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广东医学》 > 1999年第2期
编号:10262426
西沙必利治疗脑梗塞合并便秘的临床疗效初步观察
http://www.100md.com 《广东医学》 1999年第2期
     作者:黄 唯 龚飞跃 孙达春

    单位:珠海市人民医院内科(519000)

    关键词:

    广东医学990232 脑梗塞患者常因年老,长期卧床而出现便秘,给病情恢复及护理带来不利影响,本文采用西沙必利治疗,取得一定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 选择本院神经内科,经临床,头颅CT或MRI确诊为脑梗塞的住院病人,按《缺血性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附件六,评分2分以下,生活很大程度需要帮助的患者40例,年龄46~80岁,平均61.8岁,同时具备如下条件:①入院后排便间歇天数及每次排便时间较发病前增加1倍以上;②大便干结,排便费力;③既往无消化系统疾病及便秘史。按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0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8例,接受西沙必利治疗;对照组20例,其中男性11例,女性9例,接受果导治疗。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年龄无明显差异。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予西沙必利(西安杨森制药公司)10 mg,每天3次,3 d无效时加量15~20 mg,每日3次,对照组予果导2片,每晚1次,疗程2周。

    1.3 疗效评定 ①显效:大便每天1次,排便轻松;②有效,隔2~3 d排便一次,排便时间延长;③有效:排便习惯无变化。

    1.4 结果 治疗组20例中显效8例(40%),有效9例(45%),总有效率85%,无效3例(15%),出现一过性腹痛、腹泻各1例,经减量及停药后缓解;对照组20例中,显效7例(35%),有效8例(40%),总有效率75%,无效5例(25%),7例(35%)出现腹泻,2例(10%)出现腹痛。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2 讨论

    脑梗塞患者通常因为年老、卧床、缺乏运动、进食量减少、胃肠功能紊乱等导致粪便于消化道内滞积,大便干结,难以排出,排便时往往易增加颅内压,加重病情,影响病情恢复。目前治疗便秘的药物主要有容积性泻剂,高渗性泻剂、润滑性泻剂及刺激性泻剂,大都存在一些明显的副作用,疗效往往不满意。本文对照组采用的果导,为刺激性泻药,作用慢而持久,易引起过度腹泻、腹痛,给患者带来痛苦和护理上的不便。

    西沙必利是第3代促动力药物。它不同于前两代胃肠动力药而无抗多巴胺和直接的胆碱能作用,能增加从食管至结肠整个消化道推进性运动,且无锥体系及内分泌和胆碱能性副作用。机制:通过选择性促进消化道壁肠肌丛胆碱能神经介质的释放,促进肠道运动。西沙必利能增强结肠推进性运动,缩短结肠转运时间,增加直肠敏感性和直肠肛门抑制性反射的阈值,是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的理想药物,尤适用于因肠蠕动减弱而致便秘者。

    本研究采用西沙必利和果导对照治疗脑梗塞患者的便秘,西沙必利组有效率85%,果导组有效率75%,西沙必利组显著疗效较好,但经统计学处理无明显差异(P>0.05),考虑因观察例数较少所致,而西沙必利副作用较少,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