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广东医学》 > 1999年第2期
编号:10262434
腓肠神经伴行血管皮瓣的临床应用
http://www.100md.com 《广东医学》 1999年第2期
     作者:范乃人

    单位:阳春市人民医院外一科(529600)

    关键词:外科皮瓣;腓肠神经;皮肤移植

    广东医学990225 【摘要】 目的 研究新的腓肠神经伴行血管皮瓣的解剖特征和临床应用特点。方法 对12例足跟、跟底、踝部,足中部和胫前区软组织缺损的病例,取腓肠神经伴行血管皮瓣逆行转位修复;同时测量腓肠神经伴行血管的发出部位。结果 12例皮瓣中11例全部成活,1例部分坏死。10例成人腓肠神经伴行血管的发出部位在外踝尖上6.5~7 cm处,2例小儿在5 cm处,12例中10例的腓肠神经以内侧支为主,2例的内侧支和外侧支基本等粗。12例中有11例的优势血管位于内侧支,1例位于外侧支。腓肠神经伴行血管在小腿中部穿过深筋膜进入腓肠肌深面。结论 腓肠神经伴行血管皮瓣操作简便,易行,不需要吻合血管,不牺牲主要血管。为基层医院在修复足跟、跟底、踝部和小腿中下1/3软组织缺损,提供一个理想供区。
, http://www.100md.com
    足踝部和小腿是常见的损伤部位,损伤后常有骨和肌腱组织裸露,而局部软组织少,使得修复困难。过去常需要用比较复杂和牺牲主要血管的游离皮瓣、岛状或病人极端不舒服的交腿皮瓣修复。1992年Masquelet[1]和Bertelli[2]首次报告了皮神经伴行血管皮瓣的解剖和临床应用,国内王和驹等[3]报道了腓肠神经伴行血管皮瓣的临床应用。但由于此类皮瓣出现时间不长,相关文献不多,对此类皮瓣的优缺点认识尚不全面。本科室从1997年6月~1998年6月临床应用该皮瓣12例,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男9例,女3例,年龄5~47岁,平均30.8岁。车祸伤致外踝慢性溃疡,跟骨跟腱外露,跟底慢性溃疡,骨外露7例,石膏压迫致跟腱外露1例,机器压伤致足毁损伤,足中部骨外露1例,石头砸压伤致跟腱外露跟骨骨折1例,慢性骨髓炎伴胫前区溃疡1例,跟底肿瘤溃疡1例。病程1个月~4 a。皮瓣大小6 cm×7 cm~7 cm×15 cm,血管蒂长4~15 cm,平均9.25 cm。腓肠神经数目2例为2条,其余为1条。皮瓣伴行血管发出部位(距离外踝尖),2例儿童为5 cm,成人中3例为6.5 cm,其余为7 cm。
, 百拇医药
    1.2 手术方法 以月 国窝中点至外踝内侧缘联线为皮瓣中轴,根据受区所需蒂长度在该中轴线上于小腿下2/3段任意设计皮瓣,在外踝和跟腱之间切开皮肤,在皮下浅筋膜层内分离出和小隐静脉伴行的腓肠神经,在其表面向近端作锐性分离,至外踝尖上约6.5~7 cm处,可以见到腓肠神经的伴行血管从深面穿出,分布于腓肠神经表面向近端行走,在神经两侧各0.5 cm处切开深筋膜,在深筋膜深面将神经游离出,向近端分离,如果有两条腓肠神经,尽量都带上。根据腓肠神经伴行血管从深筋膜深面穿出部位的确切位置,以此点为蒂作旋转点,适当调整已设计好的皮瓣。分离至小腿中段腓肠肌腹时,神经会穿深筋膜进入肌肉,这时应注意不要让神经和皮瓣分离,在神经深面连同肌袖和周围的深筋膜,将整个皮瓣切下来。皮瓣可顺时针或逆时针或反转180°,经皮下隧道或明道转移至受区。供区较小时可直接缝合,太大时需植皮修复。

    1.3 解剖测量方法 对本组12例作解剖测量。测量指标包括:腓肠神经伴行血管发出部位,腓肠神经分支数,腓肠神经伴行血管优势支。
, 百拇医药
    2 结果

    12例中有11例完全成活,1例部分坏死。腓肠神经伴行血管的发出部位在10例成人中7例是外踝尖上7cm,3例是6.5 cm,2例儿童是5cm。腓肠神经在小腿中部穿过深筋膜进入腓肠肌。12例中10例是以内侧腓肠神经为主,2例是内侧和外侧神经基本等粗。其中1例是外侧支优势血管,其余全部是内侧支优势血管。

    3 讨论

    腓肠神经血管蒂较长时,应防止皮瓣脱套,顺着血管蒂向近端分离较可靠。以往的文献未提及此点。当皮瓣的神经血管蒂较长(超过10 cm)时,腓肠神经会穿过深筋膜进入腓肠肌,这时如果按照传统皮瓣的逆行分离方法,在深筋膜深面和肌膜之间分离,可能会将腓肠神经伴行血管从皮瓣上分离出来,导致血供障碍。本组1例就是将两条神经中的一条逆行分离,导致脱套,皮瓣部分坏死。

    腓肠神经伴行血管蒂的发出部位是外踝尖上6.5~7 cm。本组除2例儿童外,神经伴行血管蒂的发出部位是外踝尖上6.5~7 cm,因此在分离皮瓣血管蒂时,如果血管蒂够长,可不必分出伴行血管发出部位。如必须分出时,在外踝尖上6~7 cm处就必须注意不要误伤血管。
, 百拇医药
    腓肠神经的支数及优势血管。虽然解剖书将腓肠神经分为外侧支和内侧支,但本组解剖时发现仅有两条腓肠神经的内、外侧支差不多粗,其中1例是外侧支供血为主,1例是内侧支供血为主。其余10例均是一条行走在小腿后侧中间的一条内侧腓肠神经为主,而另外一支极小,或者根本看不见,优势血管也是在内侧腓肠神经。分离血管时如果同时有内、外侧神经,应全部带上较稳妥。

    女性患者的皮瓣应该设计得较大。女性小腿的皮下脂肪相当厚,如果仍按常规切取皮瓣,使得皮瓣面偏小,不能完全修复创面。因此皮瓣应该比修复面积大得较多,缝合时才无张力。本组1例按常规设计皮瓣,由于皮下脂肪太厚,无法完全覆盖创面,只得疏松缝合,延长了伤口愈合时间。

    腓肠神经血管蒂可以显露于明道,这是和传统的岛状或游离皮瓣不同之处。腓肠神经血管蒂带上周围的筋膜,组织量大,而足部皮肤周径小,局部软组织少,有时缝合皮肤后,会压迫血管蒂,这时可将缝线拆除,让神经血管蒂暴露于明道,暴露的神经血管蒂可薄皮片植皮覆盖。本组有5例这样处理,效果良好。
, http://www.100md.com
    腓肠神经伴行血管皮瓣的局限性。血管较细,对于血管蒂长于15 cm的皮瓣供血可能嫌不足。使得这种皮瓣的修复足的范围不能超过足中部,达不到足前部。有文献报告以小腿中上2/3交界处为界,超过此界限可能会出现皮瓣坏死。本组1例术前设计血管蒂长超过15 cm,皮瓣远端超过小腿中上2/3交界处,虽然部分坏死,但其主要原因是未将优势血管带上。因此该皮瓣的最大切取面积究竟多大,还有待于实验和临床工作进一步研究和证实。

    本组结果表明,对于踝部、足跟、跟底和小腿中下1/3软组织缺损,掌握好适应证,腓肠神经伴行血管皮瓣无疑是一个简便易行,可靠,不需要吻合血管的理想的皮瓣供区,特别适用于人力不足的基层医院。

    4 参考文献

    1 Masquelet AC,Romana MC,Wolf G.Skin island flaps supplied by the vascular axis of the sensitive superficial nerves:anatornic study and clinical experiecl in the leg.Plast Reconster Surg,1992,89:115

    2 Bertelli JA,khouy Z.Neurocutaneous island flap in the hand:anatomical basis and preliminary result.Br J Plast Surg,1992,45:586

    3 王和驹,吕国坤,王书成,等.带腓肠神经伴行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中华显微外科杂志,1996,19:82,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