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广西医学》 > 1999年第5期
编号:10264687
鼻咽癌的CT表现与临床分析(附79例报告)
http://www.100md.com 《广西医学》 1999年第5期
     作者:谭俊扬

    单位:河池地区人民医院放射科

    关键词:

    广西医学9905132 鼻咽癌好发于我国南方,是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生率约占头颈部恶性肿瘤的50%以上(1)。与常规X线相比,CT扫描不仅能良好的显示鼻咽腔的形态和邻近组织结构,还能清楚显示病变向深部蔓延的范围以及更多的颅底骨质破坏和颅内受侵情况,笔者对我院79例经病理证实的鼻咽癌CT扫描所见及临床表现进行分析,以探讨鼻咽癌的生长方式与扩散途径,以及颈动脉鞘区受累与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为我院1995年6月至1998年5月CT扫描检查诊断鼻咽癌79例,全部经病理学检查证实。其中鳞癌为61例,未分化癌18例,经EB病毒学检查21例为阳性。本组病例中,男性58例,女性21例,男女之比为2.7∶1。各年龄组均可发生,尤以30~60岁多见。本组年龄最大为81岁,最小为14岁,小于30岁11例,31岁至60岁56例,60岁以上为12例。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鼻塞、涕血、听力下降、耳鸣和颈淋巴结肿大等,半数以上病人因颈部肿块而就诊CT检查发现。
, http://www.100md.com
    1.2 方法:本组病例均使用德国西门子SOMATOM ARC全身全新CT机,行轴位和冠状位扫描,轴位定位线以 听眦线下40mm向颅顶横线连续扫描,层厚为5mm,层距为5mm,必要时加薄层扫描,一般为8~10层,部分病例直接增强扫描,其余均为平扫。

    2 结果

    2.1 鼻咽局部病变:CT表现有咽壁软组织增厚隆起或僵直,咽鼓管口闭塞,咽隐窝变浅或消失等,其中,显示单壁受累21例,两壁受累48例,多壁受累为10例。

    2.2 侵犯邻近结构:累及后鼻孔或鼻腔后部36例,累及软腭18例,累及口咽13例,累及翼腭窝6例,表现为翼腭窝肥厚、增宽、窝内充满软组织肿胀影。累及咽旁间隙56例,占70.8%;累及颈动脉鞘区61例,占77.2%。累及翼前脂肪间隙10例,翼后脂肪间隙25例,翼内外肌12例。侵犯鼻腔副鼻窦共36例,表现为窦壁骨质破坏及向窦腔及鼻腔内长满软组织密度影。其中上颌窦受侵21例,筛窦受侵5例,蝶窦受侵8例。合并单侧或双侧上额窦炎症36例。
, http://www.100md.com
    2.3 侵犯颅底骨质破坏累及颅内改变:49例行颅底CT扫描,发现有颅底骨质破坏29例,占36.7%,主要破坏岩骨尖、蝶骨大翼,斜坡蝶骨体,翼突内、外板,卵圆孔、刺孔等,颅内侵犯8例,均为增强扫描所见。其中海绵窦受侵3例,海绵窦及蝶鞍受侵5例。

    2.4 颈动脉鞘区受累与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本组病例颈动脉鞘区受累61例。其中左侧24例,右侧26例,双侧受累11例。61例中发现颈淋巴结转移48例,分别左侧转移16例,右侧转移21例,双侧转移11例,而有18例颈动脉鞘区正常者有10例发生同侧或对侧淋巴结转移。

    3 讨论

    3.1 鼻咽癌的CT表现,由于CT具有良好的密度分辨率和无组织影像重迭的特点,在鼻咽癌的早期也能显示微小的病变(2,3)。主要表现:(1)鼻咽腔的形态不对称或肿物隆突,咽隐窝变浅或消失。(2)咽壁或咽旁软组织增厚模糊,密度增高。(3)咽旁间隙变形、移位、狭窄甚至消失。(4)颈动脉鞘区受侵其间脂肪间隙消失,颈动脉鞘阴影增厚。(5)颅底骨质破坏,骨硬化或侵蚀性破坏。(6)颅内侵犯。(7)翼腭窝,颞下窝侵犯。(8)侵犯口咽,颈淋巴结肿大转移以及副鼻窦、眼眶等侵犯破坏。当病变进一步发展向周围蔓延时,就导致鼻咽腔形态和邻近组织结构的改变。本组病例CT扫描发现咽隐窝异常的56例,达70.8%;咽壁受累以侧壁最多,其次为后壁和顶壁,两壁以上受累的共58例,占73.4%。
, http://www.100md.com
    3.2 鼻咽癌的生长方式和蔓延途径:和其它的恶性肿一样,鼻咽癌具有浸润性和膨胀性两种生长方式,既可以直接浸润,破坏邻近骨组织,又有向阻力小的部位扩散生长的趋向,从解剖学上看,鼻咽周围组织有咽旁间隙、颈动脉鞘区和咽后间隙等结构,因而成为鼻咽癌蔓延与扩散的主要途径。由本组病例所见,肿瘤向前蔓延累及鼻孔和鼻腔,上颌窦;向外蔓延累及翼腭窝及颞下窝;向上累及筛窦、蝶窦、破坏颅底骨质进而侵犯颅内;更多的还是向后外蔓延侵犯咽旁间隙和颈动脉鞘区。有人分别报告(4,5)一组病例,咽旁间隙受侵达80%,颈动脉鞘区受侵达65%。本组病例两者受侵分别70.8%和77.2%。结果表明,鼻咽癌咽旁结构侵犯相当常见,CT能清晰地显示肿瘤扩散的方向和侵犯的范围。

    3.3 颈动脉鞘区受累和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根据CT扫描所见,颈动脉鞘区是肿瘤蔓延的常见区域。本文61例颈动脉鞘区受累者中,48例发生单侧或双侧颈淋巴结转移,而临床有颈淋巴结转移的58例中,单侧或双侧颈动脉鞘区受累达48例,说明病变向颈动脉鞘区蔓延易产生颈淋巴结转移。郑国梁(5)报告该区受累颈淋巴结转移率是77.5%,本组为78.7%(48/61)与之基本相符。
, 百拇医药
    参考文献

    1 唐镇生,陈公白,陈星荣,等.CT原理和医学应用.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7:192

    2 邓成柱,吴恩惠.鼻咽及相关间隙的CT诊断.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 1984;6:351

    3 彭仁罗,方昆毫,刘顾岗.简明实用CT诊断学.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95

    4 卢泰祥,张恩罴.鼻咽癌颈淋巴结转移下组颅神经损害与咽旁侵犯.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1990;25:232

    5 郑国梁.新影像诊断(CT和MRI)在鼻咽癌诊疗中的应用.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1992;1:9,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