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 2000年第8期
编号:10264166
特发性腹膜黏液腺癌1例
http://www.100md.com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0年第8期
     作者:李龙 池晓宇 黄刚 张新琼 袁怀文

    单位:广州市武警广东总队医院放射科,广东 广州 510507

    关键词: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000845[中图分类号] R445 R735.5

    [文章编号] 1003-3289(2000)08-0705-01

    患者男,77岁。因腹胀、排便困难、消瘦3个月入院。腹部可触及一巨大包块,质软,无压痛,边界不清,不可移动。

    腹部平片未见异常。上消化道钡餐示胃外形缩小,蠕动减弱,胃壁柔韧度降低,黏膜皱襞增多,但未见龛影或充盈缺损,幽门管开放通畅,十二指肠未见异常。诊断:浸润型胃癌(皮革胃)可能。纤维胃镜和纤维结肠镜均诊断为腔外肿瘤,病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
, http://www.100md.com
    B超检查:腹腔结构紊乱,全腹可见蜂窝状低回声区,肝、胆、脾未见异常,腹腔内未见确切液性暗区。诊断:腹腔肿瘤。B超导引下腹腔穿刺反复变换针头位置仅抽出少量黄色混浊液体,病理检查未见癌细胞。CT平扫:腹腔内自膈面至盆底见多种形态的低密度类软组织影,呈板块状或结节状,CT值20~40HU,夹杂有少许脂肪密度影。病灶在肝脏表面形成新月形影,压迫肝脏使之变小,但边界清楚;肝裂及肝周间隙内也见不同形态的病灶密布。同时见病灶包绕胃、脾、肠管及膀胱周围,脏器受压推移但未见浸润征象。病灶主要位于右侧腹腔,肠管受压向左后移位。胰腺未见异常。双肾及肾周间隙未见异常改变。腹腔及腹膜后未见肿大淋巴结。增强扫描后病灶未见强化。诊断:腹膜良性肿瘤(图1~4)。

    图1 CT平扫,示肝脏与腹壁之间见新月形板块状及结节状低密度病灶,其内夹杂少许脂肪密度影(光标所示)。肝脏密度均匀,边缘光滑,受压变小
, 百拇医药
    图2 CT增强扫描,示肝脏、胃、脾周围板块状低密度病灶,其中夹杂少许脂肪密度影,脏器受压推移但无侵犯征象;病灶未见强化

    图3 CT平扫,示腹壁与肠管之间的低密度病灶,密度不均,肠管受压推移,腹膜后结构未见异常

    图4 CT平扫,示腹壁与肠

    管之间的低密度病灶,主要位于右侧腹腔,肠管受压推移

    手术病理诊断:腹膜黏液腺癌。

    讨论 腹膜黏液腺癌多为卵巢癌(黏液性囊腺癌、浆液性囊腺癌、颗粒细胞癌和卵黄囊肿瘤)或胃肠道黏液囊腺癌腹腔播散的一种形式。由于黏液囊性病变破裂入腹腔导致腹膜种植,多为表面性生长,很少浸润脏器实质;破入腹膜腔的黏液性物质黏贴于壁层腹膜和大网膜上,被从腹膜增生的结缔组织纤维包裹,形成半透明状大小不一的囊泡。
, http://www.100md.com
    本例患者上消化道钡餐表现为类似浸润型胃癌的腔外肿瘤,胃镜和肠镜均诊断为腔外肿瘤。B超和CT见腹腔内沿腹膜生长的板块状、结节状类软组织肿块,密度介干水和软组织之间,CT还可见病灶中夹杂少许脂肪密度影,腹腔脏器受压推移而无侵犯迹象,增强扫描无强化;穿刺抽出极少量黄色混浊液体。根据这些表现诊断为腹膜黏液性肿瘤还是有可能的。但定性诊断以及与其他腹膜肿瘤的鉴别诊断困难。本例术前诊断为腹膜良性肿瘤而手术病理诊断为腹膜黏液腺癌。CT见病灶中夹杂少许脂肪密度影,而其他腹膜肿瘤的CT表现未见这一征象的报道,因此这种征象可能是本病的一个鉴别诊断依据。

    作者简介:李龙(1970—),男,云南省宾川县人,医学硕士,主治医师。

    收稿日期:1999-11-16,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