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4例钩端螺旋体病患者的观察及护理
作者:王翠玲 邓纯镜 陈真
单位:武汉市第十三医院,武汉 430100
关键词:
护理学杂志000818 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是一种流行较广的自然疫源性急性传染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容易误诊,病死率高。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做好对症护理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1998年7~9月我院收治154例钩体病患者,观察及护理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男122例,女32例,年龄<15岁6例,15~50岁136例,>50岁12例。绝大多数为青壮年,均为1998年特大洪水时频繁接触疫水而受染。全部病例骤然起病,临床主要表现多以畏寒、发热、乏力及全身酸痛等症状为主,同时伴腓肠肌疼痛及压痛、结膜充血、淋巴结肿痛、咳嗽、咯血等表现,其中Patoc Ⅰ型玻凝试验阳性36例,血清显凝抗体阳性13例。本组痊愈出院152例,死于肺弥漫性大出血2例。
, http://www.100md.com
2 护理
2.1 病情观察
急性期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每1~2 h测T、P、R、BP 1次。体温>39℃者给予物理或药物降温。凡有剧烈头痛、频繁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者,应警惕脑膜脑炎的可能,注意观察神志、瞳孔、呼吸、血压的变化。对于黄疸出血型病人,每日观察皮肤粘膜、吐泻物、尿色和巩膜黄疸情况。肺出血型病人需密切观察有无咳血,注意血压变化如发现病人呼吸短促、咳嗽、咯血痰、面色苍白、发绀、脉细速、烦躁不安、呼吸音粗糙、肺部闻及散在湿罗音,常为肺大出血先兆,应采取紧急措施,派专人护理,每10 min测P、R、BP 1次,记录24 h出入量。本组发生肺大出血6例,经及时抢救,4例存活,2例死亡。
2.2 赫氏反应的处理及预防
青霉素治疗钩体病疗效肯定,但易发生赫氏反应,其发生率低者14.4%,高者达83.0%[1]。本组发生9例(6.04%)。主要是由于青霉素的直接杀菌作用,致使短期内大量菌体裂解,释放大量内毒素,使机体出现一系列内毒素反应。一般发生在首剂大量用药后30 min至4 h,多数在2 h内突然出现寒颤,随后高热、全身酸痛加剧、脉速、呼吸增快等原有钩体病症状加重,部分病人可出现低血压、休克等。赫氏反应可使肺出血普通型迅速发展为肺弥漫性出血型,危及患者生命。因此,应于青霉素注射后12 h内加强巡视,注意病情发展,根据病情订出严密的护理计划。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即处理,加用镇静剂(如异丙嗪或氯丙嗪25~50 mg/次,肌内注射,呼吸衰竭时不用或慎用度冷丁等镇静剂),地塞米松10 mg缓慢静推,必要时可于1~2 h后重复使用。
, http://www.100md.com
为了预防赫氏反应,首次用药前将地塞米松10 mg加10%葡萄糖注射液200 ml静脉滴注,输入半量时再肌内注射小剂量青霉素,能增强疗效,且可防止赫氏反应的发生。
2.3 对症护理
①病人出现肺大出血时,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防止窒息。用吸引器吸出血液,必要时作气管插管,加压给氧,使用呼吸兴奋剂,输少量新鲜血等。咯血停止后,仍应密切观察有无继续出血现象,定时测量血压和脉搏,如脉搏细速,脉压差小,可能为休克的早期症状,应进行抗休克处理。②钩体病是一个多脏器损害的疾病,严重时可引起肾功能衰竭,对尿少、尿闭患者,应注意尿性质改变,及时送检尿标本,准确记录24 h出入液体量。
2.4 消毒隔离
做好床边隔离,防止交叉感染。病人的大便、尿、痰等分泌物和排泄物用5%漂白粉或生石灰进行消毒;被病人尿或血液污染的物品用甲醛熏蒸消毒。注意环境卫生,做好房间消毒,一般用0.2%~0.5%过氧乙酸溶液(30 ml/m3)对空间喷雾或熏蒸,关闭25 min。医护人员接触病人后用0.2%过氧乙酸溶液泡手1~2 min,每天更换消毒液。限制病人外出和家属探视。
, http://www.100md.com
2.5 一般护理
早期卧床休息,减少体力消耗,以利恢复。切忌随意搬动病人,各种操作集中进行,减少不必要的检查。待病情稳定后,继续休息2~3周,恢复期也不易过早活动。补充水份和营养,给易消化饮食,以利毒物排泄和保证身体的需要。结膜充血严重者可适当使用地塞米松眼药水、抗生素眼膏,或用生理盐水纱布覆盖眼睛。输液速度不宜过快,成人<60 gtt/min,以免加重心脏的负担,加重出血。保持大便通畅,便秘者可用缓泻剂,避免排便用力引起肺内压增高致再咯血。
2.6 健康指导
病人出院后应注意休息,注意保护视力,如出现眼痛、流泪、肢体运动障碍或吐词欠清晰等钩体病后遗症,应及时就诊。
(本文承蒙孙单珠、王军华检验师协助,特致谢)
参考文献
1,于恩庶,罗海波,鲍行豪等.钩端螺旋体病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255~259
收稿:1999-10-22
修回:2000-03-04, http://www.100md.com
单位:武汉市第十三医院,武汉 430100
关键词:
护理学杂志000818 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是一种流行较广的自然疫源性急性传染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容易误诊,病死率高。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做好对症护理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1998年7~9月我院收治154例钩体病患者,观察及护理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男122例,女32例,年龄<15岁6例,15~50岁136例,>50岁12例。绝大多数为青壮年,均为1998年特大洪水时频繁接触疫水而受染。全部病例骤然起病,临床主要表现多以畏寒、发热、乏力及全身酸痛等症状为主,同时伴腓肠肌疼痛及压痛、结膜充血、淋巴结肿痛、咳嗽、咯血等表现,其中Patoc Ⅰ型玻凝试验阳性36例,血清显凝抗体阳性13例。本组痊愈出院152例,死于肺弥漫性大出血2例。
, http://www.100md.com
2 护理
2.1 病情观察
急性期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每1~2 h测T、P、R、BP 1次。体温>39℃者给予物理或药物降温。凡有剧烈头痛、频繁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者,应警惕脑膜脑炎的可能,注意观察神志、瞳孔、呼吸、血压的变化。对于黄疸出血型病人,每日观察皮肤粘膜、吐泻物、尿色和巩膜黄疸情况。肺出血型病人需密切观察有无咳血,注意血压变化如发现病人呼吸短促、咳嗽、咯血痰、面色苍白、发绀、脉细速、烦躁不安、呼吸音粗糙、肺部闻及散在湿罗音,常为肺大出血先兆,应采取紧急措施,派专人护理,每10 min测P、R、BP 1次,记录24 h出入量。本组发生肺大出血6例,经及时抢救,4例存活,2例死亡。
2.2 赫氏反应的处理及预防
青霉素治疗钩体病疗效肯定,但易发生赫氏反应,其发生率低者14.4%,高者达83.0%[1]。本组发生9例(6.04%)。主要是由于青霉素的直接杀菌作用,致使短期内大量菌体裂解,释放大量内毒素,使机体出现一系列内毒素反应。一般发生在首剂大量用药后30 min至4 h,多数在2 h内突然出现寒颤,随后高热、全身酸痛加剧、脉速、呼吸增快等原有钩体病症状加重,部分病人可出现低血压、休克等。赫氏反应可使肺出血普通型迅速发展为肺弥漫性出血型,危及患者生命。因此,应于青霉素注射后12 h内加强巡视,注意病情发展,根据病情订出严密的护理计划。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即处理,加用镇静剂(如异丙嗪或氯丙嗪25~50 mg/次,肌内注射,呼吸衰竭时不用或慎用度冷丁等镇静剂),地塞米松10 mg缓慢静推,必要时可于1~2 h后重复使用。
, http://www.100md.com
为了预防赫氏反应,首次用药前将地塞米松10 mg加10%葡萄糖注射液200 ml静脉滴注,输入半量时再肌内注射小剂量青霉素,能增强疗效,且可防止赫氏反应的发生。
2.3 对症护理
①病人出现肺大出血时,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防止窒息。用吸引器吸出血液,必要时作气管插管,加压给氧,使用呼吸兴奋剂,输少量新鲜血等。咯血停止后,仍应密切观察有无继续出血现象,定时测量血压和脉搏,如脉搏细速,脉压差小,可能为休克的早期症状,应进行抗休克处理。②钩体病是一个多脏器损害的疾病,严重时可引起肾功能衰竭,对尿少、尿闭患者,应注意尿性质改变,及时送检尿标本,准确记录24 h出入液体量。
2.4 消毒隔离
做好床边隔离,防止交叉感染。病人的大便、尿、痰等分泌物和排泄物用5%漂白粉或生石灰进行消毒;被病人尿或血液污染的物品用甲醛熏蒸消毒。注意环境卫生,做好房间消毒,一般用0.2%~0.5%过氧乙酸溶液(30 ml/m3)对空间喷雾或熏蒸,关闭25 min。医护人员接触病人后用0.2%过氧乙酸溶液泡手1~2 min,每天更换消毒液。限制病人外出和家属探视。
, http://www.100md.com
2.5 一般护理
早期卧床休息,减少体力消耗,以利恢复。切忌随意搬动病人,各种操作集中进行,减少不必要的检查。待病情稳定后,继续休息2~3周,恢复期也不易过早活动。补充水份和营养,给易消化饮食,以利毒物排泄和保证身体的需要。结膜充血严重者可适当使用地塞米松眼药水、抗生素眼膏,或用生理盐水纱布覆盖眼睛。输液速度不宜过快,成人<60 gtt/min,以免加重心脏的负担,加重出血。保持大便通畅,便秘者可用缓泻剂,避免排便用力引起肺内压增高致再咯血。
2.6 健康指导
病人出院后应注意休息,注意保护视力,如出现眼痛、流泪、肢体运动障碍或吐词欠清晰等钩体病后遗症,应及时就诊。
(本文承蒙孙单珠、王军华检验师协助,特致谢)
参考文献
1,于恩庶,罗海波,鲍行豪等.钩端螺旋体病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255~259
收稿:1999-10-22
修回:2000-03-04,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