瘢痕微血管构筑的基础研究
作者:李小静 王保太 宁金龙 汪春兰 高学宏 孟刚
单位:病理解剖学
关键词:瘢痕;病理学;瘢痕;血液供给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000140
摘要 探讨瘢痕微血管构筑在瘢痕形成、发展及临床防治中的意义。利用CD34这一目前血管内皮细胞最可靠的标记,来显示瘢痕的微血管构筑。以期研究不同类型的瘢痕,同一类型瘢痕的不同时期以及同一瘢痕内不同区域的微血管构筑间的差异。增生性瘢痕微血管计数中央区每平方毫米为25.6±10.4,周围区为44.2±3.8,正常皮肤为18.6±2.2;小于或等于一年组的微血管密度为40.8±4.5,大于一年组为27.2±6.4;增生性瘢痕微血管计数周边区为44.2±3.8,萎缩性瘢痕周边区为22.8±2.7;不同类型瘢痕间、瘢痕不同区域及不同时期间微血管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增生性瘢痕内的微血管密度明显高于萎缩性瘢痕的微血管密度;瘢痕早期微血管密度高随着病程延长而逐渐减少;瘢痕交界处为较幼稚瘢痕,血管最为丰富,能代表整个瘢痕的生物学行为。我们认为:可把此区作为研究瘢痕发生、发展与转归的研究重点。
中图分类号 R619.6; R3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1492(2000)01-0065-01, http://www.100md.com
单位:病理解剖学
关键词:瘢痕;病理学;瘢痕;血液供给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000140
摘要 探讨瘢痕微血管构筑在瘢痕形成、发展及临床防治中的意义。利用CD34这一目前血管内皮细胞最可靠的标记,来显示瘢痕的微血管构筑。以期研究不同类型的瘢痕,同一类型瘢痕的不同时期以及同一瘢痕内不同区域的微血管构筑间的差异。增生性瘢痕微血管计数中央区每平方毫米为25.6±10.4,周围区为44.2±3.8,正常皮肤为18.6±2.2;小于或等于一年组的微血管密度为40.8±4.5,大于一年组为27.2±6.4;增生性瘢痕微血管计数周边区为44.2±3.8,萎缩性瘢痕周边区为22.8±2.7;不同类型瘢痕间、瘢痕不同区域及不同时期间微血管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增生性瘢痕内的微血管密度明显高于萎缩性瘢痕的微血管密度;瘢痕早期微血管密度高随着病程延长而逐渐减少;瘢痕交界处为较幼稚瘢痕,血管最为丰富,能代表整个瘢痕的生物学行为。我们认为:可把此区作为研究瘢痕发生、发展与转归的研究重点。
中图分类号 R619.6; R3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1492(2000)01-0065-01,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