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健康世界》 > 1998年第12期
编号:10261988
孩子不要“模式”
http://www.100md.com 《健康世界》 1998年第12期
     作者:郑道和

    单位:

    关键词:

    健康世界981232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人之常情,几乎所有的家长都有一个共同心愿,那就是不惜一切代价将儿女培养成才,做梦也想儿女有出息。然而,家长又往往容易走进一个误区,那就是期望值过高,无形之中给孩子强加自己设计的“模式”,用心虽良苦,但效果并非尽如人意。

    记得在《参考消息》上读过一篇外国人评价中国家庭教育的文章,说时下中国的独生子女生活在两个极端下,一方面被极度地娇宠、溺爱,一方面又被过于严厉地对待。让人觉得话说得很中肯,颇有点“旁观者清”的味道。

    现在的“小皇帝”、“小公主”生活究竟怎样?不妨先看一段有关的研究资料:如今的独生子女不断在物质上明显地好于前几代,他们还可以让大人无限制地为自己服务。但同时他们又是孤独的,是极少自由的。他们背负着祖辈、父辈的一切雄心壮志,接受着越来越多的要求。女孩子必须学弹钢琴,然后上两小时图画课,最好还要学跳舞;男孩子要补习英语,学习用电脑,最好还要练唱歌。有的家长还给孩子配备了学习机、助读器之类的先进帮手,从小就实施什么“神童方案”,似乎只有当博士、当专家、当明星才是唯一的出路。当然,除了特长培养、重点培养外,父母认为最重要的还是在学校的学习成绩,如果孩子拿不到好的分数,全家人就会感到绝望,孩子也会受到喝斥、责骂、甚至体罚……
, http://www.100md.com
    由此,我想到了鲁迅先生的话:“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其实,鲁迅先生所说的现象,现在不是依然存在吗?许多家长至今不是仍在“蛮做”吗?他们无视孩子的个性特点,无视教育规律,只是按照自己的一厢情愿,异想天开地设计孩子的发展“模式”,然后按照“既定方针”,不顾一切地搞“填”、“灌”,搞“扶持”。而结果如何呢?却往往事与愿违,既无法达到预期的目的,又泯灭了孩子的天性和生机。孩子万一赛场失意,考场落榜,家长不高兴、孩子也苦闷,此时假如家长不冷静,致使孩子内外交困,不能自拔,出走、轻生的悲剧时有发生。究其原因,不正是“蛮做”造成的吗?

    在孩子教育的问题上,现在家庭的态度与从前那种“只要生,不管他好不好;只要多,不管他才不才”的做法相比,无疑是一种进步。但关心过度,管教过度,“恨铁不成钢”,又不能说不是一种病态心理。

    如何搞好家庭教育?鲁迅先生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中,曾经作过完整的论述,提出了“理解、指导、解放”三项原则,而时下一些教育学家提倡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正是鲁迅先生教育孩子三项原则的具体体现。

    孩子不要“模式”,孩子的一生绝不可能按照父母定出的框架笔直走下去。比如我爱好写作,女儿却对数学情有独钟,我能逼迫她改变兴趣而按我的“模式”去“爬格子”吗?那样显然是“蛮做”,到头来将一事无成。在家庭教育上,我们应该理智地删去一些父母的意志,多匀出一些位置,让孩子们自己去想,自己去做,自己去选择,归还孩子欢乐与自由,归还孩子活泼与天真,让他们幸福地生活,健康地成长。,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