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温州医学院学报》 > 1999年第2期
编号:10266300
老年人猝死26例分析
http://www.100md.com 《温州医学院学报》 1999年第2期
     作者:王怀村 吴振强

    单位:王怀村 浙江省平阳县中医院(325401); 吴振强 平阳县人民医院(325400)

    关键词:

    温州医学院学报/990248 我院1991~1998年的8月有老年住院病人3386例次,在住院期间发生猝死26例(占0.76%),均符合WHO和国内一般诊断标准[1、2],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6例老年人猝死中男20例,女6例,年龄60~82岁,住院时间8~56天,原发病因:冠心病12例、脑血管意外4例、肺心病并冠心病4例、高血压4例、风心房颤2例。

    1.2 猝死前的病人一般情况 26例在猝死前病情多已明显好转或病情明显控制,有的仅有一般性头晕。毫无病情恶化先兆,有的准备出院。26例病人在猝死当天测血压有4例偏高,其余均在正常范围,住院期间心电图检查房早6例,偶发室早2例,心肌供血不足16例。以症状出现到临床死亡时间,最短10分钟,最长20小时。
, 百拇医药
    1.3 猝死与诱因 (1)气候变化:有6例在气候突然转寒。(2)剧烈活动或体位突然改变:4例发生剧烈活动后,6例发生在夜间上厕所排尿时。(3)情绪改变:2例在情绪激动时发生。(4)饮食关系:2例食肉饺过饱发生。(5)其余诱因不明但多出现夜间。

    1.4 猝死发生时间 其中凌晨0~8时12例,8~20时8例,20~24时6例。

    1.5 猝死病因 冠心病室颤8例,室速转室颤2例,再次发生大面积心肌梗死4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4例,脑溢血脑疝6例,风心房颤2例转为室颤。

    2 讨论

    冠心病或其他心脑血管病发生猝死常无先兆,但有一些易发因素应引起警惕,有利于事先预防。结合本组资料,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2.1 要注意气温突变,特别是气候骤冷,老年患者夜间起床小便常少穿衣服突然受寒昏厥倒地。本组有6例因此猝死,有多例发生于起床排尿时,值得关注。
, 百拇医药
    2.2 要警惕情绪过于激动,避免发怒和大喜大悲:有2例冠心病心梗病人症状明显好转,在出院前情绪激动,自诉有胸闷但不严重,未引起医护人员重视,给口服消心痛10mg 1小时后仍未缓解,很快进入休克,心电图检查有大面积心梗引起室颤,抢救无效死亡。

    2.3 强调饮食清淡,避免饱食:有2例老人进食肉饺后自述要排尿,陪人把尿盆拿到床上,病人已昏死于床上。

    2.4 要警惕头痛头晕症状,有4例高血压病人治疗后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猝死前有较剧烈的活动,出现头痛头晕症状后很快昏迷抽搐,瞳孔不等大,确诊脑溢血脑疝。

    2.5 高血压病明显左心室肥厚以及瓣膜性心脏病,由于心肌肥厚会出现明显电活动不稳,以与QT间期延长综合征和预激综合征所致的原发性心电不稳一样,易促发致死性室性心律失常导致猝死[3],本组有2例风心房颤病人其心衰得到纠正,心功能已改善,但在起床稍立时突然倒地,心电图示室速室颤抢救无效猝死。
, 百拇医药
    2.6 为预防猝死的发生,需要对猝死危险者进行预测。鉴于猝死的发病机制中,严重的心律失常是最常见的病理生理基础,尤其是室颤和心室停搏。而老年多因冠脉病变,在应激状态下引起已血流减少的区域性膜电位不稳定而诱发室颤。因此注意对猝死高危人群的识别尤为重要。例如:冠心病心肌梗死后出现室性早搏每小时多于5~10次,室早连续3次以上,多源,落在T波易感期上,落在P波上;心室晚电位阳性(目前公认它对心肌梗死恢复期病人猝死预测价值很大)及左心功能不全患者;风心病、心肌炎、心肌病患者;运动试验阳性者;肺栓塞、电介质紊乱等[3]

    心率变异性(HRV)的降低,对猝死危险性的判定有预测价值。Qdemuyiwa等证实了HRV降低作为猝死的独立而可靠的预后指标。国内研究指出冠心病死亡者的HRV降低,自主神经系的失衡与心性猝死密切相关。对HRV异常者进行药物干预未降低心脏猝死率[4]。用临床心脏电生理检查发现心室的异位兴奋灶。及时选用抗心肌缺血药、抗室性心律失常药、应用β阻滞剂或用消蚀术等方法处理,抑制或消除这些异位兴奋灶,则有助于预防猝死的发生[1]
, http://www.100md.com
    致谢:承温州医学院蔡孔长教授审阅指导。

    3 参考文献

    [1] 陈灏珠主编.实用内科学.第10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250

    [2] 贺宪武主编.心脑心管急症.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7.289

    [3] 韩国庆,秦成勇.青年猝死临床病因分析.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9,19(3)∶167

    [4] 李东霞,王一尘,吴红宇等.猝死者与正常人心率变异性比较.医学综述,1999,5(1)∶封二

    (收稿:1999-04-27,修回:1999-05-07),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