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护理学杂志》 > 2000年第3期
编号:10263045
过氧乙酸有效浓度的监测及管理对策
http://www.100md.com 《护理学杂志》 2000年第3期
     作者:王大连 孙敏冠

    单位:王大连(浙江省海盐县人民医院, 海盐 314300);孙敏冠(浙江省海盐县人民医院, 海盐 314300)

    关键词:过氧乙酸;有效浓度;监测

    护理学杂志000328 摘要 为保证临床使用中过氧乙酸有效 浓度的恒定,确保消毒效果,探讨外部条件(温度、空气流通情况、容器等)对过氧乙酸有效 浓度的影响,连续18个月每月1次用G-1型消毒剂浓度试纸对使用中过氧乙酸原液、1.0% 稀释液共377份进行有效浓度测试。结果:377份样品中原液不合格率为14 .47%(22/152),稀释液不合格率为17.78%(40/225)。22份不合格原液中,贮存期≤7 d的 不合格率为3.90%(3/77),>7 d的不合格率为23.17%(19/82)。分析原因与使用期过长、 原液浓度不足、贮存不当、操作不规范等有关。经限量领取,限期使用,随时监测浓度,及 时反馈控制等管理措施落实后,原液因浓度不足而丢弃余液者由46.15%(12/26)下降为6.4 9%(5/77),稀释 液浓度不合格率由38.95%(37/95)下降至1.89%(1/53)。提示:在常温下,过氧乙酸原液使 用、贮存时间应为7 d,以保证过氧乙酸有效浓度的恒定。
, 百拇医药
    Key words acetic acid peroxide effective concentration mon itoring

    过氧乙酸具有挥发性,因环境温度高、保存期延长、加盖不严等可使浓度下 降,故在使用中须进行质量控制,随时监测其浓度,以确保消毒效果。笔者自1998年3月至1 999年8月,每月1次用G-1型消毒剂浓度试纸对过氧乙酸原液和各科自配的用于浸泡体温表 的1.0%稀释液共377份进行测定,观察贮存时间和贮存条件对其有效浓度的影响,分析了不 合格原因,并提出了改进对策,使合格率不断上升。现报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用本院制剂室A液和B液配制发出的使用中过氧乙酸原液152份,各科自配的浸泡体温表的1. 0%稀释液225份,共377份,进行有效浓度测试。其中原液贮存期最长32 d,最短1 d,平均1 1 d;稀释液使用期除2份2 d外,其余均为0~1 d。测试纸为北京四环药械厂出品的G-1 型消毒剂浓度试纸。
, 百拇医药
    1.2 方法

    测试前记录室温,关门窗、电扇,防止对流风,将过氧乙酸原液用蒸馏水稀释200倍,标示 浓度为1.0%的稀释液再稀释10倍。用玻璃棒搅匀,将试纸放入稀释液中10 s后取出, 立即在自然光下与标准色块比较,读出溶液浓度值,再乘以稀释倍数。全部标本均统一取 样,统一测试,统一读数判断。统计分析采用卡方检验。

    377份样品中原液152份,1.0%稀释液225份。为便于对照分析,前后分3个阶段:1998年3~ 8月为摸底调查阶段(称第1阶段);1998年9月起针对不合格原因,采取了防范措施,故将199 8年9月至1999年2月为全面整改阶段(第2阶段);1999年3~8月为合格率上升阶段(第3阶 段)。

    2 结果

    2.1 判断标准

    原液浓度低于12.0%为不合格[1],用于强消毒的稀释液浓度低于0.5%或高于2. 0%[1,2]为不合格。
, 百拇医药
    2.2 不同阶段的测试结果见表1

    经统计学χ2检验,第2、3阶段的原液和稀释液的不合格率分别与第1阶段 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第3阶段与第2阶段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 >0.05。

    表1 不同阶段过氧乙酸有效浓度不合格率比较 阶 段

    原 液

    1.0% 稀 释 液

    被检数

    不合格数

    不合格率

    (%)

    被检数
, 百拇医药
    不合格数

    不合格率

    (%)

    1

    26

    12

    46.15

    95

    37

    38.95

    2

    49

    5

, 百拇医药     10.20

    77

    2

    2. 60

    3

    77

    5

    6.49

    53

    1

    1 .89

    合计

    152

    22
, 百拇医药
    14.47

    225

    40

    17.78

    2.3 152份原液在常温下不同贮存期不合格率比较见表2表2 152份原液常温下不同贮存期 不合格率比较 贮存期

    (d)

    被检数

    不合格数

    不合格率

    (%)

    ≤7

    70
, 百拇医药
    3

    4.29

    >7

    82

    19

    23.17

    合计

    152

    22

    14.47

    表2示,两种不同贮存期的原液不合格率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提 示常温下,原液贮存期应≤7 d。

    3 讨论
, http://www.100md.com
    3.1 不合格原因分析

    152份原液第1阶段的不合格率为46.15%,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3.1.1 原液浓度不足:制剂室发出的原液未注明失效期;临床科室一次 性领取的量过多;传统滴定法操作不方便,不利于经常性监测 ,又缺乏方便实用的监测手 段,故无法确定浓度是否合格,使用期>7 d,致使少部分样品的原液浓度不足1.0%。

    3.1.2 贮存不当:科室使用过程中将原液瓶内盖、软橡皮塞丢弃,或内 盖上刺孔,瓶盖未旋紧或有漏气,致使在相同批号同时启用、室温相近状态下,部分样品 有效浓度远低于合格浓度,本组<7 d的3份不合格者就属此因。曾查到1次在35℃用吊扇通 风的情况下,2份同时配制的1.0%稀释液,1份盖严,1份打开了30 min,经测试,打开的 浓度比未打开的低3倍。

    3.1.3 气温过高:夏季室温过高,电扇的使用更促进了过氧乙酸的挥发 ;冬季,原液瓶放在热水汀等热源旁,也会促其挥发。
, 百拇医药
    3.1.4 操作不规范:如体温表不直接浸入过氧乙酸溶液中,而是冲洗 后未擦干即浸入,使溶液被稀释。在量取少量过氧乙酸原液时,易产生误差,尤其是原液有 效浓度已下降至下限时误差更大,此时若未按校正浓度计算,更易引起稀释液浓度不合格 。

    3.2 管理对策

    3.2.1 完善消毒液使用制度:表2结果提示,常温下贮存期≤7 d的原液合格率高 ,说明加强消毒液 管理很重要。对过氧乙酸原液实行限量领取、限期使用制度。各科一次领取量为7 d用量。 若有特殊需要,电话联系加配。制剂室在领药液当日按照科室领条上总量将A液和B液混合, 不得预先配制,并在瓶签上注明名称、剂量、浓度、配制日期、失效期、责任人。每次配制 后逐一将科室领取量按不同消毒剂名称分类记录,每月小计报感染科。每季末感染科统 计各科领取频度,汇总后在“院感通讯”上反馈。凡领取频度小于周次的,说明该科超期使 用原液。稀释液使用期为24 h。

, http://www.100md.com     3.2.2 加强业务培训:表1结果示,第3阶段不合格率少,说明加强工作 人员管理、进行业务培训很必要。感染科将G-1型消毒剂浓度试纸分发给各科,同时训练各 科室护 士长及技术骨干1名,使她们能进行日常自测工作。并强调稀释过氧乙酸时须严格执行操作 规程。原液浓度下降时,要按校正浓度计算后稀释[3]

    3.2.3 加盖严密、正规贮存和操作:将过氧乙酸密闭贮存在阴凉低温处 ,冬季 应避免靠近热源。禁忌在电扇通风情况下稀释过氧乙酸;取放体温表时动作要快,随时将容 器盖严。禁止丢弃瓶内盖、软橡皮塞及在内盖上刺孔。制剂室在分装前先检查科室送来的原 液瓶,若遇缺内盖、软塞,或内盖有孔者,予以调换、补上。

    3.3 监测效果及意义

    表1示,1998年3~8月与1999年同期相比,过氧乙酸的原液不合格率 从46.15%下降到6.49%,1.0%稀释液不合格率从38.95%下降到1.89%。说明感染科坚持不懈地定期对使用中过氧乙 酸原液和稀释液有效浓度进行监测,并将结果以通讯形式反馈至护理部及各科,以指导过氧 乙酸使用的质量控制是十分必要的。
, 百拇医药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落实消毒剂使用措施基础上,结合随时浓度监测,可保证过氧乙酸有 效浓度恒定;在常温下,过氧乙酸原液贮存期应≤7 d,比文献报道[2]略长。

    参考文献

    1,钟秀玲,程棣妍.现代医院感染护理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97

    2,薛广波.实用消毒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86.343,347

    3,李美兰.过氧乙酸的稳定性及其稀释法.中华护理杂志,1990,25(4):196

    (1999-09-02收稿 1999-11-12修回),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