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山西护理杂志》 > 1998年第1期
编号:10263339
关于《护理心理学》课程设置及教材建设的分析与思考
http://www.100md.com 《山西护理杂志》 1998年第1期
     作者:刘晓虹

    单位:200433,上海第二军医大学

    关键词:

    山西护理杂志980116Analysis and Thinking of Course Offering and Teaching

    Materials of Nursing Psychology

    Liu Xiaohong

    (Secon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433 China)

    《护理心理学》作为一门具有心理学本质属性、应用于护理实践领域的新兴独立学科,随着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在进一步确立学科发展目标、构建独特理论体系、探索临床应用模式的过程中逐渐走向成熟。与此同时,广大护理人员掌握护理心理学系统理论知识和临床实用技能的需求明显增强,对此类专业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的期望不断提高。笔者经过10年教学实践,对《护理心理学》课程设置及教材建设作了一些分析及思考,特提出与同行们商榷。
, 百拇医药
    1 《护理心理学》课程设置及教材建设的现状

    1.1 国外有关状况 知己知彼,旨在取长补短。因缺乏系统资料,在此仅将国内部分学者出访、交流所获得的若干信息加以综合整理,但它基本可以反映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主要特点。

    1.1.1 心理学的内涵与护理实践的变革共同拓展 1955年,美国学者首次提出“护理程序”的概念后,护理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在临床实践中,他们应用护理程序全面收集病人的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资料,制订并实施身心整体护理计划。从而把护理理论与实践都拓宽到了人的心理、行为、社会、环境等方面。与此同时,所对应的护理教育课程设置中,大量增加了人的心理、行为、人际交往、环境等内容,建立起了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教育新模式。

    1.1.2 心理学的理论与临床护理模式融会贯通 近年来,发达国家进一步更新了护理体制,普遍实施了系统化整体护理,对病人的生理、心理 、社会文化因素等多个层面进行系统的整体护理,使其达到最佳健康状态。系统化整体护理的核心内容,贯穿着心理学的科学理论;新型临床护理模式的广泛应用,亦为护理心理学学科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持。
, 百拇医药
    1.1.3 心理学的知识与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 为了进一步提高护士对人类健康事业蓬勃发展的适应能力,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在逐渐普及高等护理教育的同时,重视现代护理人才的培养,对人才的知识结构及专业课程设置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他们按照责任制护理对护士知识结构的全新要求,特别要求护士具有包括心理学在内的丰富的人文学科知识。高等护理教育的课程设置中增加了心理学课程的比重,如美国四年制护理本科教育所设置的课程,平均每年有近百学时的心理学教学,从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到社会心理学、变态心理学、临床心理治疗学等,以确保所培养的护理人才的知识体系更贴近人类健康事业发展的需求。再如德国学者赫尔默特*雷姆施米特编著的《护理心理学》一书由24个部分组成,分别是:神经系统与心理事件,意识,知觉,学习与记忆,思维,动机,智力,人格,发展心理学,深层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表述心理学,医院心理学,心理诊断术,心理因素导致的生理疾病,心理(精神)疗法,医院中的心理学,医院的社会结构,疾病及其心理的处理,护士和护理的心理任务,孩子、疾病、医院,精神疾病,医院和敬老院的老人,临终关怀等。此学术著作涉及面很宽,对更新护士的知识结构具有积极作用。
, 百拇医药
    1.1.4 心理学的课程设置与教材建设未体现专业特色 从所掌握的有关信息来看,国外的某些课程设置的知识体系及专业教科书的理论体系中尚缺少主线。如美国大比重的心理学课程设置中却未见有独立的护理心理学课程,其专业特色不突出;德国的《护理心理学》教材未能将心理学知识与护理专业进行有机的结合,不便于护士学以致用。

    1.2 我国的总体状况

    1.2.1 已普遍设置心理学专业理论课程 把《护理心理学》作为护理教育的必修课,起始于80年代初我国恢复高等护理教育后,先后在本科、大专、中专的护理专业教学中逐步展开。特别在一些地区的中专护理教育中普及速度较快,短短几年内就从最初的浅显的知识讲座过渡到了系统传授专业化理论的必修课。在护理心理学尚无成熟理论体系的条件下,广大护理教师边借鉴、边探索,为普及护理心理学教学付诸了艰辛的努力。《护理心理学》教学活动日益广泛深入地开展,对培养护理人才的职业心理素质、增强护士的职业技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 http://www.100md.com
    1.2.2 专用教材及专著的学术性不断增强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正式出版发行的以《护理心理学》命名的教材和专著约有十多个版本,各院校自编教材更是多种多样,为全国范围内普及性的专业教学提供了基本保障。尤其是近几年来,一些专家、学者着眼于学科发展而著书立说,他们除了在学术著作中明显增加心理学相关理论的比重之外,还以各自的独特风格突破了著作体系的传统结构,融入了学术研究的新成果、新概念,确实令人耳目一新。

    1.2.3 课程设置有待进一步规范和完善 美国的四年制护理本科教育课程设置的全程教学中有数百学时的心理学教学,所占比重具有明显优势。而我国的四、五年制护理本科教育的全程教学中,护理心理学的课程大多仅为40学时~50学时,所占比例太小。在短暂的时间里,教师只能带着学生“蜻蜓点水”、“走马观花”,使他们对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只能作初步的了解,与“较深入、系统掌握心理学理论的现代护理人才”的培养目标之间尚有较大距离。

    此外,因各院校在教材、师资、制订教学计划的自主权等方面有较大差异,致使各校的教学水平和质量亦明显地参差不齐。以我国本科《护理心理学》课程设置总时数的比较为例,11所高校为20学时~120学时不等,说明《护理心理学》的课程设置,在我国高等护理教育中的发展很不平衡,还需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以逐步形成比较统一的、实现护理人才培养的高标准教学目标。
, 百拇医药
    1.2.4 教材建设尚不能满足来自实践领域的迫切需求 教材作为向学生传授知识的重要工具,适用与否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我国目前普遍使用的《护理心理学》教材,相对于实践需求已越来越多地呈现出诸多的不适应。如常可听到专职教师抱怨教材体系内部缺乏有机联系,前后章节不衔接,理论与实践有脱节等,他们迫切希望能有一本真正实用的专业教科书;学生也普遍反映教材的结构比较松散,概念比较凌乱,课堂所学的知识难以在实践中学以致用等。究其主要原因,要归结于护理心理学的学科理论未能自成体系。

    的确,如果把目前国内的《护理心理学》教科书与同类学科的教科书做一个分析比较,就会发现,护理专业教学中长期使用的由《普通心理学》基本常识、《医学心理学》基础理论、临床心理护理系列论述这三大部分组合的教材体系,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系统化专业学科理论,若用严格的科学概念将其界定,将其称之为“护理专业用心理学教材”更为确切。

    2 《护理心理学》课程设置及教材建设的思考
, 百拇医药
    2.1 借鉴先进模式,优化课程设置 与发达国家和地区比较,我国的护理心理学教学尚需在课程设置方面进一步优化,以满足新型护理体制对护理人才知识结构的更高要求。具体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2.1.1 增加课程学时数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保障 学生掌握心理学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是课堂教学,只有给予较充裕的时间,教师才有可能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指导学生,促使护理人才能够比较全面、深入、系统地掌握心理学知识,帮助他们较深刻地理解心理学理论与护理工作实践的内在联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现代护理观念及不断更新的护理模式,均对护理人才掌握包括心理学在内的人文学科知识提出了更高的需求。为此,我国的心理学课程设置,必须不断优化,包括逐步增加课程学时数的比重等。如护理本科教育的心理学课程,可逐步增至100学时左右,其中40学时可用于心理学基础知识教学,另60学时用作心理学专业理论教学;中等护理教育的心理学课程学时数,也应逐步增至50学时以上,以确保各层次所培养的护理人才质量,较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实际需求。
, 百拇医药
    2.1.2 拓展课程内容是优化人才知识结构的重要前提 美国四年制护理本科教育的心理学课程设置有: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生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变态心理学、临床心理治疗学等,使培养的护理人才的知识体系更贴近人类健康事业发展的需求。从形式上看,我国目前仅实施了护理心理学一门课程教学,而其实质内容,则是由普通心理学、医学心理学、护理心理学三个部分组成,但在实际教学中,大部分时间是被普通心理学、医学心理学等基础知识的普及所占用,真正用于护理心理学专业理论教学的时间太少。鉴于此,有必要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国情,对护理专业的心理学课程内容作一些拓展,如分别设置基础心理学课程和专业心理学课程,这样既可保证护理人才了解一些必要的基础知识,又可侧重护理人才对专业理论能比较系统、深入地加以掌握。

    2.2 适应发展需求,加快教材建设 近几年来,为了弥补教科书的不足,虽然许多护理心理学的专职教师尽己所能,用所掌握的心理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向学生讲授一些较具专业特点的知识。然而教师本身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导致教学质量上的较大差异则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无论是从提高教学质量出发,还是出于对学科发展目标的思考,尽快地优化我国护理心理学教学的教材体系,使之真正成为专业特色明显、知识结构合理、理论体系完整、师生双方满意的规范化新型教科书,已成为发展现代护理教育的当务之急。当前,特别急需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 百拇医药
    2.2.1 摒弃落后的教材格局,建立全新的教材体系 我国目前普遍使用的“护理心理学”教材,最大的缺陷是未能自成体系,如果不能彻底改变这种落后的、堆砌式组合的教材格局,不仅学科发展受到限制,而且学科存在的价值也将被人们所质疑。

    此外,我国经过十多年来护理心理学教学实践的经验积累,已经初步具备了建立全新的教材体系的基本条件。建立全新的教材体系,必须本着深入发展学科理论、充分满足实践需求的指导思想,以一种能够充分体现护理专业特色的新框架来组织教材的结构和内容。一段时期内,也可适当兼顾目前国内护理心理学教学的实际需要,暂时以独立成篇的形式,保留部分心理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待日后护理心理学的教学建设不断完善时,再将其全部排除。

    2.2.2 紧扣护理专业特色,提高教材学术价值 新型教材在体系结构和内容安排上,尤其应注重学科理论的系统性和实用性,应特别强调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与护理专业理论的融合。新型教材必须以心理学的经典学说和最新研究成果为指导。首先,应就学科属性、发展目标等导向性问题形成独到的见解;其次,还要积极构建有益于指导护士职业心理发展的系统理论;第三,还应建立护理过程中的人际关系理论;第四,在临床心理护理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方面展现学科理论的科学价值。

    作者简介:刘晓虹,女,1953年出生,山东滨州人,1995年获教育学硕士学位,副主任,副教授。

    (收稿日期:19970523),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