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温州医学院学报》 > 1999年第1期
编号:10266238
棘球蚴病一例
http://www.100md.com 《温州医学院学报》 1999年第1期
     作者:叶璟 黄爱芬

    单位:温州医学院育英儿童医院(325027)

    关键词:

    温州医学院学报990156 患儿女性,4岁。发现腹部肿块两周入院。肿块无进行性增大,无伴随症状。患儿在宁夏牧区生长至3岁,有犬、牛、羊、黄鼠接触史。查体:营养发育中等,无黄染,心肺(-),腹膨,肝肋下15cm,剑突下10cm,表面有多个1cm×1cm~3cm×4cm大小不等的结节,质硬,右下腹一5cm×4cm肿块,无触痛。辅检:血常规WBC16.0×109/L,嗜酸粒细胞0.09,直接计数1.3×109/L。ESR87mg/ml。肝功能正常,球蛋白12.3g/L,IgE630.9Im/ml,AFP<10mg/ml。包虫皮内反应(+),包虫循环抗体(+)。腹部B超示肝脏内遍布大小不等的囊性暗区,其中可见回声增强之光点。骨髓象示增生性骨髓象,嗜酸粒细胞0.125。头颅CT示右额叶深部见3cm×3cm混杂密度块状影。胸片示两肺下叶多个圆形密度均匀,边缘清晰阴影。治疗:吡喹酮片0.2g,每日2次口服,10天后转儿外手术,因术前患儿出现咳嗽、高热,惊厥,暂停手术出院。门诊予安乐士片每日1片,每日2次口服。随访2个月后患儿营养状况较前好转,腹部肿块无继续增大,家属拒绝手术治疗。

    讨论:棘球蚴病又叫包虫病,是棘球蚴绦虫所致的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病。主要流行于畜牧区,狗为该病的终宿主和主要传染源,人、牛、羊、黄鼠为中间宿主,经口感染。青壮年多见,本例年仅4岁,尚属少见。临床表现视其寄生部位,囊肿大小与有无并发症而异。包虫皮内试验与血清免疫学试验具有重要病原学诊断价值。治疗以外科手术为主,对难做手术的多囊型包虫病可用甲苯咪唑,丙硫咪唑等药物治疗。

    (收稿:1998-04-20,修回:1998-06-26),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