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传播乙型肝炎病毒的相对危险性分析
作者:许夕海 夏玲玲 张玉平
单位:许夕海 夏玲玲(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传染科,合肥 230022);张玉平(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内科,合肥 230022)
关键词:输血;副作用;肝炎病毒;乙型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00132 中图分类号 R457.1;R51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1492(2000)01-0077-01
目前,我国已对献血员进行了严格的筛查,从而显著减少了输血后HBV的感染。但目前所应用的筛查方法尚不能完全避免输血传播HBV的可能。我们通过304例血液病患者输血和HBV感染率的相对关系的分析,探讨输血的相对危险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 百拇医药
1.1 资料 304例均为1992年8月~1998年10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患者。其中,男183例,女121例。平均年龄在血液病确诊时为21.45岁±16.30岁。淋巴细胞白血病(LL)98例。非淋巴细胞白血病(NLL)104例,恶性淋巴病21例,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15例,其他(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纤维化等)66例。
1.2 方法
1.2.1 采用ELISA法检测HBV标志物 试剂盒由上海万兴生物有限公司提供。对可疑病例采用放免法(RIA)复查,试剂盒由北京药物研究所提供。操作按说明书进行。
1.2.2 采用PCR法检测HBV DNA 试剂盒由上海万兴生物有限公司提供。操作按说明书进行。
2 结果
根据有无输血史将304例患者分为两组。第Ⅰ组:151例,至少有一次输血史。第Ⅱ组:150例,均未输注过血液。两组在对比观察前的HBV标志物或(和)HBV DNA的阳性率分别为:第Ⅰ:53例(34.65%);第Ⅱ组:51例(34.00%)。两者差异无显著性。HBV感染以HBV标志物(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一项或多项阳性或(和)HBV DNA阳性为判断标准。仅HBsAb阳性且HBV疫苗全程预防接种者除外。所得结果见表1。
, http://www.100md.com
表1 输血传播HBV的相对危险性
n
HBV标志物或(和)HBV DNA(+)(%)
对比观察前
对比观察后
第Ⅰ组
154
53(34.65)
126(81.81)△△
第Ⅱ组
150
51(34.00)
, http://www.100md.com
57(38.00)
与第Ⅱ组比较,△△P<0.013 讨论
HBV感染在世界范围内很广泛,我国是HBV感染的高发地区。输血是HBV传播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已对献血员进行了严格的筛查,从而显著减少了输血后乙型肝炎的发生。然而,由于普遍采用的筛查方法(ELISA或反相被动血凝法,RPHA)还不够灵敏,RPHA法筛查HBsAg阴性者,如用RIA法,还可有7%~9.2%的阳性〔1〕。况且HBV传播性强,实验证实接种1∶10补体结合滴度的HBsAg血染,注射万分之一(10-4)毫升可引起感染,注射千万分之一(10-7)毫升可使之成为HBsAg阳性者〔1〕。本研究发现183例HBV感染的血液病患者中,126例均输注过来自不同志源者的血液。说明输血是HBV传播的相对危险因素(P<0.01)。这亦可能是血液病患者HBV总感染率(60.20%)高于我国部分人口调查所显示结果的原因之一。除了对献血员所应用的筛查方法不够灵敏外〔3〕,我们认为:输注血清抗-HBs阳性的血液也有传播HBV的可能。因为部分抗-HBs阳性者外周血仍可检测到HBV DNA〔4〕。因此,对献血员采用更为灵敏的筛查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 百拇医药
(本文承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传染病科赵先颖教授指导,谨致谢意。)
作者简介:许夕海,男,27岁,医师
参考文献
1,池肇春,叶维法主编.新编实用肝病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4:48~78
2,梁扩寰主编.肝脏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506
3,彭晓谋,姚集鲁,郭万里等.利用免疫聚合酶链反应探讨HBsAg阴性/HBV DNA阳性的形成原因.中华传染病杂志,1997;17(1):54
4,刘映霞,邹文华,朱金台等.乙型肝炎患者外周单个核细胞中HBV DNA与HBV血清标志的关系.中华传染病杂志,1997;15(2):100
1999-06-17收稿,1999-09-30修回, 百拇医药
单位:许夕海 夏玲玲(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传染科,合肥 230022);张玉平(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内科,合肥 230022)
关键词:输血;副作用;肝炎病毒;乙型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00132 中图分类号 R457.1;R51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1492(2000)01-0077-01
目前,我国已对献血员进行了严格的筛查,从而显著减少了输血后HBV的感染。但目前所应用的筛查方法尚不能完全避免输血传播HBV的可能。我们通过304例血液病患者输血和HBV感染率的相对关系的分析,探讨输血的相对危险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 百拇医药
1.1 资料 304例均为1992年8月~1998年10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患者。其中,男183例,女121例。平均年龄在血液病确诊时为21.45岁±16.30岁。淋巴细胞白血病(LL)98例。非淋巴细胞白血病(NLL)104例,恶性淋巴病21例,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15例,其他(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纤维化等)66例。
1.2 方法
1.2.1 采用ELISA法检测HBV标志物 试剂盒由上海万兴生物有限公司提供。对可疑病例采用放免法(RIA)复查,试剂盒由北京药物研究所提供。操作按说明书进行。
1.2.2 采用PCR法检测HBV DNA 试剂盒由上海万兴生物有限公司提供。操作按说明书进行。
2 结果
根据有无输血史将304例患者分为两组。第Ⅰ组:151例,至少有一次输血史。第Ⅱ组:150例,均未输注过血液。两组在对比观察前的HBV标志物或(和)HBV DNA的阳性率分别为:第Ⅰ:53例(34.65%);第Ⅱ组:51例(34.00%)。两者差异无显著性。HBV感染以HBV标志物(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一项或多项阳性或(和)HBV DNA阳性为判断标准。仅HBsAb阳性且HBV疫苗全程预防接种者除外。所得结果见表1。
, http://www.100md.com
表1 输血传播HBV的相对危险性
n
HBV标志物或(和)HBV DNA(+)(%)
对比观察前
对比观察后
第Ⅰ组
154
53(34.65)
126(81.81)△△
第Ⅱ组
150
51(34.00)
, http://www.100md.com
57(38.00)
与第Ⅱ组比较,△△P<0.013 讨论
HBV感染在世界范围内很广泛,我国是HBV感染的高发地区。输血是HBV传播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已对献血员进行了严格的筛查,从而显著减少了输血后乙型肝炎的发生。然而,由于普遍采用的筛查方法(ELISA或反相被动血凝法,RPHA)还不够灵敏,RPHA法筛查HBsAg阴性者,如用RIA法,还可有7%~9.2%的阳性〔1〕。况且HBV传播性强,实验证实接种1∶10补体结合滴度的HBsAg血染,注射万分之一(10-4)毫升可引起感染,注射千万分之一(10-7)毫升可使之成为HBsAg阳性者〔1〕。本研究发现183例HBV感染的血液病患者中,126例均输注过来自不同志源者的血液。说明输血是HBV传播的相对危险因素(P<0.01)。这亦可能是血液病患者HBV总感染率(60.20%)高于我国部分人口调查所显示结果的原因之一。除了对献血员所应用的筛查方法不够灵敏外〔3〕,我们认为:输注血清抗-HBs阳性的血液也有传播HBV的可能。因为部分抗-HBs阳性者外周血仍可检测到HBV DNA〔4〕。因此,对献血员采用更为灵敏的筛查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 百拇医药
(本文承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传染病科赵先颖教授指导,谨致谢意。)
作者简介:许夕海,男,27岁,医师
参考文献
1,池肇春,叶维法主编.新编实用肝病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4:48~78
2,梁扩寰主编.肝脏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506
3,彭晓谋,姚集鲁,郭万里等.利用免疫聚合酶链反应探讨HBsAg阴性/HBV DNA阳性的形成原因.中华传染病杂志,1997;17(1):54
4,刘映霞,邹文华,朱金台等.乙型肝炎患者外周单个核细胞中HBV DNA与HBV血清标志的关系.中华传染病杂志,1997;15(2):100
1999-06-17收稿,1999-09-30修回,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