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孢子虫病研究现状
作者:祖述宪
单位:安徽医科大学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室,合肥 230032
关键词: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000201
中图分类号 R5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1492(2000)02-0083-06
虽然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spp.)发现于本世纪初期,但直到1976年才有人隐孢子虫感染的报道。由于免疫缺陷患者特别易感,常可导致死亡,因而80年代艾滋病的发现,对隐孢子虫感染的研究起了推动作用。现已证明,隐孢子虫感染广泛存在,是人类和幼畜腹泻的重要病原〔1~4〕。1987年笔者等报道我国的人隐孢子虫病以后,各地都有感染的报道〔5〕。根据形态学,隐孢子虫至少有6种:寄生于哺乳动物的小鼠隐孢子虫(C. muris)和小隐孢子虫(C.parvum),鸟类的贝利隐孢子虫(C.baileyi)和火鸡隐孢子虫(C. meleagris),爬虫类的蛇隐孢子虫(C. serpentis)以及鱼类的鱼隐孢子虫(C. nasorum)。此外,保留雷利隐孢子虫(C.wrairi)作为豚鼠宿主来源隐孢子虫的一个独立种名。人和哺乳动物的感染几乎均由小隐孢子虫所引起〔3,4〕。
, 百拇医药
Awad-el-Kariem 等对不同地区和不同宿主来源的小隐孢子虫囊合子进行同工酶分型研究,发现葡萄糖磷酸异构酶和乳酸脱氢酶全部相同,但人和动物来源的囊合子的葡萄糖磷酸变位酶和己糖激酶则有所不同。因此,推测小隐孢子虫在人间和动物宿主间分别有其独立的传播循环〔6〕。应用rDNA测序和直接PCR分析,隐孢子虫将会有新种发现,而且小隐孢子虫可能并不是单一的种〔7~9〕。新近根据18SrDNA基因分析,发现一种适应于猫的隐孢子虫。它一般不在其他宿主中传播,具备一个独立种的条件,因此定名为猫隐孢子虫(C. felis)〔10〕。
1 感染与免疫〔11~13〕
隐孢子虫的囊合子有厚壁与薄壁2种:厚壁囊合子约占80%,对外环境的抵抗力很强,经粪便排出,感染新的宿主。薄壁囊合子约占20%,在肠道内脱囊造成自身感染,所以一次吞食少量的囊合子,就可引起严重的或持续性感染。实验证明,10个囊合子即可使幼猴感染;成人易感者的最小感染剂量约为30个囊合子〔14〕。
, 百拇医药
感染小隐孢子虫的实验动物很多,一般是幼仔或者免疫缺陷的动物。新生牛犊、羊羔和猪仔等感染出现临床腹泻,而小型实验动物,如小鼠、大鼠只有新生乳鼠才能感染。鸟类隐孢子虫感染须用雏鸟,可引起肺炎。
实验用囊合子通常置于2.5%重铬酸钾水溶液中4℃保存,一般可存活4个月以上。笔者曾用荧光染色法鉴别囊合子的生死,结果很满意:在不同波长的紫外线光源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活的囊合子被荧光素双醋酸盐(fluorescein acetate)染成亮绿色,灭活的被propidium iodide 或溴化啡啶(ethidium bromide)染成橙黄色(未发表资料,1991)。
小隐孢子虫主要侵犯空肠和回肠粘膜的上皮细胞,在吸收细胞顶部发育繁殖,引起粘膜炎症,造成绒毛损伤、萎缩和减少。感染动物的肠组织病变轻重与腹泻严重程度有关,但在患者并不一致。隐孢子虫病的腹泻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吸收不良和分泌增加可能同时存在。根据许多现象人们推测小隐孢子虫可能产生肠毒素,但实验未能证明。
, http://www.100md.com
小隐孢子虫可在多种传代或原代细胞培养中,完成其生活史。我们用人结肠上皮T84细胞培养,可发育至裂殖体,并观察到感染细胞的电位和生化的变化,肠上皮细胞的屏障功能受损,通透性增加,最终导致细胞死亡〔15,16〕。
不论人和动物的免疫功能正常与否,感染小隐孢子虫后,一般在第5~8天出现血清特异性抗体,包括IgG、IgM、IgA和IgE,第15天达高峰。IgM、IgA持续数周后大都消失,IgG则长期存在。此外,唾液和十二指肠液还有分泌性抗体IgA;粪便中可测出IgA,还有IgG 和IgM〔17,18〕。
正常人的血清抗体对于清除和预防感染可能起重要作用。然而,有些患慢性隐孢子虫感染的艾滋病患者,血清中有高滴度特异性IgG和IgM,说明抗体不能阻止感染持续,体液免疫不是清除感染的唯一机制。T细胞特别是CD4+,在感染的康复和保护性免疫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常宿主感染隐孢子虫一般呈自限性,并产生稳固的免疫力。先天性或获得性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缺损,如艾滋病、先天性低丙种球蛋白血症、调理素缺乏和补体缺陷,以及化疗或辐射引起的免疫抑制均是易感因素,可导致严重感染和慢性化,甚至致命。免疫抑制治疗引起的慢性感染,在免疫恢复后,感染可以痊愈。
, 百拇医药
营养不良的儿童对隐孢子虫易感,而且病情较重,腹泻病程延长,易呈慢性倾向,甚至引起死亡。免疫抑制大鼠给予低蛋白膳食对隐孢子虫感染的易感性增加。在发展中国家,营养不良与隐孢子虫感染具有交互作用,对儿童生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13〕。
牛犊和其它家畜的隐孢子虫感染大都发生在出生后3周内,胎传和初乳所含的特异性抗体似不足以预防感染。新生小鼠可引起临床型感染,甚至死亡,3~4周时抵抗力显著增强;成年小鼠则不感染。鸟类隐孢子虫病亦主要发生于雏鸟,成鸟有较强的抵抗力。环磷酰胺处理或去胸腺的成年大鼠对感染亦有明显的抵抗力(笔者未发表资料,1991)。
新生牛犊感染可能产生免疫耐受。成年宿主对隐孢子虫的抵抗力,部分可能由于先前感染获得的免疫。但是许多实验表明,这种与年龄有关的抵抗力,很难完全用特异性免疫解释。
2 诊断〔2,12,19,20〕
, 百拇医药
2.1 临床表现 人感染是否出现临床症状和病情轻重主要取决于个体的免疫状态。免疫正常人感染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水泻,偶可带有粘液,但不含白细胞或血液;部分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和发热;少数患者可无腹泻。Roberts等报道,对169例“消化不良”患者采取十二指肠液检查,发现12.4%含有囊合子,但仅3人有腹泻。
隐孢子虫病是HIV感染并发腹泻的首位原因,严重慢性腹泻大多发生于CD+4细胞显著减少者,并常因此导致死亡。应用细胞毒性药物和免疫抑制化疗者,癌症、白血病和器官移植的患者,合并隐孢子虫感染的严重性取决于免疫能力是否能够恢复;有些感染即使严重,但停止化疗可获痊愈。我们观察到癌症化疗患者的隐孢子虫感染在化疗结束后痊愈。儿童营养不良以及某些病毒性感染,如麻疹、水痘和巨细胞病毒感染,亦可因暂时免疫抑制对隐孢子虫易感,引起严重慢性腹泻。
免疫抑制特别是艾滋病患者的隐孢子虫感染可以广泛播散,出现胆道、胰管或呼吸道等胃肠道外隐孢子虫感染,表现为胆囊炎、硬化性胆管炎、胰腺炎和肺炎;婴儿尚有急性喉气管炎。
, http://www.100md.com
2.2 实验室诊断
2.2.1 粪便检查 隐孢子虫感染诊断主要根据粪便涂片检出囊合子。染色技术很多,改良抗酸染色法应用最广。粪便标本抗酸染色,囊合子呈桃红色,圆形或略带卵圆形,直径平均4.5~5.5 μm,发育成熟的可见其中有4个纺锤状子孢子。如未作进一步鉴定,可诊断为小隐孢子虫或隐孢子虫。
在涂片上囊合子的形态可有变异,染色深浅不等;此与其发育阶段或生死有关。粪便中的酵母和念珠菌可与囊合子混淆,但不耐酸洗,复染一般成淡蓝色。如复染过度亦可染成红色,但它们一般较大(6~10 μm),细心观察不难鉴别。
荧光染剂如金胺-罗丹明和口 丫啶橙进行染色,在荧光显微镜下囊合子带有黄绿色或橙黄色荧光,可作为筛检。荧光染色与抗酸染色联合,如酚-金胺/石碳酸复红染色很常用。免疫荧光法对检查杂质多、囊合子稀少的标本特别有用,国外早有试剂盒出售。家兔抗血清免疫荧光法、小鼠的囊合子壁多/单克隆抗体免疫荧光法已经广泛用于检查粪便、水中囊合子和组织切片中不同发育阶段的隐孢子虫;小鼠单克隆抗体直接或间接荧光法最为敏感而且特异度也高。对囊合子少的粪便标本,荧光抗体法明显比抗酸染色法优越。
, 百拇医药
在美国,ELISA试剂盒已广泛用于临床检查粪便标本。1997年底至1998年初有几个州的检查阳性率升高,CDC对此进行复查,发现一个商家产品的假阳性率很高。
2.2.2 聚合酶链反应(PCR) PCR技术已经成为开发新一代诊断方法的基础,用于检查临床标本和环境水样本的小隐孢子虫,优点是敏感、特异、能分别基因型、简便易行。现在PCR的方法及其所用引物各不相同,评价亦有较大的差别〔21〕。曾用的引物有DNA片段、18SrDNA、囊合子蛋白基因、囊合子壁蛋白基因、RAPD片段、热激mRNA转录物。嵌套式PCR法利用嵌套的引物进行第二次扩增,因而可提高敏感度〔22〕。Zhu等〔23〕采用嵌套式PCR直接从粪便中检查小隐孢子虫,不论新鲜标本或是陈旧标本,低于1pg的特异性DNA亦可检出,而且没有交叉反应。但美国微生物学协会推荐方法认为,嵌套式PCR法最大缺点在于极易污染,诊断实验室不宜使用。结合免疫磁性分离术PCR技术应用结合抗体以提高敏感度,但不同来源分离物的交叉反应和抗原变异性、以及混浊溶液和含铁离子水可抑制磁性抗体颗粒的亲和力。此外,PCR技术虽可提高检出率,但所用引物限于来自人或牛的小隐孢子虫基因型,而与从猫、猪和啮齿动物检出的在基因型上则很不相同,所以需要找出一种对所有基因型都适用的引物。同时由于粪便杂质很多,也使DNA扩增受限。
, 百拇医药
2.2.3 血清抗体测定 目前普遍采用ELISA法测定宿主的血清特异性抗体,用超声波或冻融裂解囊合子提取可溶性抗原〔24〕。这种试验的敏感度很高,但抗原尚需进一步纯化。测定血清IgG抗体发现先前的感染,对隐孢子虫病的临床诊断的意义虽然不大,但对流行病学研究很有价值。隐孢子虫病的血清流行病学研究使我们对这种感染在人群的分布和传播有了深入的了解。
3 流行病学〔3,5,24〕
隐孢子虫病呈世界性分布,所调查的国家或地区都发现此病存在。全世界每年约有5 000万5岁以下儿童发生感染,主要在发展中国家。
3.1 宿主
3.1.1 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 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尤其是儿童患者是主要的传染来源。急性期粪便排出量大,每克粪可含106个以上;病程中可有波动,一般在症状消失后阴转,或可延续1~4周。免疫缺陷患者和营养不良儿童可长期持续或间歇排虫。
, http://www.100md.com
3.1.2 动物宿主 已知至少有79种哺乳动物可感染小隐孢子虫;家畜、野生和捕养的动物中均有自然感染存在。发病取决于动物的种类、年龄和免疫状态;反刍动物似最为易感。鸟类的贝利隐孢子虫一般不感染人。血清学调查表明,饲养场密切接触家禽的人群并没有受到鸟类隐孢子虫感染。迄今仅有1例艾滋病患者感染贝利隐孢子虫导致死亡的报道。
3.2 传播途径
3.2.1 接触传播 小隐孢子虫囊合子随粪便排出即具有感染性,主要通过密切接触经粪-口途径传播。在拥挤的家庭、幼托机构和医院,接触传播率很高。任何性行为导致口-粪接触者,极易感染。同性恋者口交行为特别在艾滋病患者是传播隐孢子虫感染的重要因素。
接触感染的动物亦可引起传播。英国有多起青少年参观牧场因接触感染幼畜而引起爆发的报道。美国一农村因牛犊感染引起儿童隐孢子虫病爆发。
3.2.2 经水传播 隐孢子虫病易于经水传播。美国和加拿大报道,各种地面水、处理或未处理过的排放污水、经过滤的游泳池水和终端自来水中均曾检出囊合子。发达国家的地面水囊合子阳性率亦很高,美国达65%~97%。囊合子对水处理所用的消毒剂抵抗力很强,过滤系统要求很高,如果水源污染或设备稍有缺陷,自来水即可遭受污染。而且,即使是常规氯化消毒和过滤处理的城市自来水,亦可能对囊合子不起作用,终端自来水的囊合子阳性率可达27%~54%,但污染的水质外观大都良好,符合一般的标准。因此,水源性爆发成为工业化国家的一大公共卫生问题〔25〕。迄今美、英已有很多起饮用水和游泳池水污染引起爆发的报道,数以万计的居民发生感染。
, 百拇医药
我国水污染的状况只会比上述国家严重,但尚无经水传播的报道,这可能由于我国大多数地区,特别是城市居民习惯饮开水,以及不严重的腹泻爆发不被注意,因而缺乏调查有关。
3.2.3 食物传播 摄食污染的食物(如鲜果汁、牛奶和香肠)亦可引起感染,但由于食物检查隐孢子虫的技术存在困难,因此有些不易获得直接证据。1993年,在美国缅因州的一个集市展销会上,发生一起由于鲜榨苹果汁污染引起的隐孢子虫病爆发。
3.2.4 飞沫传播 有人报道从艾滋病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和痰液中检出囊合子,因而推测可经飞沫呼吸道传播,但是没有得到证实。实验室研究人员可由于吸入或吞入飞沫遭受感染。
3.2.5 医院感染 医院患者的无症状感染者易被忽略,成为传染来源。医院的艾滋病患者、应用免疫抑制剂的器官移植患者和癌症尤其是白血病患者,以及重症营养不良的儿童患者,既易遭受隐孢子虫感染,又容易传染他人。护士和患者在医院遭受感染,导致医院内爆发已有不少报道。医护人员不认真洗手、未彻底消毒的便器和胃肠插管都是重要的传播因素。
, http://www.100md.com
3.3 年龄分布 人和动物对隐孢子虫的易感性明显与年龄有关。人的隐孢子虫病主要发生于儿童。Carstensen等对几内亚比绍8个农村进行逐户调查,儿童的感染率和发病率均以7~18个月龄组最高。
隐孢子虫感染和发病的年龄模式与其他一些接触感染的传染病,如菌痢、甲型肝炎、脊髓灰质炎和轮状病毒感染非常相似。在发展中国家,婴幼儿时期的反复感染可能是获得免疫、导致后来无症状感染的重要原因。利比里亚农村调查,18个月婴儿感染率人工喂养者为28%,母乳喂养为9%。母乳喂养对婴儿似具有保护作用,这种作用可能不仅因为乳汁含有抗体,更重要的是减少暴露。
幼托机构是易感者集中的场所,美国有很多发生隐孢子虫感染爆发的报道。这种机构爆发的发病率,一般在50%~65%或者更高。儿童感染还可以带入家庭,二代发病率的高低取决于家庭的易感者人数。美国的报道一般约14%,高的可达33%。
我们在中国以及巴西和美国的血清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中国安徽3个农村儿童的感染趋势相同,1岁以内血清抗体阳性率很低,以后随年龄而升高,8~10岁组分别达47%、65%和67%;而巴西福塔莱萨市郊的贫民区0~4岁的幼儿阳性率已达75%;美国弗吉尼亚的16岁以下儿童(医院的非腹泻病人)的感染率只有13%。这可以解释在卫生条件差的地区隐孢子虫病主要是幼儿的疾病,工业化国家的感染率低,感染年龄延迟,青少年和成人的免疫水平都低,所以一但发生水型流行,发病率就会很高。安徽农村的居民经济状况并不比巴西福塔莱萨的贫民区好,但是儿童隐孢子虫感染率明显较后者低,感染年龄推迟。我们推测除了二地的地理气候不同之外,主要由于卫生条件和文化的差异。安徽农村家庭大都有固定的饮用水源和粪坑,婴儿哺乳的比例高,哺乳期也较长,以及严格实行计划生育导致家庭儿童人数减少等因素有关〔24,26〕。笔者认为,家庭儿童人数减少有相当的重要性。因为,接触感染性疾病的流行病学模型研究表明,其流行态势显著受家庭易感者数量的影响。利比里亚一个贫穷地区的调查发现,不论城市还是农村,儿童多、拥挤的家庭隐孢子虫感染率均较儿童少的家庭高得多。
, 百拇医药
3.4 季节性 本病在许多国家有明显的季节性,但各地的季节不尽相同。季节性可能与降雨和和产犊或产羔季节有关。Sorvillo等(1998)报道,洛杉基的艾滋病患者感染隐孢子虫病有两个季节高峰,一个在3~5月,另一个在9~10月。
4 治疗〔2,3,6〕
国外实验室和临床试验治疗隐孢子虫感染的药物已有120余种,迄今尚无公认的特效治疗。对先前健康的患者,给予对症治疗如补液,即可在2周内痊愈。对严重营养不良的幼儿和免疫缺陷者,尤其是艾滋病患者的严重腹泻,必须采取积极的支持疗法。现将初步试验认为有一定效果的药物分述如下。
4.1 抗生素和化学药物治疗 可能改善临床症状或缩短病程的有巴龙霉素、螺旋霉素、阿齐霉素(azithromycin)、红霉素、奎宁与氯林可霉素、复方磺胺甲基异口 恶唑、letrazuril(一种抗球虫药)、呋喃唑酮和安特酰胺。
, http://www.100md.com
Saez-Llorens等在哥斯达黎加对儿童隐孢子虫病进行螺旋霉素对照的临床试验,每日100 mg*kg-1体重,分2次口服,连续10天,结果可减少腹泻次数和缩短排虫时间。但是,Wittenberg等在南非的婴儿病例中进行随机对照双盲的临床试验,螺旋霉素每日75 mg*kg-1体重,分2次口服,连续5天,结果无效。Flanigan 与Soave用螺旋霉素治疗艾滋病患者的隐孢子虫感染,未显示有效。大剂量的螺旋霉素可引起急性肠组织损害。
巴龙霉素在细胞培养中对隐孢子虫具有抑制作用,被认为是可能有效的药物。 此药可使部分艾滋病患者临床改善,腹泻次数和粪量减少,排出囊合子数明显下降,但仅个别阴转。其实际价值有待更多的临床试验评定。
少数艾滋病患者应用叠氮胸苷(AZT)治疗后,隐孢子虫感染减轻或消失,推测是增强了免疫力所致。α二氟甲基鸟氨酸是一种鸟氨酸脱羧酶抑制剂,有显著抗原虫(艾美球虫、非洲锥虫和卡氏肺孢子虫)的作用。此药曾试用于5例艾滋病患者的隐孢子虫病,4例临床症状明显缓解,其中1例尚有抗原虫作用;但毒性太大。
, 百拇医药
国内有人报道应用大蒜素和苦参、黄芪治疗一般的隐孢子虫病患儿,据称有一定效果,但缺少合适的临床试验证明,因此不能接受。
4.2 抗生素和化学药物预防性试验 新生动物实验感染后72 h给药,似可阻止或减轻感染的药物有:巴龙霉素、阿齐霉素、红霉素、甲红(克拉)霉素(clarithromycin)、竹桃霉素、盐霉素(salinomycin)、马杜拉霉素(maduramycin)、环孢霉素 A、白利辛霉素(alborixin)、灭滴灵、米帕林、西尼霉素(西萘芬净 sinefungin)、戊烷脒、磺胺二甲基异口 恶唑、磺胺喹口 恶啉(sulfaquinoxaline)、氨丙嘧吡啶 (amprolium)、氯氟苄腺嘌呤(或称阿普西特 arprinosid,一种抗家禽球虫药)、拉沙里霉素(或称拉沙洛西 lasalocid,抗家禽球虫药)、二硝甲苯酰胺(dinitolmide)和乳酸溴氯哌喹酮(halofuginone lactate)。据报道,甲红霉素在艾滋病患者中试验亦有一定的预防效果。
, http://www.100md.com
体外试验可降低子孢子感染力的有巴龙霉素、长春花碱、秋水仙碱和合成的溶血性多肽—hecte-1(melitin类化合物)和shiva-10(cecropin类化合物)。这2种溶血性多肽的结构与从蛙和蚕蛾分离出来的天然抗菌多肽相似,在体外具有溶血活性,SCID小鼠试验未发现毒性。
4.3 被动免疫制剂 曾试用一些免疫制剂对免疫缺陷者的隐孢子虫感染进行治疗,报道可以改善临床症状,或者预防性试验可能减轻实验动物感染的有:人血清高价免疫球蛋白、牛初乳和高价免疫初乳、单克隆抗体、牛转移因子、白介素2、胸腺调节素(thymomodulin为牛犊胸腺的提取物,具有非特异性免疫调节作用)和脱氢表雄酮(一种免疫调节剂可提高免疫指标)等。
应用感染牛犊的“转移因子”(一种淋巴结白细胞的可透析提取物)口服治疗艾滋病患者的隐孢子虫病,据报道大部分症状改善或腹泻消失。但是,有人治疗1例先天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的隐孢子虫感染无效;口服或腹腔注射亦不能保护牛犊的实验感染。重组小鼠γ干扰素对免疫抑制大鼠的小隐孢子虫感染可减少播散,使感染局限于小肠。
, http://www.100md.com
乳牛在孕期应用小隐孢子虫囊合子或子孢子抗原进行免疫,其初乳含有很高滴度的特异性抗体,即免疫初乳。用以治疗6例免疫缺陷者的隐孢子虫感染,临床症状改善;并可降低子孢子的感染力,使牛犊和小鼠的实验感染获得部分保护。但是,不同的初乳制品差异很大,有待进一步规范化和对照的临床试验评价。
4.4 止泻剂 艾滋病并发隐孢子虫感染有严重水泻者,应当止泻。临床应用的抑制肠动力的药物有苯乙哌啶、吗啡和普鲁卡因。
生长激素抑制素(somatostatin)具有减少肠道分泌、增加水和电解质吸收的作用。octreotide 是18碳的8个氨基酸环状结构的生长激素抑制素类似物,并且还具有抑制肠动力的作用。这2 种药物均用于治疗分泌性腹泻。对个别的艾滋病合并隐孢子虫腹泻的患者,显示良好的治疗效果,腹泻消失,营养和免疫状况改善。
5 预防〔3,4,25〕
, http://www.100md.com
预防主要是阻断传播途径,改善环境卫生,防止饮用水和食物的污染。洗手是减少接触传播的有效方法,特别是医务人员。中国人饮茶或饮开水的习惯有益于预防。美国CDC建议,在发生水源性爆发时提倡饮开水。
隐孢子虫的厚壁囊合子对环境和消毒剂的抵抗力远比其它原虫为强。在实验条件下,对湿热较敏感,45℃~55℃ 15~20 min即可灭活。牛奶巴氏消毒法有效。
下列消毒剂:5%或50%的氨、10%福马林、3%过氧化氢、臭氧1×10-6、氯或单氯胺8×10-6和二氧化氯1.3×10-6对囊合子具有灭活作用,但均需作用较长时间。0.5%~2.5%次氯酸钠液只需10~15 min。水中存在有机物和蛋白质时,消毒剂浓度要求更高。
实验室模拟不同水处理方法清除囊合子的试验表明,常规的自来水过滤、明矾和氯化铁沉淀以及氯、单氯胺、二氧化氯、漂白粉或臭氧消毒,都不能全部清除和灭活水中的囊合子。高于常规浓度的二氧化氯或臭氧有效。污水处理活性污泥系统可清除74%~84%的囊合子,其后的沙滤清除87%~94%。饮水沙滤法只能清除91%。目前缺乏可靠而经济的预防隐孢子虫传播的水处理和消毒的方法,因此避免水源污染和饮开水十分重要。
, 百拇医药
囊合子疫苗已有初步的实验研究,前景尚难预测。
作者简介:祖述宪,男,64岁,教授主题词 隐孢子虫病
参考文献
1,Fayer R,Ungar LP. Cryptosporidium spp. and Cryptosporidiosis. Microbiol Rev, 1986;50:458~483
2,Zu S-X,Guerrant RL.Cryptosporidiosis. J Trop Pediatr, 1993;39:132~136
3,O′Donoghue PJ. Cryptosporidium and Cryptosporidiosis. Int J Parasitol, 1995; 25:139~195
, 百拇医药
4,Coop RL, Wright SE, Casemere DP. Cryptosporidiosis.in: Zoonoses,edited by Palmer SR et al. Oxford:OUP, 1998:563~578
5,Zu SX, Zhu SY, Li JF. Human cryptosporidiosis in China. Tran Roy Soc Trop Med Hyg, 1992;86:639~641
6,Awad-el-Kariem FM, Robinson HA, Dyson DA et al.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human and animal Cryptosporidium parvum strains using isoenzyme typing. Parasitology, 1995;110:129~132
, 百拇医药 7,Morgan UM, Constantine CC, Forbes DA et al.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human and animal isolates of Cryptosporidium parvum using rDNA sequencing and direct PCR analysis. J Parasitol, 1997;83:825~830
8,Morgan UM, Deplazes P, Forbes DA et al. Sequence and PCR-RFLP analysis of the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s of the rDNA repeat unit in isolates of Cryptosporidium from different hosts. Parasitology, 1999;118:49~58
9,Morgan UM, Buddle JR, Armson A et al. Molecular and biological characterisation of in pigs. Aust Vet J, 1999;77:44~47
, 百拇医药
10,Morgan UM,Sargent KD,Elliot A et al. Cryptosporidium in cats-additional evidence for C. felis.Vet J, 1998; 156:159~161
11,Current WL, Bick PW. The immunobiology of Cryptosporidium spp. Pathol Immunopathol Res, 1989;8;141~160
12,Current WL,Garcia LS.Cryptosporidiosis.Clin Microbiol Rev, 1991;4:325~358
13,Zu SX, Fayer R, Guerrant RL.Cryptosporidiosis: pathogenesis and immunology. Parasitol Today, 1992;8:24~27
, http://www.100md.com
14,DuPont HL,Chappel CA,Sterling CR et al. The infectivity of Cryptosporidium parvum in healthy volunteers. N Engl J Med, 1995;332:855~859
15,Zu SX, Adams RB,Guerrant RL et al. Cryptosporidium invasion of intestinal epithelium in vitro: electromicroscopy and time courseof effects on barrier function. Clin Res, 1992;40:215
16,Adams RB,Guerrant RL, Zu SX et al. Cryptosporidium parvum infection of intestinal epithelium: morphologic and functional studies in an in vitro model. J Infect Dis, 1994;169:170~177
, 百拇医药
17,Whitmire WM and Harp JA. Charaterization of bovine cellular and serum antibody responses during infection by Cryptosporidium parvum.Infect Immun, 1991;59:990~995
18,Laxer MA, Alcantara AK, Javato-Laxer M et al. Immune response to cryptosporidiosis in Phlippine children. Am J Trop Med Hyg, 1990; 42:131~139
19,Jurank DD. Cryptosporidiosis: source of infection and guidelines for prevention.Clin Infect Dis, 1995;21(Suppl 1):57~61
, 百拇医药
20,Casemore DP. Laboratory methods for diagnosing cryptosporidiosis. J Clin Pathol, 1991;44:445~451
21,Morgan UM, Thompson RCA. PCR detection of Cryptosporidium: the way forward? Parasitol Today, 1998;14:241~245
22,Balatbat AB.Detection of DNA in human faeces by nested PCR. J Clin Microbiol, 1996;34:1 769~1 772
23,Zhu G,Marchewka MJ, Ennis JG et al. Direct isolation of DNA from patient stools for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detection of Cryptosporidium parvum.J Infect Dis, 1998;177:1 443~1 446
, http://www.100md.com
24,Zu SX, Li JF, Guerrant RL et al. Seroepidemiologic study of Cryptosporidium infection in children from rural communities of Anhui, China and Fortaleza, Brazil. Am J Trop Med Hyg, 1994;51:1~10
25,CDC. Assessing the public health threat associated with waterborne cryptosporidiosis: report of a workshop.Morbid Mortal Weekly Rep, 1995; 44 (No.RR-6):1~20
26,Newman RD, Zu SX, Sears CL et al. Household epidemiology of Cryptosporidium parvum infection in an urban community in Northeast Brazil. Ann Int Med, 1994;120:500~505
1999-10-20收稿(特约稿), 百拇医药
单位:安徽医科大学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室,合肥 230032
关键词: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000201
中图分类号 R5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1492(2000)02-0083-06
虽然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spp.)发现于本世纪初期,但直到1976年才有人隐孢子虫感染的报道。由于免疫缺陷患者特别易感,常可导致死亡,因而80年代艾滋病的发现,对隐孢子虫感染的研究起了推动作用。现已证明,隐孢子虫感染广泛存在,是人类和幼畜腹泻的重要病原〔1~4〕。1987年笔者等报道我国的人隐孢子虫病以后,各地都有感染的报道〔5〕。根据形态学,隐孢子虫至少有6种:寄生于哺乳动物的小鼠隐孢子虫(C. muris)和小隐孢子虫(C.parvum),鸟类的贝利隐孢子虫(C.baileyi)和火鸡隐孢子虫(C. meleagris),爬虫类的蛇隐孢子虫(C. serpentis)以及鱼类的鱼隐孢子虫(C. nasorum)。此外,保留雷利隐孢子虫(C.wrairi)作为豚鼠宿主来源隐孢子虫的一个独立种名。人和哺乳动物的感染几乎均由小隐孢子虫所引起〔3,4〕。
, 百拇医药
Awad-el-Kariem 等对不同地区和不同宿主来源的小隐孢子虫囊合子进行同工酶分型研究,发现葡萄糖磷酸异构酶和乳酸脱氢酶全部相同,但人和动物来源的囊合子的葡萄糖磷酸变位酶和己糖激酶则有所不同。因此,推测小隐孢子虫在人间和动物宿主间分别有其独立的传播循环〔6〕。应用rDNA测序和直接PCR分析,隐孢子虫将会有新种发现,而且小隐孢子虫可能并不是单一的种〔7~9〕。新近根据18SrDNA基因分析,发现一种适应于猫的隐孢子虫。它一般不在其他宿主中传播,具备一个独立种的条件,因此定名为猫隐孢子虫(C. felis)〔10〕。
1 感染与免疫〔11~13〕
隐孢子虫的囊合子有厚壁与薄壁2种:厚壁囊合子约占80%,对外环境的抵抗力很强,经粪便排出,感染新的宿主。薄壁囊合子约占20%,在肠道内脱囊造成自身感染,所以一次吞食少量的囊合子,就可引起严重的或持续性感染。实验证明,10个囊合子即可使幼猴感染;成人易感者的最小感染剂量约为30个囊合子〔14〕。
, 百拇医药
感染小隐孢子虫的实验动物很多,一般是幼仔或者免疫缺陷的动物。新生牛犊、羊羔和猪仔等感染出现临床腹泻,而小型实验动物,如小鼠、大鼠只有新生乳鼠才能感染。鸟类隐孢子虫感染须用雏鸟,可引起肺炎。
实验用囊合子通常置于2.5%重铬酸钾水溶液中4℃保存,一般可存活4个月以上。笔者曾用荧光染色法鉴别囊合子的生死,结果很满意:在不同波长的紫外线光源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活的囊合子被荧光素双醋酸盐(fluorescein acetate)染成亮绿色,灭活的被propidium iodide 或溴化啡啶(ethidium bromide)染成橙黄色(未发表资料,1991)。
小隐孢子虫主要侵犯空肠和回肠粘膜的上皮细胞,在吸收细胞顶部发育繁殖,引起粘膜炎症,造成绒毛损伤、萎缩和减少。感染动物的肠组织病变轻重与腹泻严重程度有关,但在患者并不一致。隐孢子虫病的腹泻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吸收不良和分泌增加可能同时存在。根据许多现象人们推测小隐孢子虫可能产生肠毒素,但实验未能证明。
, http://www.100md.com
小隐孢子虫可在多种传代或原代细胞培养中,完成其生活史。我们用人结肠上皮T84细胞培养,可发育至裂殖体,并观察到感染细胞的电位和生化的变化,肠上皮细胞的屏障功能受损,通透性增加,最终导致细胞死亡〔15,16〕。
不论人和动物的免疫功能正常与否,感染小隐孢子虫后,一般在第5~8天出现血清特异性抗体,包括IgG、IgM、IgA和IgE,第15天达高峰。IgM、IgA持续数周后大都消失,IgG则长期存在。此外,唾液和十二指肠液还有分泌性抗体IgA;粪便中可测出IgA,还有IgG 和IgM〔17,18〕。
正常人的血清抗体对于清除和预防感染可能起重要作用。然而,有些患慢性隐孢子虫感染的艾滋病患者,血清中有高滴度特异性IgG和IgM,说明抗体不能阻止感染持续,体液免疫不是清除感染的唯一机制。T细胞特别是CD4+,在感染的康复和保护性免疫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常宿主感染隐孢子虫一般呈自限性,并产生稳固的免疫力。先天性或获得性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缺损,如艾滋病、先天性低丙种球蛋白血症、调理素缺乏和补体缺陷,以及化疗或辐射引起的免疫抑制均是易感因素,可导致严重感染和慢性化,甚至致命。免疫抑制治疗引起的慢性感染,在免疫恢复后,感染可以痊愈。
, 百拇医药
营养不良的儿童对隐孢子虫易感,而且病情较重,腹泻病程延长,易呈慢性倾向,甚至引起死亡。免疫抑制大鼠给予低蛋白膳食对隐孢子虫感染的易感性增加。在发展中国家,营养不良与隐孢子虫感染具有交互作用,对儿童生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13〕。
牛犊和其它家畜的隐孢子虫感染大都发生在出生后3周内,胎传和初乳所含的特异性抗体似不足以预防感染。新生小鼠可引起临床型感染,甚至死亡,3~4周时抵抗力显著增强;成年小鼠则不感染。鸟类隐孢子虫病亦主要发生于雏鸟,成鸟有较强的抵抗力。环磷酰胺处理或去胸腺的成年大鼠对感染亦有明显的抵抗力(笔者未发表资料,1991)。
新生牛犊感染可能产生免疫耐受。成年宿主对隐孢子虫的抵抗力,部分可能由于先前感染获得的免疫。但是许多实验表明,这种与年龄有关的抵抗力,很难完全用特异性免疫解释。
2 诊断〔2,12,19,20〕
, 百拇医药
2.1 临床表现 人感染是否出现临床症状和病情轻重主要取决于个体的免疫状态。免疫正常人感染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水泻,偶可带有粘液,但不含白细胞或血液;部分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和发热;少数患者可无腹泻。Roberts等报道,对169例“消化不良”患者采取十二指肠液检查,发现12.4%含有囊合子,但仅3人有腹泻。
隐孢子虫病是HIV感染并发腹泻的首位原因,严重慢性腹泻大多发生于CD+4细胞显著减少者,并常因此导致死亡。应用细胞毒性药物和免疫抑制化疗者,癌症、白血病和器官移植的患者,合并隐孢子虫感染的严重性取决于免疫能力是否能够恢复;有些感染即使严重,但停止化疗可获痊愈。我们观察到癌症化疗患者的隐孢子虫感染在化疗结束后痊愈。儿童营养不良以及某些病毒性感染,如麻疹、水痘和巨细胞病毒感染,亦可因暂时免疫抑制对隐孢子虫易感,引起严重慢性腹泻。
免疫抑制特别是艾滋病患者的隐孢子虫感染可以广泛播散,出现胆道、胰管或呼吸道等胃肠道外隐孢子虫感染,表现为胆囊炎、硬化性胆管炎、胰腺炎和肺炎;婴儿尚有急性喉气管炎。
, http://www.100md.com
2.2 实验室诊断
2.2.1 粪便检查 隐孢子虫感染诊断主要根据粪便涂片检出囊合子。染色技术很多,改良抗酸染色法应用最广。粪便标本抗酸染色,囊合子呈桃红色,圆形或略带卵圆形,直径平均4.5~5.5 μm,发育成熟的可见其中有4个纺锤状子孢子。如未作进一步鉴定,可诊断为小隐孢子虫或隐孢子虫。
在涂片上囊合子的形态可有变异,染色深浅不等;此与其发育阶段或生死有关。粪便中的酵母和念珠菌可与囊合子混淆,但不耐酸洗,复染一般成淡蓝色。如复染过度亦可染成红色,但它们一般较大(6~10 μm),细心观察不难鉴别。
荧光染剂如金胺-罗丹明和口 丫啶橙进行染色,在荧光显微镜下囊合子带有黄绿色或橙黄色荧光,可作为筛检。荧光染色与抗酸染色联合,如酚-金胺/石碳酸复红染色很常用。免疫荧光法对检查杂质多、囊合子稀少的标本特别有用,国外早有试剂盒出售。家兔抗血清免疫荧光法、小鼠的囊合子壁多/单克隆抗体免疫荧光法已经广泛用于检查粪便、水中囊合子和组织切片中不同发育阶段的隐孢子虫;小鼠单克隆抗体直接或间接荧光法最为敏感而且特异度也高。对囊合子少的粪便标本,荧光抗体法明显比抗酸染色法优越。
, 百拇医药
在美国,ELISA试剂盒已广泛用于临床检查粪便标本。1997年底至1998年初有几个州的检查阳性率升高,CDC对此进行复查,发现一个商家产品的假阳性率很高。
2.2.2 聚合酶链反应(PCR) PCR技术已经成为开发新一代诊断方法的基础,用于检查临床标本和环境水样本的小隐孢子虫,优点是敏感、特异、能分别基因型、简便易行。现在PCR的方法及其所用引物各不相同,评价亦有较大的差别〔21〕。曾用的引物有DNA片段、18SrDNA、囊合子蛋白基因、囊合子壁蛋白基因、RAPD片段、热激mRNA转录物。嵌套式PCR法利用嵌套的引物进行第二次扩增,因而可提高敏感度〔22〕。Zhu等〔23〕采用嵌套式PCR直接从粪便中检查小隐孢子虫,不论新鲜标本或是陈旧标本,低于1pg的特异性DNA亦可检出,而且没有交叉反应。但美国微生物学协会推荐方法认为,嵌套式PCR法最大缺点在于极易污染,诊断实验室不宜使用。结合免疫磁性分离术PCR技术应用结合抗体以提高敏感度,但不同来源分离物的交叉反应和抗原变异性、以及混浊溶液和含铁离子水可抑制磁性抗体颗粒的亲和力。此外,PCR技术虽可提高检出率,但所用引物限于来自人或牛的小隐孢子虫基因型,而与从猫、猪和啮齿动物检出的在基因型上则很不相同,所以需要找出一种对所有基因型都适用的引物。同时由于粪便杂质很多,也使DNA扩增受限。
, 百拇医药
2.2.3 血清抗体测定 目前普遍采用ELISA法测定宿主的血清特异性抗体,用超声波或冻融裂解囊合子提取可溶性抗原〔24〕。这种试验的敏感度很高,但抗原尚需进一步纯化。测定血清IgG抗体发现先前的感染,对隐孢子虫病的临床诊断的意义虽然不大,但对流行病学研究很有价值。隐孢子虫病的血清流行病学研究使我们对这种感染在人群的分布和传播有了深入的了解。
3 流行病学〔3,5,24〕
隐孢子虫病呈世界性分布,所调查的国家或地区都发现此病存在。全世界每年约有5 000万5岁以下儿童发生感染,主要在发展中国家。
3.1 宿主
3.1.1 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 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尤其是儿童患者是主要的传染来源。急性期粪便排出量大,每克粪可含106个以上;病程中可有波动,一般在症状消失后阴转,或可延续1~4周。免疫缺陷患者和营养不良儿童可长期持续或间歇排虫。
, http://www.100md.com
3.1.2 动物宿主 已知至少有79种哺乳动物可感染小隐孢子虫;家畜、野生和捕养的动物中均有自然感染存在。发病取决于动物的种类、年龄和免疫状态;反刍动物似最为易感。鸟类的贝利隐孢子虫一般不感染人。血清学调查表明,饲养场密切接触家禽的人群并没有受到鸟类隐孢子虫感染。迄今仅有1例艾滋病患者感染贝利隐孢子虫导致死亡的报道。
3.2 传播途径
3.2.1 接触传播 小隐孢子虫囊合子随粪便排出即具有感染性,主要通过密切接触经粪-口途径传播。在拥挤的家庭、幼托机构和医院,接触传播率很高。任何性行为导致口-粪接触者,极易感染。同性恋者口交行为特别在艾滋病患者是传播隐孢子虫感染的重要因素。
接触感染的动物亦可引起传播。英国有多起青少年参观牧场因接触感染幼畜而引起爆发的报道。美国一农村因牛犊感染引起儿童隐孢子虫病爆发。
3.2.2 经水传播 隐孢子虫病易于经水传播。美国和加拿大报道,各种地面水、处理或未处理过的排放污水、经过滤的游泳池水和终端自来水中均曾检出囊合子。发达国家的地面水囊合子阳性率亦很高,美国达65%~97%。囊合子对水处理所用的消毒剂抵抗力很强,过滤系统要求很高,如果水源污染或设备稍有缺陷,自来水即可遭受污染。而且,即使是常规氯化消毒和过滤处理的城市自来水,亦可能对囊合子不起作用,终端自来水的囊合子阳性率可达27%~54%,但污染的水质外观大都良好,符合一般的标准。因此,水源性爆发成为工业化国家的一大公共卫生问题〔25〕。迄今美、英已有很多起饮用水和游泳池水污染引起爆发的报道,数以万计的居民发生感染。
, 百拇医药
我国水污染的状况只会比上述国家严重,但尚无经水传播的报道,这可能由于我国大多数地区,特别是城市居民习惯饮开水,以及不严重的腹泻爆发不被注意,因而缺乏调查有关。
3.2.3 食物传播 摄食污染的食物(如鲜果汁、牛奶和香肠)亦可引起感染,但由于食物检查隐孢子虫的技术存在困难,因此有些不易获得直接证据。1993年,在美国缅因州的一个集市展销会上,发生一起由于鲜榨苹果汁污染引起的隐孢子虫病爆发。
3.2.4 飞沫传播 有人报道从艾滋病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和痰液中检出囊合子,因而推测可经飞沫呼吸道传播,但是没有得到证实。实验室研究人员可由于吸入或吞入飞沫遭受感染。
3.2.5 医院感染 医院患者的无症状感染者易被忽略,成为传染来源。医院的艾滋病患者、应用免疫抑制剂的器官移植患者和癌症尤其是白血病患者,以及重症营养不良的儿童患者,既易遭受隐孢子虫感染,又容易传染他人。护士和患者在医院遭受感染,导致医院内爆发已有不少报道。医护人员不认真洗手、未彻底消毒的便器和胃肠插管都是重要的传播因素。
, http://www.100md.com
3.3 年龄分布 人和动物对隐孢子虫的易感性明显与年龄有关。人的隐孢子虫病主要发生于儿童。Carstensen等对几内亚比绍8个农村进行逐户调查,儿童的感染率和发病率均以7~18个月龄组最高。
隐孢子虫感染和发病的年龄模式与其他一些接触感染的传染病,如菌痢、甲型肝炎、脊髓灰质炎和轮状病毒感染非常相似。在发展中国家,婴幼儿时期的反复感染可能是获得免疫、导致后来无症状感染的重要原因。利比里亚农村调查,18个月婴儿感染率人工喂养者为28%,母乳喂养为9%。母乳喂养对婴儿似具有保护作用,这种作用可能不仅因为乳汁含有抗体,更重要的是减少暴露。
幼托机构是易感者集中的场所,美国有很多发生隐孢子虫感染爆发的报道。这种机构爆发的发病率,一般在50%~65%或者更高。儿童感染还可以带入家庭,二代发病率的高低取决于家庭的易感者人数。美国的报道一般约14%,高的可达33%。
我们在中国以及巴西和美国的血清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中国安徽3个农村儿童的感染趋势相同,1岁以内血清抗体阳性率很低,以后随年龄而升高,8~10岁组分别达47%、65%和67%;而巴西福塔莱萨市郊的贫民区0~4岁的幼儿阳性率已达75%;美国弗吉尼亚的16岁以下儿童(医院的非腹泻病人)的感染率只有13%。这可以解释在卫生条件差的地区隐孢子虫病主要是幼儿的疾病,工业化国家的感染率低,感染年龄延迟,青少年和成人的免疫水平都低,所以一但发生水型流行,发病率就会很高。安徽农村的居民经济状况并不比巴西福塔莱萨的贫民区好,但是儿童隐孢子虫感染率明显较后者低,感染年龄推迟。我们推测除了二地的地理气候不同之外,主要由于卫生条件和文化的差异。安徽农村家庭大都有固定的饮用水源和粪坑,婴儿哺乳的比例高,哺乳期也较长,以及严格实行计划生育导致家庭儿童人数减少等因素有关〔24,26〕。笔者认为,家庭儿童人数减少有相当的重要性。因为,接触感染性疾病的流行病学模型研究表明,其流行态势显著受家庭易感者数量的影响。利比里亚一个贫穷地区的调查发现,不论城市还是农村,儿童多、拥挤的家庭隐孢子虫感染率均较儿童少的家庭高得多。
, 百拇医药
3.4 季节性 本病在许多国家有明显的季节性,但各地的季节不尽相同。季节性可能与降雨和和产犊或产羔季节有关。Sorvillo等(1998)报道,洛杉基的艾滋病患者感染隐孢子虫病有两个季节高峰,一个在3~5月,另一个在9~10月。
4 治疗〔2,3,6〕
国外实验室和临床试验治疗隐孢子虫感染的药物已有120余种,迄今尚无公认的特效治疗。对先前健康的患者,给予对症治疗如补液,即可在2周内痊愈。对严重营养不良的幼儿和免疫缺陷者,尤其是艾滋病患者的严重腹泻,必须采取积极的支持疗法。现将初步试验认为有一定效果的药物分述如下。
4.1 抗生素和化学药物治疗 可能改善临床症状或缩短病程的有巴龙霉素、螺旋霉素、阿齐霉素(azithromycin)、红霉素、奎宁与氯林可霉素、复方磺胺甲基异口 恶唑、letrazuril(一种抗球虫药)、呋喃唑酮和安特酰胺。
, http://www.100md.com
Saez-Llorens等在哥斯达黎加对儿童隐孢子虫病进行螺旋霉素对照的临床试验,每日100 mg*kg-1体重,分2次口服,连续10天,结果可减少腹泻次数和缩短排虫时间。但是,Wittenberg等在南非的婴儿病例中进行随机对照双盲的临床试验,螺旋霉素每日75 mg*kg-1体重,分2次口服,连续5天,结果无效。Flanigan 与Soave用螺旋霉素治疗艾滋病患者的隐孢子虫感染,未显示有效。大剂量的螺旋霉素可引起急性肠组织损害。
巴龙霉素在细胞培养中对隐孢子虫具有抑制作用,被认为是可能有效的药物。 此药可使部分艾滋病患者临床改善,腹泻次数和粪量减少,排出囊合子数明显下降,但仅个别阴转。其实际价值有待更多的临床试验评定。
少数艾滋病患者应用叠氮胸苷(AZT)治疗后,隐孢子虫感染减轻或消失,推测是增强了免疫力所致。α二氟甲基鸟氨酸是一种鸟氨酸脱羧酶抑制剂,有显著抗原虫(艾美球虫、非洲锥虫和卡氏肺孢子虫)的作用。此药曾试用于5例艾滋病患者的隐孢子虫病,4例临床症状明显缓解,其中1例尚有抗原虫作用;但毒性太大。
, 百拇医药
国内有人报道应用大蒜素和苦参、黄芪治疗一般的隐孢子虫病患儿,据称有一定效果,但缺少合适的临床试验证明,因此不能接受。
4.2 抗生素和化学药物预防性试验 新生动物实验感染后72 h给药,似可阻止或减轻感染的药物有:巴龙霉素、阿齐霉素、红霉素、甲红(克拉)霉素(clarithromycin)、竹桃霉素、盐霉素(salinomycin)、马杜拉霉素(maduramycin)、环孢霉素 A、白利辛霉素(alborixin)、灭滴灵、米帕林、西尼霉素(西萘芬净 sinefungin)、戊烷脒、磺胺二甲基异口 恶唑、磺胺喹口 恶啉(sulfaquinoxaline)、氨丙嘧吡啶 (amprolium)、氯氟苄腺嘌呤(或称阿普西特 arprinosid,一种抗家禽球虫药)、拉沙里霉素(或称拉沙洛西 lasalocid,抗家禽球虫药)、二硝甲苯酰胺(dinitolmide)和乳酸溴氯哌喹酮(halofuginone lactate)。据报道,甲红霉素在艾滋病患者中试验亦有一定的预防效果。
, http://www.100md.com
体外试验可降低子孢子感染力的有巴龙霉素、长春花碱、秋水仙碱和合成的溶血性多肽—hecte-1(melitin类化合物)和shiva-10(cecropin类化合物)。这2种溶血性多肽的结构与从蛙和蚕蛾分离出来的天然抗菌多肽相似,在体外具有溶血活性,SCID小鼠试验未发现毒性。
4.3 被动免疫制剂 曾试用一些免疫制剂对免疫缺陷者的隐孢子虫感染进行治疗,报道可以改善临床症状,或者预防性试验可能减轻实验动物感染的有:人血清高价免疫球蛋白、牛初乳和高价免疫初乳、单克隆抗体、牛转移因子、白介素2、胸腺调节素(thymomodulin为牛犊胸腺的提取物,具有非特异性免疫调节作用)和脱氢表雄酮(一种免疫调节剂可提高免疫指标)等。
应用感染牛犊的“转移因子”(一种淋巴结白细胞的可透析提取物)口服治疗艾滋病患者的隐孢子虫病,据报道大部分症状改善或腹泻消失。但是,有人治疗1例先天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的隐孢子虫感染无效;口服或腹腔注射亦不能保护牛犊的实验感染。重组小鼠γ干扰素对免疫抑制大鼠的小隐孢子虫感染可减少播散,使感染局限于小肠。
, http://www.100md.com
乳牛在孕期应用小隐孢子虫囊合子或子孢子抗原进行免疫,其初乳含有很高滴度的特异性抗体,即免疫初乳。用以治疗6例免疫缺陷者的隐孢子虫感染,临床症状改善;并可降低子孢子的感染力,使牛犊和小鼠的实验感染获得部分保护。但是,不同的初乳制品差异很大,有待进一步规范化和对照的临床试验评价。
4.4 止泻剂 艾滋病并发隐孢子虫感染有严重水泻者,应当止泻。临床应用的抑制肠动力的药物有苯乙哌啶、吗啡和普鲁卡因。
生长激素抑制素(somatostatin)具有减少肠道分泌、增加水和电解质吸收的作用。octreotide 是18碳的8个氨基酸环状结构的生长激素抑制素类似物,并且还具有抑制肠动力的作用。这2 种药物均用于治疗分泌性腹泻。对个别的艾滋病合并隐孢子虫腹泻的患者,显示良好的治疗效果,腹泻消失,营养和免疫状况改善。
5 预防〔3,4,25〕
, http://www.100md.com
预防主要是阻断传播途径,改善环境卫生,防止饮用水和食物的污染。洗手是减少接触传播的有效方法,特别是医务人员。中国人饮茶或饮开水的习惯有益于预防。美国CDC建议,在发生水源性爆发时提倡饮开水。
隐孢子虫的厚壁囊合子对环境和消毒剂的抵抗力远比其它原虫为强。在实验条件下,对湿热较敏感,45℃~55℃ 15~20 min即可灭活。牛奶巴氏消毒法有效。
下列消毒剂:5%或50%的氨、10%福马林、3%过氧化氢、臭氧1×10-6、氯或单氯胺8×10-6和二氧化氯1.3×10-6对囊合子具有灭活作用,但均需作用较长时间。0.5%~2.5%次氯酸钠液只需10~15 min。水中存在有机物和蛋白质时,消毒剂浓度要求更高。
实验室模拟不同水处理方法清除囊合子的试验表明,常规的自来水过滤、明矾和氯化铁沉淀以及氯、单氯胺、二氧化氯、漂白粉或臭氧消毒,都不能全部清除和灭活水中的囊合子。高于常规浓度的二氧化氯或臭氧有效。污水处理活性污泥系统可清除74%~84%的囊合子,其后的沙滤清除87%~94%。饮水沙滤法只能清除91%。目前缺乏可靠而经济的预防隐孢子虫传播的水处理和消毒的方法,因此避免水源污染和饮开水十分重要。
, 百拇医药
囊合子疫苗已有初步的实验研究,前景尚难预测。
作者简介:祖述宪,男,64岁,教授主题词 隐孢子虫病
参考文献
1,Fayer R,Ungar LP. Cryptosporidium spp. and Cryptosporidiosis. Microbiol Rev, 1986;50:458~483
2,Zu S-X,Guerrant RL.Cryptosporidiosis. J Trop Pediatr, 1993;39:132~136
3,O′Donoghue PJ. Cryptosporidium and Cryptosporidiosis. Int J Parasitol, 1995; 25:139~195
, 百拇医药
4,Coop RL, Wright SE, Casemere DP. Cryptosporidiosis.in: Zoonoses,edited by Palmer SR et al. Oxford:OUP, 1998:563~578
5,Zu SX, Zhu SY, Li JF. Human cryptosporidiosis in China. Tran Roy Soc Trop Med Hyg, 1992;86:639~641
6,Awad-el-Kariem FM, Robinson HA, Dyson DA et al.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human and animal Cryptosporidium parvum strains using isoenzyme typing. Parasitology, 1995;110:129~132
, 百拇医药 7,Morgan UM, Constantine CC, Forbes DA et al.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human and animal isolates of Cryptosporidium parvum using rDNA sequencing and direct PCR analysis. J Parasitol, 1997;83:825~830
8,Morgan UM, Deplazes P, Forbes DA et al. Sequence and PCR-RFLP analysis of the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s of the rDNA repeat unit in isolates of Cryptosporidium from different hosts. Parasitology, 1999;118:49~58
9,Morgan UM, Buddle JR, Armson A et al. Molecular and biological characterisation of in pigs. Aust Vet J, 1999;77:44~47
, 百拇医药
10,Morgan UM,Sargent KD,Elliot A et al. Cryptosporidium in cats-additional evidence for C. felis.Vet J, 1998; 156:159~161
11,Current WL, Bick PW. The immunobiology of Cryptosporidium spp. Pathol Immunopathol Res, 1989;8;141~160
12,Current WL,Garcia LS.Cryptosporidiosis.Clin Microbiol Rev, 1991;4:325~358
13,Zu SX, Fayer R, Guerrant RL.Cryptosporidiosis: pathogenesis and immunology. Parasitol Today, 1992;8:24~27
, http://www.100md.com
14,DuPont HL,Chappel CA,Sterling CR et al. The infectivity of Cryptosporidium parvum in healthy volunteers. N Engl J Med, 1995;332:855~859
15,Zu SX, Adams RB,Guerrant RL et al. Cryptosporidium invasion of intestinal epithelium in vitro: electromicroscopy and time courseof effects on barrier function. Clin Res, 1992;40:215
16,Adams RB,Guerrant RL, Zu SX et al. Cryptosporidium parvum infection of intestinal epithelium: morphologic and functional studies in an in vitro model. J Infect Dis, 1994;169:170~177
, 百拇医药
17,Whitmire WM and Harp JA. Charaterization of bovine cellular and serum antibody responses during infection by Cryptosporidium parvum.Infect Immun, 1991;59:990~995
18,Laxer MA, Alcantara AK, Javato-Laxer M et al. Immune response to cryptosporidiosis in Phlippine children. Am J Trop Med Hyg, 1990; 42:131~139
19,Jurank DD. Cryptosporidiosis: source of infection and guidelines for prevention.Clin Infect Dis, 1995;21(Suppl 1):57~61
, 百拇医药
20,Casemore DP. Laboratory methods for diagnosing cryptosporidiosis. J Clin Pathol, 1991;44:445~451
21,Morgan UM, Thompson RCA. PCR detection of Cryptosporidium: the way forward? Parasitol Today, 1998;14:241~245
22,Balatbat AB.Detection of DNA in human faeces by nested PCR. J Clin Microbiol, 1996;34:1 769~1 772
23,Zhu G,Marchewka MJ, Ennis JG et al. Direct isolation of DNA from patient stools for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detection of Cryptosporidium parvum.J Infect Dis, 1998;177:1 443~1 446
, http://www.100md.com
24,Zu SX, Li JF, Guerrant RL et al. Seroepidemiologic study of Cryptosporidium infection in children from rural communities of Anhui, China and Fortaleza, Brazil. Am J Trop Med Hyg, 1994;51:1~10
25,CDC. Assessing the public health threat associated with waterborne cryptosporidiosis: report of a workshop.Morbid Mortal Weekly Rep, 1995; 44 (No.RR-6):1~20
26,Newman RD, Zu SX, Sears CL et al. Household epidemiology of Cryptosporidium parvum infection in an urban community in Northeast Brazil. Ann Int Med, 1994;120:500~505
1999-10-20收稿(特约稿),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