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广东医学》 > 1999年第2期
编号:10262460
下呼吸道念珠菌感染159例分析
http://www.100md.com 《广东医学》 1999年第2期
     作者:翁育清 郭欣然

    单位:珠海市人民医院内科(519000)

    关键词:

    广东医学990258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下呼吸道念珠菌感染的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我院自1992年6月~1998年6月共收治下呼吸道念珠菌感染159例,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男89例,女70例,年龄50~92岁,平均60±5岁。1992年6月~1995年6月有52例,1995年7月~1998年6月有107例。159例中有126例有下列1~4种疾病并存,包括: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支气管扩张症、恶性肿瘤、糖尿病、肺结核、肝硬化、急性心肌梗死、尿毒症、吸入性肺炎、脑血管意外;余33例年龄均大于65岁。发生下呼吸道念珠菌感染前,120例使用过5~12种抗生素;34例使用糖皮质激素1周以上;13例反复抗肿瘤化疗或放疗;8例使用人工呼吸机辅助通气。
, http://www.100md.com
    1.2 判断标准 采用3%过氧化氢溶液含漱口3次后咳痰,连续3次以上培养出同一菌种的念珠菌,或以纤支镜支气管冲洗、吸引痰液培养阳性,并结合临床表现方可确诊。

    1.3 临床表现 全部有咳嗽、咳痰,痰粘稠胶冻样;其中135例有发热,35例体温高达39~40℃;49例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13例有明显气喘;36例有发绀;100例肺部有湿罗音;46例肺部有不同程度的哮鸣音。

    1.4 结果 159例均做痰真菌培养,共521次,其中阳性501例,均为念珠菌生长;159例中合并G杆菌103例,合并G+菌20例,合并多种混合细菌16例。159例全部用氟康唑注射液静滴治疗,疗程7~18 d,平均11±5 d,存活130例,死亡29例,病死率18.9%。死亡的病例均合并有严重的心、脑、肺、肾疾病或癌症晚期。用药期间有8例食欲减退,5例有恶心,1例有呕吐。治疗前常规检查血、大小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凝血酶原时间均未发现明显改变。
, 百拇医药
    2 讨论

    下呼吸道念珠菌感染是常见的机遇性感染,与宿主免疫功能状态有明显相关性[1],在年老体弱、有严重慢性疾病、肿瘤、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的病人,机体抵抗力下降,造成机体微生态失衡,外源性真菌乘虚而入或内源性真菌大量繁殖而致病。近年来,由于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的滥用及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下呼吸道念珠菌感染的发病率有明显上升,且其起病隐匿,临床缺乏特异性,常被并存疾病所掩盖,给诊断带来困难。所以,对免疫力下降的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经抗生素治疗无效时,应想到真菌感染的可能。

    念珠菌侵犯下呼吸道后,其孢子和其他真菌成分具有变应原性,引起气道反应性增高[2],可引起类似哮喘发作。本组病人中8例既往无哮喘病史及心脏病史,而临床出现明显气喘发作,经积极平喘、抗心衰治疗无效,最后痰培养发现念珠菌生长,经用氟康唑静滴治疗后症状才逐渐缓解。我们认为,临床上无哮喘及心脏病病史的下呼吸道感染的患者出现明显气喘发作,在平喘、抗心衰治疗无效情况下,应注意念珠菌感染的可能。
, http://www.100md.com
    下呼吸道念珠菌感染患者,大多年老体弱,且多伴有细菌感染存在,常常因痰多粘稠难咳出而引起呼吸道痰液堵塞,造成严重的呼吸困难和低氧血症。本组病人有28例因呼吸道痰液堵塞引起严重的呼吸困难,经雾化吸入及抗菌效果欠佳,后用纤支镜反复多次呼吸道冲洗后症状缓解,且无一例因纤支镜操作而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所以,我们认为,对临床上有呼吸道痰液堵塞的病人,使用纤支镜反复冲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既能提高抢救成功率,又能节省医疗费用,并且能吸取痰标本做病原学检查,指导临床用药,值得推荐。

    本组病人的病死率较高,达18.9%,要有效降低病死率,关键在于早期诊断,早期使用有效抗菌药物。因此,我们认为,对免疫力下降的病人出现下呼吸道感染时,应常规做痰真菌培养检查,以期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氟康唑是三唑类第三代抗真菌药,具有较好的药物动力学特点,既能口服,又能静滴,生物利用度高,疗效好,副作用小,是目前治疗下呼吸道念珠菌感染较为满意的药物。本组病人在使用氟康唑过程中仅有14例出现一过性胃肠道反应,未发现其他副作用,无一例因药物副作用而需停止治疗。

    3 参考文献

    1 吕国良,陈泗才.老年感染病人的临床探讨.国外医学老年医学分册,1993,14(5):224

    2 庚级生,李春盛.呼吸道白色念珠菌感染致顽固性哮喘二例.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998,21(4):254,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