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 1999年第2期
编号:10265841
儿童纵隔囊肿外科治疗体会
http://www.100md.com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1999年第2期
     作者:梅运清 吕大同 沈振华 梁全发

    单位:湖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胸外科,武汉 430071

    关键词:纵隔囊肿;外科学;儿童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990235

    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 R734.5

    1973年1月~1998年1月共收治儿童纵隔囊肿72例,患病率12.2%(72/589),均经手术治疗和病理证实,无围术期死亡,其近、远期疗效满意。

    1 临床资料

    1.1 性别与年龄 72例中,男42例,女30例;年龄21天~14岁,其中新生儿4例,<1岁10例,<3岁18例,<7岁16例,≤14岁24例。体重2.8~25 kg,平均18.4 kg±6.2 kg。
, 百拇医药
    1.2 临床表现 无症状36例,占50%;发热29例,占40.2%;咳嗽、气短31例,占43.1%;哭闹时紫绀、呼吸窘迫、拒奶9例,占12.5%;咳脓痰3例,占4.2%;呕吐咖啡色物和(或)排柏油便2例,占2.8%;频繁剧咳伴吞咽梗噎1例,占1.4%。

    1.3 囊肿大小与部位 呈圆、半圆或哑铃形,直径2.0~11.0 cm不等。位于右侧后上纵隔22例,前上纵隔22例,下后纵隔16例;左侧上纵隔4例,后上纵隔3例,下后纵隔4例;中纵隔1例。

    1.4 病理类型 支气管囊肿30例(气管旁21例,肺门3例,食管旁3例,隆突下2例,下肺韧带旁1例),皮样囊肿13例,表皮样囊肿7例,囊状淋巴水瘤12例(纵隔型8例,颈纵隔型4例),食管囊肿6例,胸腺囊肿2例,心包囊肿、奇静脉瘤各1例。

    1.5 手术与结果 均在全麻下完整切除,无手术死亡。胸部后外侧切口39例,前外侧切口30例,胸骨正中劈开2例,前外侧切口并胸骨部分劈开1例。单纯囊肿切除71例,囊肿并右上肺叶切除1例。术后并发脓胸7例,肺炎肺不张5例,切口感染7例,其它3例,均治愈出院。术后39例获6个月~25年随访(门诊随访19例,信访20例),随访率54.2%,随访病例无复发或死亡。
, 百拇医药
    2 讨论

    2.1 诊断 本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多因囊肿压迫、继发感染或出血所致。本组中无症状者达36例,占50%;51例因呼吸道或胸部症状胸透或摄片时发现。B超检查在本病诊断中有重要价值。位于后纵隔、心膈角、隆突等胸片盲区的囊肿可用CT确诊,本组2例隆突下支气管囊肿采用CT确诊。诊断有困难时,可借助食管造影、支气管造影、囊液pH测定等明确诊断。前纵隔畸胎囊肿注意与支气管囊肿、肺囊肿鉴别,后上纵隔囊肿注意与血管畸形鉴别。

    2.2 手术治疗原则 本病虽为良性瘤样病变,但可因囊肿增大而出现压迫症状或继发感染或形成溃疡,引起穿孔、出血,甚至癌变,故有症状之囊肿均应切除。较大儿童,除非有其它手术禁忌,即使无症状,一般仍应考虑手术治疗。

    2.3 术中特殊问题处理

    2.3.1 新生儿、婴幼儿术中处理 此类患儿心肺等主要脏器发育欠成熟,代偿能力差,且就诊时病情多较重,对麻醉、手术、失血、失液等应激反应能力差,故应注意术中血压、心率、心律、氧饱和度等的监测与失血、失液后晶、胶体的及时和适量补充,防止休克或循环超负荷、肺水肿的发生。
, 百拇医药
    2.3.2 巨大囊肿 此类患儿术前常有严重呼吸困难,术中因体位改变或囊肿游离,可加重心肺受压,影响呼吸循环,甚至诱发心脏骤停,可在术前B超引导下或开胸后抽吸囊液减压,以利手术顺利进行。若囊肿已侵入肺或与支气管相通则选用双腔管,以防囊液挤入支气管引起窒息。本组有1例巨大皮样囊肿侵及肺,行囊肿及右上肺叶切除。

    2.3.3 淋巴管瘤与静脉的鉴别 淋巴管瘤可呈多囊或包绕静脉生长,还可并发囊内出血。术中为避免误伤血管引起大出血,可用注射器抽吸囊液,从囊液颜色及管腔充盈情况进行鉴别。若抽后囊腔瘪陷或抽出清亮淋巴液,短时间内囊腔无明显充盈,则为淋巴管瘤;若抽出为血液且囊腔不久即充盈,则为静脉。

    2.4 术后处理 本组术后并发症以呼吸系统多见(12例),均治愈出院。故术后处理重点为呼吸系统,并根据痰培养及药敏试验选用敏感抗生素。

    (本文承安徽医科大学周久华教授指导,谨致谢意)

    作者简介:梅运清,男,36岁,博士生,主治医师

    1998-10-23收稿,1999-01-30修回

    ,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