献于航海事业勇于开拓的气概和献身精 神。在新的世纪来临之际,回顾郑和远洋船队的医学保障业绩,对提高我们的民族自尊心和 自 豪感,激发爱国主义热情,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激励我们振兴中华的决 心和信心,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http://www.100md.com
    郑和(公元1371~1433年)是十五世纪我国伟大的航海家,世称“三宝太监”。本姓马,回 族,云南昆阳州(今云南晋宁县)和代乡人。少年时入宫充侍卫,后随明成祖朱棣起兵,“靖难 ”有功,被赐姓郑,封为内官监太监。明成祖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在我国历史上是对外开放 的重要之举。他身体力行,以自强不息、协和万邦的精神,开辟海上丝瓷之路,对海外贸易、 文化交流以及推动我国造船和航海技术的发展等多方面都作出了重大贡献。

    郑和帅舟师七下西洋,克服了重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最后征服了海洋,但遗憾的是未 能留下正式的文献资料。有关史书上记载多较简略,一鳞半爪,使后代研究这件重大史事时遇 到了很大困难。

    据史料记载,郑和每次从西洋归来,都将有关公牍文件资料送交兵部保存(顾起元:《 挥尘 录》)。七下西洋后三四十年,明宪宗时(1468~1487)“诏索郑和出使水程,兵部尚书项忠命 吏上库检归案,不得。盖先为(兵部)车驾郎中刘大夏所匿。忠笞吏,复令入检,三日,终莫能得 ……。大夏在旁曰:三宝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而回,于国何益。… … 归案虽有,亦当毁之,以拔其根。”(严从简:《殊域周咨录》卷八),并“取而焚之”。如此 珍贵的资料竟毁于目光短浅的刘大夏之手。
, 百拇医药
    现在能收集到的第一手资料,主要来源于随郑和下西洋的马欢、费信、巩珍等归来后所 写的实录记载性著作,当年郑和自立的石碑,郑和的家谱,其父马哈只的墓志铭,以及后人所 编纂的《明史》、地方方志等书籍。由于受资料所限,有关医学保障方面的记载极少。

    明初,国力强盛,海上航运事业推进到超越前人的新高峰。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1405~1 433年)共28年间,郑和奉诏率庞大远洋特混船队七次出使西洋。自江苏太仓刘家港(第二次从南京龙湾)出发,继经福建闽江口五虎门(长乐)候风扬帆开洋远航,执行和平 友好“朝贡贸易”(官办国际贸易,并“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以徕远人”)国策。经南中国 海、中南半岛,过马六甲海峡,跨印度洋到波斯湾、霍尔木斯(Hormuz),帆舟所及直达红海和 非洲东部沿岸(索马里、肯尼亚、坦桑尼亚、莫桑比克)一带,遍历40多个国家和地区。整个 船队每次远航,各类船舶(主体船有宝船、马船、战船、坐船;辅助船有粮船、水船)经常保持 在百余艘(最多时200余艘)。随行各类船员均在2.7万以上。主要航线42条,整个航程中又分 别 开辟了许多长短不一的分航线。一部分航行为沿海岸附近或沿途择站停靠,大部分航行横 渡穿越印度洋。一般连续航行二三日至二三月不等。各次往返行程共涉沧溟十万余里。航行 中 编绘了详尽的海图,并使用水浮罗盘指向、牵星极测天位等导航技术。郑和船队从闽江口起 航到霍尔木斯,利用东北季风,全程139 d左右(包括船队在满刺加停泊30 d);回程从霍尔 木斯起航回到太仓码头,利用西南季风,航行95 d左右。每次下西洋往返历时2年左右。
, 百拇医药
    郑和船队规模之宏大(船舶数量之多、吨位之大)、气势之雄伟、人员之众多、组织之健 全、计划之严密、航域之辽阔、驶术之高超、日程之准确、历时之长久、航程之遥远、次数 之频繁、所历国家地区之多、影响之深远,在人类航海史上堪称空前壮举,无与伦比,充分显 示了中华民族征服海洋的智慧与才能。

    郑和远航早于哥伦布(Columbus)发现新大陆的航行(1492年)87年,当时仅3艘船,共船员 88人,连续航 行时间2个半月;比麦哲伦(Magellang)到达菲律宾也早111年(1519~1522年,当时仅5艘船 ,船员265人,航行近100 d)。

    郑和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沟通了中国和亚非地区的商贸文化交流与友好往来,畅通了海 上丝瓷之路,向世界展现了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与先进科学技术水平,把亚非各地航路进行 了全面纵横串连和衔接,构成了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畅通无阻的海上交通网,为以后的世界 文明大交流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还总结和丰富了当时世界航海地理和天文导航等一系 列科学知识,是历史上最有成绩的洲际航海家,至今东南亚各地仍广泛流传着一些有关他的美 好传说和保管着有关文化遗迹。作为世界航海事业的伟大先驱, 其业绩将永远载入世界航海史册。1433年在第七次下西洋归航途中染病逝 世于印度西海岸的科泽科德,归葬于南京牛首山(一说1435年病死于南京)。
, 百拇医药
    郑和船队为扬国威于海外,防海盗之抢劫掠夺,特配置了精锐的武装力量护航。据《三宝 征彝 集》载,第四次下西洋共有官校、旗军、勇士等各类人员27 670员,其中官职868人、 士兵26 802人。组织严密,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特别引人注意的是:配有医者、医士180员, 这是我国古代关于海船编配航海船医的最早确切记载,平均每150名船员即配有医务人员1 名。这些医务人员一部分是明太医院遴选派出的御医,均为医药知识造诣深厚的专业人才,如 匡愚、陈以诚、彭正、陈常等,均多次“从郑和往西洋诸国,恭勤厚懿,皆器重之”;一部分是 从民间征募、聘请来的医药高手,为民间良医。

    在明代,陆军均有军医设置,并有规定名额。据明洪武四年(1371年)统计,京师三大营的 兵 士共207 300名,配医务人员12人,平均约17 300人配1名。弘治时(1488~1505年)十二团营 共 12万人(每一团营1万人),配医官1员、医士12名,平均每1万人有医务人员1人。可见郑和 船队十分重视团体人员的健康,医务人员是特别加强配设的,在质与量上都高于当时的陆军。 这是因为船队庞大, 人数众多;“附船浮海,远离国土,历涉诸邦,往返数年,出入涨海炎风瘴 疫之乡”,在各种气候条件下,在水土各异的区域,与海洋作斗争,人员易患疾病、死亡。使其 七下西洋,得以“来往无虞”,保证了空前规模远洋航海事业的胜利完成。
, http://www.100md.com
    随船医务人员的任务有:

    1.明代军队卫生工作建有“军士逆病状”的伤病报告制度,行军医疗、死亡处理制度 及战伤抢救规定等。所以,首要的任务当为出使人员防病治病。

    2.为船队所到达各地的群众防病治病,以此作为和平交往的手段之一。据陈伦炯《南洋 记》所载,“暹罗番病,每向三保求药,无以济施,药投之溪,令其入浴。至今唐人尚以浴溪浇 水为治疴。”

    3.随船医者在诊务之暇,沿途调查考察各地民情风俗和卫生状况,收集沿途药物。包括各 国山川地理、天时气候、形胜环境、风土民俗、饮食起居、卫生习惯、人物冠服、物产及流 行疾病等。并善于利用这些积累的医学地理信息,建立完备的医疗工作制度,开展远航医疗卫 生保障。

    如“苏门答腊诸岛四时气候不齐,朝热如夏,暮寒若秋,五月七月间亦有瘴气(指在热带潮湿地 区流行的恶性疟疾等传染病)”。又如“吉里地闷(今帝汶岛)气候朝热暮寒,凡其商船染病十 死八九,盖其地甚瘴气。商舶到彼,皆妇女到船交易,人多染病者,盖其地瘴气及淫污之故也”。
, http://www.100md.com
    匡愚所著《华夷胜览》(包括第一次在内的三次出洋),是船医编著的第一部医学地理学,可惜 原著已失佚。

    另有随船出航的通事(翻译)、幕僚、马欢、巩珍、费信等人,返航后分别著有:《瀛涯胜览》 (随第五、六、七次出洋)、《西洋番国志》(随第七次出洋)、《星槎胜览》(随第三、五、 六、七次出洋),将其“目击而身履,莫不备悉”。

    著作中收集的资料,对研究当地民族的医药卫生概况具有重要的流行病学价值,是可靠的原始 史料,其可靠性远非其他修史写书者可比。

    4.郑和下西洋时,从国外输入的主要商品是香药,包括各种香料、调味品、药材、颜料等。当 时中国需要的药物为:①香药,如丁香木香、安息香、乳香、苏合油、龙涎香、泻药、胡椒等 。②特效药和常用药,如犀角、羚羊骨、阿魏、血竭、芦荟、木别子、大风子油等。

    随船有专业知识的医药人员协助在沿途采办药物,包括调查、采集、辨真伪、品味、鉴定等 。其中一部分也用于航行期间,作为药材之补给,防病治病。
, 百拇医药
    郑和船队的膳食营养、给水保障甚有特色。船队出航前,“按人数发给粮秣给养,包括:粮、盐、酱、茶、酒、油、烛、柴、炭等”,从制 度上保证了给养的落实;在航行期间需用的一切物资,从生活用品到修船器材均自行带足,“ 宁多勿少”。

    1.粮食 第一次下西洋时,船队共208艘船只,其中有专载粮食的粮船15艘。据折算,每艘可装 粮约1 000 t。所载粮食足够保证往返需用。

    2.新鲜蔬果及副食 据《瀛涯胜览》载,沿途有些地区“蔬菜、水果、水产其价极贱,广有卖 者”。“苏门答腊广产柑桔,四时皆有,其味不酸”。新鲜蔬菜有冬瓜、黄瓜、葫芦、芥菜、 葱姜。新鲜水果有梅、桔、西瓜、甘蔗、椰子、菠萝、芭蕉等。家畜家禽有黄牛、水牛、猪 、羊、鹅、鸭、鱼等。通过“登岸市易”可不断补给。

    3.膳食保障 船舶生活卫生设施较好,“分设住舱、厨房、水柜、厕所”。可进熟食、热饮, 供应充足。
, 百拇医药
    4.远航中的淡水供应 早在宋代徐兢的《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上说:“海水味剧咸苦不可口, 凡舟船将过洋必备水柜,广蓄甘泉,以备食饮,盖洋中不甚忧风,而以水之有无为生死耳 ”,这是航海人员都了解的。船队的巩珍谓:“海水卤咸,不可入口”,“海中惟甘泉难得,勺 水不以惠人”;“多备以防久泊也”,“往西洋霍尔木斯等国,更以水船载运,积贮仓储,以备 用途,斯乃至急之务,不可暂弛”。

    水船之设立是郑和航海中的一项创造,此前中外任何一支船队只在船上用水柜、水桶盛装淡 水,未见配备水船多艘随行者。在长时间远航中要解决近30 000人的饮用、生活、卫生用水, 数量巨大,不是一个小问题。

    整个船队的补水方法有:①在各船另设水柜,贮淡水。②“沿途皆于附近川泽及滨海港汊汲 取 淡水,水船运载,积贮仓储”。③在沿途停泊地点“凿泉取水,供士卒饮用”。今马六甲三 宝山及爪哇岛的三宝垄均遗有“三宝井”,并谓用三宝井水冲凉泡茶、祀神可病、延年。 可 见船队淡水供应补给充足。
, 百拇医药
    船队航程长、时间久,为进行中途补给,在马六甲、三佛齐等地建有巨大货栈仓库,贮存钱粮 货 物,称“官厂”,周围立有排栅,象城垣,有四门、更鼓楼,彻夜提铃巡逻,作为船舶远航的中转 基地,对船队进行补给供应。

    15~18世纪,世界各国船只远洋航行和探险活动与郑和船队活动范围相似,多在赤道南北、热 带和亚热带地区航行。历史上各国船队都受到传染病和维生素缺乏症的严重威胁,造成大量 减员,有的还因此类疾病的流行而失败。如哥伦布横渡大西洋航行2个半月,同行人只剩下一 半。伽马绕好望角横渡印度洋,因坏血病流行生还者不到三分之一。他们遭缺粮、断水和疾 病折磨的情况,在郑和船队几十年的航行中尚未见记载。可见,充足的给养,及时的补给,足 够的淡水供应,良好的生活卫生条件以及完善的航海医学保障等重要因素所起的作用,不容 忽视。

    郑和船队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业绩,非国家坚实物质基础是不可能达到的。为了换取政治 、经济成果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 百拇医药
    郑和船队“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在海上生活垂三十年”,也会有不少减员。除前述刘大夏 谓:“军民死且万计”外,在《闽都别记》中也曾提到“郑和等……累死军民数千人”。但均 无确切具体统计。

    郑和船队第一次下西洋(1405~1407年)计有27 800余人,第二次(1407~1409年)27 000 人,第三次 (1409~1411年)27 411人,第四次(1413~1415年)27 670人,第七次(1431~1434年)27 550人 ,第五次(1417~1419年)、第六次(1421~1422年)不详,当亦在此数。在人员组成方面,96% 是军人,即当时的海军,显示了“跃兵异域”及武装护航的配置。广大士兵是从当时南京及直 隶各卫所官军中临时抽调的,包括:水军、运粮官军(“多调发营造,亦下西洋”),将校亦由各 卫军官中选用,也有从锦衣卫中抽调者。沿海贫户“充舡户者,凡111 730人亦隶各卫为军,安 置其为西洋之役”。七次下西洋人员并不固定,有的仅参加一次,有的若干次,连续参加七次 者为一部分。所以出洋总人数当不限于27 000人,确切地说应为19万余人次。在下西洋 中累计动用和准备的船舶1 456艘,所以,在整个事业中还有大量造船、修船的民间工匠及参 与各项准备工作的后勤、陆勤人员参加。军民总人数至少在十余万以上。
, http://www.100md.com
    郑和船队由于作战、海难、伤病、自然死亡等多种原因可有相当数量的减员。战斗减员包括 阵亡、失踪、被俘、伤员;非战斗减员包括疾病、非战斗外伤和意外死亡。

    七下西洋中曾有三次较大规模的自卫性军事行动:①永乐三年,第一次出使返回,舟师至古里( 今印度孟买一带海域)时,海盗陈祖义率众来劫,郑和出兵与战,杀贼5 000余人,烧贼船10艘, 获其7艘,生擒盗首。自此肃清海道,航路无阻。②永乐六年,第三次下西洋,锡兰山(今斯里兰 卡)国王诱郑和至国中索金币,发兵五万余劫郑和船队。郑和见贼大众既出,国内空虚,率所统 二千余人出其不意攻破其城,生擒国王。劫船队者闻之,还自救,官军复大破之。③永乐十年, 第四次出使至苏门答腊,其伪王子谋杀主自立,并怒郑和赐不及己,率兵邀击官军,郑和力 战,追擒之。三次战斗规模均不小,当有一定数量战斗减员。

    据宣德六年第七次出使前郑和自主的江苏太仓《通番事迹碑》和福建长乐《天奴灵应之记碑 》所记,每次出海“涉沧溟十万余里,观大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浩浩无涯,烟雾之溟 蒙,风浪之崔嵬,海洋云状,变态无时;……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履通衢” 。可见克服了种种航途艰辛,当然也难免有船舶失事的情况发生。
, 百拇医药
    “正统十三年(1448)府军卫率赵旺等自西洋还。……初旺等随太监洪保(郑和船队副使)入西 洋,舟败,漂至卜国,随其国俗为僧。后颇闻其地近云南八百大甸,得间遂脱归。始西洋发 碇时,舟中三百人,至卜国仅百人,经十八年惟旺等三人还。”

    下西洋是个苦差,军士们往往逃亡“以避其役”。为使船队人员能尽心效力,当时朝廷便对 他们遍行赏赐。如第三次下西洋时,对奇功指挥每员赏钞二百锭,丝彩币六表里;御医并番 火长(船师)钞百锭,彩币一表里,绵布二匹;民医、匠人、厨役、梢水(水兵)钞三十锭,绵 布二匹;对一般人员钞十锭。以调动其积极性。宣德时第七次下西洋,参加准备工作的官军 ,纷纷“畏难而逃”;匠户逃者更多。

    七下西洋,每次连续2年左右,前后历时28年,在艰苦的作业、生活中,任何一个人群都不 免出现积劳成疾、衰老体弱,甚至伤残而引起自然死亡的。

    明成祖死后,明朝逐渐衰落。由于七使西洋的事业主要适应当时封建统治者的政治需要,在 经济上开支浩大,明人评论:须支动天下一十三省钱粮,导致国库枯竭,财政短绌;且不适 应经济发展的趋势,无法长期坚持。再加上代表大贵族、官僚地主利益的当时禁海派的坚决 反对,郑和一生致力的航海事业被迫停罢。接着明廷又实行“闭关锁国、海禁政策”,从明 朝中叶起至清朝三四百年的闭关自守,使中国经济和科学技术停滞不前,国力日衰,贫穷落 后,终于在帝国主义挑起的“鸦片战争”后,我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境地。

    现在我们正怀着实现祖国四个现代化的崇高理想,踏着坚定的步伐开创21世纪新的航海医学 事业,伟大的郑和有知,一定会感慨“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收稿:1999-12-08),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