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治疗儿童癔病性失音1例
作者:董玉玲 王燕茹
单位:250013,山东省济南市中心医院
关键词:
山西护理杂志990436中图分类号:R473.7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584(1999)04-0182-01
Psychotherapy on a Childhood Case of Hysteric Aphonia
Dong Yuling,Wang Yanru
(Central Hospital of Jinan City,Shandong 250013 China)
, 百拇医药
癔病性失音亦称功能性失音,是一种以癔病为病因的暂时性发音障碍,以青年女性居多,其病因常为情绪激动或精神受刺激。现报道1例采用心理治疗儿童癔病性失音男性患儿。
1 病例介绍
患儿,男,15岁,因不慎丢失书包即出现发音障碍,长达1月余。曾在当地医院用红霉素、复方新诺明等多种药物治疗无效,于1997年6月29日来我院就诊。间接喉镜检查:声带形态、色泽正常,吸气时声带外展,声门张开,发“衣”音时声带不能向中线闭合,咳嗽时两侧声带可向中线闭合。
2 治疗及护理
2.1 采用暗示疗法:给以针刺合谷穴,留针20min,间断行针。
2.2 雾化吸入:针刺同时给予庆大霉素、地塞米松雾化吸入10 min。
, 百拇医药
2.3 心理护理:通过与患儿进行友好的谈话并与其建立良好的信赖关系,婉转阐明丢失书包并不是非常严重的事件,帮助其解除恐惧、忧郁、紧张的心理状态,并热情介绍医院的知名度,强调说明其所用治疗仪器是目前治疗失音最先进的仪器,而且接诊医生是全国知名的喉科专家,曾治愈了多例失音病人等,鼓励病人树立起治愈的信心。
2.4 指导发音:在行针的同时作间接喉镜检查,鼓励病人发“衣”音,在发出声音后嘱其数“1、2、3、4”等数字,并连续高声发音,鼓励其讲话,此时助手按摩患儿喉部配合行针治疗,30min后患儿即能正常与人交流语言。
3 讨论
3.1 癔病性失音的发生机理。
3.1.1 癔病性失音为精神因素引起的喉声带运动障碍。早在本世纪20年代著名生物学家CannouB通过动物生理实验提出:情绪状态对机体生理生化功能产生明显的影响,特别是下丘脑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是主要的。
, 百拇医药
3.1.2 神经递质、神经调质和神经激素这三种神经化学物质在身心中介方面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已发现各种神经递质与许多心理行为、功能失调有关[1]。
3.1.3 下丘脑-垂体-激素系统也是人体生理病理过程的主要物质基础,而非脑垂体系统调节的内分泌物质则起一定作用。
3.1.4 心理社会因素或精神刺激。如本例患儿因丢失书包受到强烈刺激,它可通过免疫系统影响健康,并可涉及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和植物神经系统而发生相应的临床症状——失音。
3.1.5 小儿由于大脑功能和结构发育尚不完善,对植物神经和情绪活动调节的控制能力较弱,也是该患儿失音的生理基础。
3.2 治疗癔病性失音的机理。祖国医学把心理因素归纳为七情,“七情动之,内伤脏腑,外行于躯体”,说明心理因素的致病作用。中医《内经》提示:开导或心理治疗正是从癔病性失音的病因着眼,即“告之以其败,诱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2]。本例采用暗示疗法的同时给以解释开导,综合语言暗示、针刺、理疗、药物吸入等,其根本目的是调整植物神经功能而最终达到治疗效果。
, 百拇医药
3.3 治疗癔病性失音的心理治疗原则。治疗癔病性失音的治疗关键是消除周围环境中的紧张因素和病人本身的病态心理,配合持之以恒的言语矫治。常用的心理疗法有:暗示疗法、认知疗法、催眠疗法、松弛疗法、支持疗法[3]。在治疗中利用交往手段与患儿达成一种心理沟通,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3.4 心理护理原则。
3.4.1 交往原则:通过交往交流感情,协调关系,满足病人的需要,使病人减少孤寂,帮助病人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3.4.2 启迪原则:用医学知识、医学心理知识启迪病人,使其对待治疗的态度由被动变为主动。
3.4.3 针对性原则:对不同病人、不同疾病的不同阶段出现的不同心理状态应分别采取各种对策,使护理工作有针对性。
3.4.4 自我护理原则:护士应帮助、启发和指导病人尽可能地进行自我护理,以建立新型的医患关系。病人在医生、护士的指导帮助下,以平等的地位参与对自身的治疗活动,这无疑有助于满足病人的自尊、自信等心理需要,为痊愈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本例正是通过上述4种治疗护理原则达到了较为理想的疗效。
, http://www.100md.com
作者简介:董玉玲,女,1961年出生,山东省嘉祥县人,1981年毕业于山东省立医院护士学校护理专业,中专,主管护师。
参考文献
1 姜乾金.医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65
2 景生保.临床心理学[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136
3 王金道,刘勇,郭念锋.临床疾病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399
(收稿日期:19990129 修回日期:19990715), http://www.100md.com
单位:250013,山东省济南市中心医院
关键词:
山西护理杂志990436中图分类号:R473.7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584(1999)04-0182-01
Psychotherapy on a Childhood Case of Hysteric Aphonia
Dong Yuling,Wang Yanru
(Central Hospital of Jinan City,Shandong 250013 China)
, 百拇医药
癔病性失音亦称功能性失音,是一种以癔病为病因的暂时性发音障碍,以青年女性居多,其病因常为情绪激动或精神受刺激。现报道1例采用心理治疗儿童癔病性失音男性患儿。
1 病例介绍
患儿,男,15岁,因不慎丢失书包即出现发音障碍,长达1月余。曾在当地医院用红霉素、复方新诺明等多种药物治疗无效,于1997年6月29日来我院就诊。间接喉镜检查:声带形态、色泽正常,吸气时声带外展,声门张开,发“衣”音时声带不能向中线闭合,咳嗽时两侧声带可向中线闭合。
2 治疗及护理
2.1 采用暗示疗法:给以针刺合谷穴,留针20min,间断行针。
2.2 雾化吸入:针刺同时给予庆大霉素、地塞米松雾化吸入10 min。
, 百拇医药
2.3 心理护理:通过与患儿进行友好的谈话并与其建立良好的信赖关系,婉转阐明丢失书包并不是非常严重的事件,帮助其解除恐惧、忧郁、紧张的心理状态,并热情介绍医院的知名度,强调说明其所用治疗仪器是目前治疗失音最先进的仪器,而且接诊医生是全国知名的喉科专家,曾治愈了多例失音病人等,鼓励病人树立起治愈的信心。
2.4 指导发音:在行针的同时作间接喉镜检查,鼓励病人发“衣”音,在发出声音后嘱其数“1、2、3、4”等数字,并连续高声发音,鼓励其讲话,此时助手按摩患儿喉部配合行针治疗,30min后患儿即能正常与人交流语言。
3 讨论
3.1 癔病性失音的发生机理。
3.1.1 癔病性失音为精神因素引起的喉声带运动障碍。早在本世纪20年代著名生物学家CannouB通过动物生理实验提出:情绪状态对机体生理生化功能产生明显的影响,特别是下丘脑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是主要的。
, 百拇医药
3.1.2 神经递质、神经调质和神经激素这三种神经化学物质在身心中介方面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已发现各种神经递质与许多心理行为、功能失调有关[1]。
3.1.3 下丘脑-垂体-激素系统也是人体生理病理过程的主要物质基础,而非脑垂体系统调节的内分泌物质则起一定作用。
3.1.4 心理社会因素或精神刺激。如本例患儿因丢失书包受到强烈刺激,它可通过免疫系统影响健康,并可涉及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和植物神经系统而发生相应的临床症状——失音。
3.1.5 小儿由于大脑功能和结构发育尚不完善,对植物神经和情绪活动调节的控制能力较弱,也是该患儿失音的生理基础。
3.2 治疗癔病性失音的机理。祖国医学把心理因素归纳为七情,“七情动之,内伤脏腑,外行于躯体”,说明心理因素的致病作用。中医《内经》提示:开导或心理治疗正是从癔病性失音的病因着眼,即“告之以其败,诱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2]。本例采用暗示疗法的同时给以解释开导,综合语言暗示、针刺、理疗、药物吸入等,其根本目的是调整植物神经功能而最终达到治疗效果。
, 百拇医药
3.3 治疗癔病性失音的心理治疗原则。治疗癔病性失音的治疗关键是消除周围环境中的紧张因素和病人本身的病态心理,配合持之以恒的言语矫治。常用的心理疗法有:暗示疗法、认知疗法、催眠疗法、松弛疗法、支持疗法[3]。在治疗中利用交往手段与患儿达成一种心理沟通,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3.4 心理护理原则。
3.4.1 交往原则:通过交往交流感情,协调关系,满足病人的需要,使病人减少孤寂,帮助病人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3.4.2 启迪原则:用医学知识、医学心理知识启迪病人,使其对待治疗的态度由被动变为主动。
3.4.3 针对性原则:对不同病人、不同疾病的不同阶段出现的不同心理状态应分别采取各种对策,使护理工作有针对性。
3.4.4 自我护理原则:护士应帮助、启发和指导病人尽可能地进行自我护理,以建立新型的医患关系。病人在医生、护士的指导帮助下,以平等的地位参与对自身的治疗活动,这无疑有助于满足病人的自尊、自信等心理需要,为痊愈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本例正是通过上述4种治疗护理原则达到了较为理想的疗效。
, http://www.100md.com
作者简介:董玉玲,女,1961年出生,山东省嘉祥县人,1981年毕业于山东省立医院护士学校护理专业,中专,主管护师。
参考文献
1 姜乾金.医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65
2 景生保.临床心理学[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136
3 王金道,刘勇,郭念锋.临床疾病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399
(收稿日期:19990129 修回日期:19990715),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