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健康世界》 > 1998年第5期
编号:10261840
早期教育的心理学断想
http://www.100md.com 《健康世界》 1998年第5期
     作者:马志国

    单位:

    关键词:

    健康世界980514.htm 关键年龄与早期教育

    对“关键年龄”怎么看?日本心理学家木村久一认为:“每个动物的可能能力,都各自有着自己的发达期,……如果不让它在发达期发展的话,那么就永远也不能再发展了……我们人的能力也是这样。”我国心理学界也有人持同样的观点。然而,这样的看法不免失之武断。

    先谈动物。有人做了一次小鸡追随母鸡的观察。一般认为小鸡追随母亲的能力的发展期是在孵出后的4天左右。实验者买来人工孵化5天的小鸡4只,放在母鸡的窝旁,结果小鸡对母鸡的亲热逗引无动于衷,并不追随母鸡。这说明小鸡确实没有追随母鸡的能力,说明这种能力存在关键期。但是在小鸡与母鸡互不相干地过了6天之后,却发生了耐人寻味的变化。实验者早起一看:小鸡遭到猫的袭击,一只被咬死,一只被叼走,剩下的两只已不在小鸡原来所处的纸盒内,而是到了相距一米远的母鸡的窝里,藏在母鸡的羽翼下,并偎得紧紧的,赶也赶不开。半小时后,母鸡开始“咯咯”地叫着行动,两只小鸡紧紧相随。自此约有半个月时间,小鸡与母鸡形影不离,小鸡又出现了追随母鸡的能力。可见,在猫的袭击这一特定刺激之下,使小鸡在关键期失去的能力又恢复发展起来了。由此看,不能认为关键期的作用是绝对的,是不可逆转的。
, 百拇医药
    再说人。动物的关键期尚且不能绝对化,人的关键年龄就更不那么简单了。诚然,人的发展有其生物制约性,在其生理成熟的某一特定时机便于形成某种能力。但更重要的是人的发展有其社会决定性。古今中外的大器晚成者足以说明这一点。正如已故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朱智贤先生指出的:“根据已知的事实,也不能认为儿童过了某种年龄就不能有效地进行某种学习”,“关于关键年龄在早期教育、早出人才的问题上……应当采取审慎的态度。”

    可见,早期教育对人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人一生能力的发展。所以,抓住最好时机进行早期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但不能把关键年龄看得过死,关键年龄的作用也是相对的。

    天资递减与早期教育

    人们习惯于把儿童的先天素质称为“天资”。天资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前提。但天资对儿童发展的作用是随年龄的增长而递减的。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指出:如果把17岁时的智力水平定为100%,那么4岁前可达50%,4~8岁再增加30%,剩下的20%是8~17岁发展起来的;与其说是表明能力在早期发展快,不如说在早期天资对能力发展的影响大,以后逐渐递减。我国民间相传的“十岁神童、十五才子、二十凡人”的说法,体现了对天资递减律的朴素认识。
, 百拇医药
    既然天资的作用是递减的,那么,要想使儿童的心理能力得到理想的发展,就不能一味地指望天资,而应重视后天的早期教育。教育开始得越早,天资所提供的潜在能力就越多地转变为现实能力。

    循序渐进与早期教育

    既然讲早期教育,“超前一步”的原则就是可行的。但所谓“超前一步”,是指在儿童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略为提前开始的训练和教育。比如,儿童在5个月左右喜欢伸手够胸前悬挂的玩具,“超前一步”就是在4个月时,在其小床上空悬挂一些玩具,训练手眼协调和探索能力;再如,儿童1岁半左右言语发展较快,“超前一步”,可以在1岁3、4个月时训练他的发音、表达能力。总之,原则是循序渐进,而不能揠苗助长。

    循序渐进的“序”,既指儿童发展的一般规律,也指儿童发展的个别特点。所以,“超前一步”要针对每一个儿童的实际情况。如果不顾实际,目标过高,甚至把成人的意愿强加给孩子,会给儿童造成过重的心理负担;同时,也会使家长觉得孩子不如人意,失望之余便是放任自流,断送了孩子的发展。
, 百拇医药
    非智力因素与早期教育

    早期教育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然而,许多人把早期教育的着眼点放在儿童的智育上,忽视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甚至以智育取代了全面的早期教育,由此致使儿童从小就畸型发展的教训不少。

    一个人成才的过程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互影响,又以非智力因素起决定作用的过程。

    木村久一说:“天才就是兴趣。”歌德说:“天才就是勤奋。”蒲申说:“天才就是毅力。”这都是讲非智力因素在成才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对儿童的早期教育,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尤为重要。如果没有培养儿童心理结构中良好的非智力因素,那么儿童的智力发展也将受到阻碍。更何况早期教育绝不等于早期智育。所以,早期教育应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突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能力分布与早期教育

    早期教育要培养神童吗?这是人们最为关注的问题。
, http://www.100md.com
    市场上关于早期教育的“0岁方案”说:“……0岁起步,3岁脱盲,9岁上大学……”这不就是神童吗?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能力是服从正态分布这一概率规律的,即中常水平的人居多,占90%以上;高水平和低水平的仅占很小比例,各占3%左右。对儿童而言,分别叫“超常儿童”和“低常儿童”。在智商测验中,通常智商130以上者才称为超常儿童。这样的儿童在每100个中也就有一两个,最多不过三个。至于神童所占比例就更少。

    难怪一位专家坦言:“儿童的早期教育,是完全应该加强的。但早期教育不等于英才教育,更不等于培养神童。超常儿童客观上存在,但想通过某种方案成批地制造神童,在任何国家和任何地区,都是违背教育客观规律的!”

    请切记:早期教育的对象绝不只是少数超常儿童,而是全体儿童。

    早期教育的目标绝不只是培养神童,而是使每个儿童都得到最理想的发展。

    作者简介:马志国,男,天津宝坻一中心理咨询员(邮编:天津 301800;电话022-29231052),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