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动态血压昼夜节律分析
作者:王慧青 沈琳 吕炜红
单位:浙江省萧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心电生理科(311200)
关键词:老年人;动态血压;昼夜节律
温州医学院学报/990408 摘 要 目的 了解老年人动态血压昼夜节律改变的特征。方法 使用美国AccutrackerⅡ型无创全自动血压记录仪,对268例老年人(其中高血压160例,正常血压108例)和290例中青年(其中高血压166例,正常血压者124例),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结果 ①血压昼夜节律改变老年高血压组与老年对照组有差异(P<0.05);中青组高血压组与中青年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老年高血压组与中青年高血压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②血压波动曲线各组均呈“M”型,峰与谷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老年高血压组与中青年高血压组峰与峰、谷与谷之间差异不显著(P>0.5);老年正常血压组与中青年正常血压组峰与峰、谷与谷之间差异不显著(P>0.5)。结论 高血压患者与正常血压者同样存在着血压昼夜波动的规律,血压昼夜节律改变高血压组大于正常血压组。
, http://www.100md.com
目前,在60岁以上老年群体中,因高血压所致的心脑血管并发症已日益受到重视。由于老年人血压波动的状况及昼夜变化具有其特点,我们对60岁以上高血压患者及血压正常者,和中青年高血压患者及血压正常者进行24小时血压监测,以探讨其昼夜变化规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558例均为我院住院及门诊病人。①老年高血压组160例,男108例,女52例,年龄60~84岁,平均67±5岁。②老年正常血压组108例,男66例,女42例,年龄60~82岁,平均66±5岁。③中青年高血压组166例,男94例,女72例,年龄35~59岁,平均48±5岁。④中青年正常血压组124例,男64例,女60例,年龄23~59岁,平均44±8岁。高血压组全部符合WHO制订高血压病诊断标准,排除肾脏、内分泌系统等疾病的继发性高血压。在监测期间大部分高血压患者未停用降压药及影响血压的药物。
1.2 动态血压测量 采用美国产Accutracker Ⅱ型无创性全自动血压记录仪,袖带充气在40~220mmHg范围内自动调节,放气速度为2mm/s。调定白天(6Am~6Pm)30min自动测试一次,夜间(6Pm~6Am)60min自动测试一次。在测定时记录仪认为数据可疑5min后重测一次,在分析时若无特殊原因可解释即作为无效记录给予剔除,记录时间不少于24小时。受检者活动不受限制,嘱在自动测试时上肢保持静止状态,以保证数据可靠性。
, 百拇医药
1.3 数据处理方法 血压曲线图为每2小时均值,24小时血压负荷值%,指在动态血压监测时(>60岁为SBP/DBP 140/90mmHg、<60岁为SBP/DBP 130/90mmHg)的次数占全部测试次数的百分比分别计算。血压昼夜节律分析用[(白天BP-夜间BP)/白天BP×100%]<10%属夜间节律减弱或消失,≥10%属夜间节律正常[1]。
本文资料输入计算机经方差分析,两均值比较用t、χ2检验方法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各组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均值比较(见表1)可见老年高血压组及与中青年高血压组各参数均高于正常血压组(t>3.340,P<0.001)。血压昼夜节律改变比较(见表2)。
表1 各组血压均值比较 (mmHg,±s) 组 别
, http://www.100md.com
例数
S B P
D B P
24h均值
日间均值
夜间均值
血压负荷%
24h均值
日间均值
夜间均值
血压负荷%
老年高血压组
160
, 百拇医药
136±15
138±16
130±19
44±33***
75±10***
77±9***
70±11***
16±19***
老年正常血压组
108
112±9△△△
, 百拇医药
113±9△△△
107±11△△△
3.4±5
62±6△△
63±6△△△
59±6
0.6±1
中青年高血压组
166
138±14
140±13
, http://www.100md.com
129±18
65±27
83±8
84±7
77±10
29±24
中青年正常血压组
124
107±6
109±7
99±8
3.7±6
64±5
, http://www.100md.com
66±6
59±6
0.5±1
1组与3组比:***P<0.001,2组与4组比:△△P<0.01,△△△P<0.001
表2 老年组、中青年组血压昼夜节律比较 组 别
n
SBP夜间>白天
DBP夜间>白天
例数
%
例数
%
, http://www.100md.com
1 老年高血压组
160
122
(76.25)***
118
(73.75)***
2 老年正常血压组
108
70
(64.81)
64
(59.25)▲
, http://www.100md.com
3 中青年高血压组
166
88
(53.01)
84
(50.60)
4 中青年正常血压组
124
44
(35.48)△△△
38
(30.64)△△△
, http://www.100md.com
1组与3组比:***P<0.001;2组与1组比:▲P<0.05;4组与2组比:△△△P<0.001
从24小时曲线图波动规律中看出(附图)四组波动的曲线基本相同均呈“双峰双谷”型。第一峰在上午6:00~9:00之间;第二峰在下午16:00~19:00之间,中午12:00~13:00、夜间22:00~3:00之间为明显低谷,高峰与低谷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老年高血压组与中青年高血压组峰与峰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谷与谷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老年正常血压组与中青年正常血压组峰与峰、谷与谷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老年高血压与正常血压组峰与峰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谷与谷比较差异显著(P<0.05);中青年高血压组与正常血压组峰与峰、谷与谷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1)。
, 百拇医药
附图 血压昼夜曲律图
3 讨论
本文资料与国内外文献报道基本一致,老年人血压昼夜节律改变比较明显高于中青年人。有学者认为与老年人血压调节功能障碍有关,多为老年人大动脉变硬,血管顺应性减低,并与血管压力感受器调节血压的敏感性减退所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改变比例高于正常血压组,这说明高血压病与交感-迷走神经调节功能受损程度密切相关[2]。Genest认为[3],主要是交感神经功能失调,在血液循环中去甲肾上腺素与血管紧张素水平异常而致动脉对血管活性物质过度反应,改变血压昼夜节律,致使靶器官长时间处于高负荷压力下,势必造成器官受损,功能障碍,使心血管系统更处于过重的负荷状态,从而增加心脑血管事件在夜间的发生率。血压曲线波动似“M”型,日间血压上升、夜间血压及午间血压下降[4]。血压曲线波动与正常者相似,证实老年人曲线波动未发生特殊改变及高血压患者降压药物不影响血压的波动规律[5]。这种昼夜血压具有一定节律,即夜间血压较白天血压下降≥10%,这种特定生理节律对脑、心、肾器官具有保护作用[4]。
, 百拇医药
综上所述,老年人与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改变提示交感神经系统失调,反映靶器官损害程度。因此,在治疗高血压时尤其是老年人高血压除降低高血压外,需纠正血压昼夜节律的改变,这对心脑血管结构和功能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龚兰生,刘力生.血压昼夜变异及其临床意义.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4,22(5)∶323
2 于少芬,余国龙.Ⅱ、Ⅲ期老年高血压病动态血压监测.实用老年医学,1994,8(4)∶186~188
3 路涛.交感神经系统在高血压发病中的作用.见:余振球,马长生,赵连友等主编.实用高血压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60~69
4 戴家泉,段宝祥,陈蕴文.高血压病患者ABPM与器官损伤临床观察.高血压杂志,1996,4(4)∶266~267
5 黄平,李培雄,罗联芳等.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动态观察.中华老年医学杂志,1993,12(1)∶55
(收稿:1999-03-03,修回:1999-04-30), http://www.100md.com
单位:浙江省萧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心电生理科(311200)
关键词:老年人;动态血压;昼夜节律
温州医学院学报/990408 摘 要 目的 了解老年人动态血压昼夜节律改变的特征。方法 使用美国AccutrackerⅡ型无创全自动血压记录仪,对268例老年人(其中高血压160例,正常血压108例)和290例中青年(其中高血压166例,正常血压者124例),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结果 ①血压昼夜节律改变老年高血压组与老年对照组有差异(P<0.05);中青组高血压组与中青年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老年高血压组与中青年高血压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②血压波动曲线各组均呈“M”型,峰与谷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老年高血压组与中青年高血压组峰与峰、谷与谷之间差异不显著(P>0.5);老年正常血压组与中青年正常血压组峰与峰、谷与谷之间差异不显著(P>0.5)。结论 高血压患者与正常血压者同样存在着血压昼夜波动的规律,血压昼夜节律改变高血压组大于正常血压组。
, http://www.100md.com
目前,在60岁以上老年群体中,因高血压所致的心脑血管并发症已日益受到重视。由于老年人血压波动的状况及昼夜变化具有其特点,我们对60岁以上高血压患者及血压正常者,和中青年高血压患者及血压正常者进行24小时血压监测,以探讨其昼夜变化规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558例均为我院住院及门诊病人。①老年高血压组160例,男108例,女52例,年龄60~84岁,平均67±5岁。②老年正常血压组108例,男66例,女42例,年龄60~82岁,平均66±5岁。③中青年高血压组166例,男94例,女72例,年龄35~59岁,平均48±5岁。④中青年正常血压组124例,男64例,女60例,年龄23~59岁,平均44±8岁。高血压组全部符合WHO制订高血压病诊断标准,排除肾脏、内分泌系统等疾病的继发性高血压。在监测期间大部分高血压患者未停用降压药及影响血压的药物。
1.2 动态血压测量 采用美国产Accutracker Ⅱ型无创性全自动血压记录仪,袖带充气在40~220mmHg范围内自动调节,放气速度为2mm/s。调定白天(6Am~6Pm)30min自动测试一次,夜间(6Pm~6Am)60min自动测试一次。在测定时记录仪认为数据可疑5min后重测一次,在分析时若无特殊原因可解释即作为无效记录给予剔除,记录时间不少于24小时。受检者活动不受限制,嘱在自动测试时上肢保持静止状态,以保证数据可靠性。
, 百拇医药
1.3 数据处理方法 血压曲线图为每2小时均值,24小时血压负荷值%,指在动态血压监测时(>60岁为SBP/DBP 140/90mmHg、<60岁为SBP/DBP 130/90mmHg)的次数占全部测试次数的百分比分别计算。血压昼夜节律分析用[(白天BP-夜间BP)/白天BP×100%]<10%属夜间节律减弱或消失,≥10%属夜间节律正常[1]。
本文资料输入计算机经方差分析,两均值比较用t、χ2检验方法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各组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均值比较(见表1)可见老年高血压组及与中青年高血压组各参数均高于正常血压组(t>3.340,P<0.001)。血压昼夜节律改变比较(见表2)。
表1 各组血压均值比较 (mmHg,±s) 组 别
, http://www.100md.com
例数
S B P
D B P
24h均值
日间均值
夜间均值
血压负荷%
24h均值
日间均值
夜间均值
血压负荷%
老年高血压组
160
, 百拇医药
136±15
138±16
130±19
44±33***
75±10***
77±9***
70±11***
16±19***
老年正常血压组
108
112±9△△△
, 百拇医药
113±9△△△
107±11△△△
3.4±5
62±6△△
63±6△△△
59±6
0.6±1
中青年高血压组
166
138±14
140±13
, http://www.100md.com
129±18
65±27
83±8
84±7
77±10
29±24
中青年正常血压组
124
107±6
109±7
99±8
3.7±6
64±5
, http://www.100md.com
66±6
59±6
0.5±1
1组与3组比:***P<0.001,2组与4组比:△△P<0.01,△△△P<0.001
表2 老年组、中青年组血压昼夜节律比较 组 别
n
SBP夜间>白天
DBP夜间>白天
例数
%
例数
%
, http://www.100md.com
1 老年高血压组
160
122
(76.25)***
118
(73.75)***
2 老年正常血压组
108
70
(64.81)
64
(59.25)▲
, http://www.100md.com
3 中青年高血压组
166
88
(53.01)
84
(50.60)
4 中青年正常血压组
124
44
(35.48)△△△
38
(30.64)△△△
, http://www.100md.com
1组与3组比:***P<0.001;2组与1组比:▲P<0.05;4组与2组比:△△△P<0.001
从24小时曲线图波动规律中看出(附图)四组波动的曲线基本相同均呈“双峰双谷”型。第一峰在上午6:00~9:00之间;第二峰在下午16:00~19:00之间,中午12:00~13:00、夜间22:00~3:00之间为明显低谷,高峰与低谷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老年高血压组与中青年高血压组峰与峰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谷与谷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老年正常血压组与中青年正常血压组峰与峰、谷与谷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老年高血压与正常血压组峰与峰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谷与谷比较差异显著(P<0.05);中青年高血压组与正常血压组峰与峰、谷与谷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1)。
, 百拇医药
附图 血压昼夜曲律图
3 讨论
本文资料与国内外文献报道基本一致,老年人血压昼夜节律改变比较明显高于中青年人。有学者认为与老年人血压调节功能障碍有关,多为老年人大动脉变硬,血管顺应性减低,并与血管压力感受器调节血压的敏感性减退所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改变比例高于正常血压组,这说明高血压病与交感-迷走神经调节功能受损程度密切相关[2]。Genest认为[3],主要是交感神经功能失调,在血液循环中去甲肾上腺素与血管紧张素水平异常而致动脉对血管活性物质过度反应,改变血压昼夜节律,致使靶器官长时间处于高负荷压力下,势必造成器官受损,功能障碍,使心血管系统更处于过重的负荷状态,从而增加心脑血管事件在夜间的发生率。血压曲线波动似“M”型,日间血压上升、夜间血压及午间血压下降[4]。血压曲线波动与正常者相似,证实老年人曲线波动未发生特殊改变及高血压患者降压药物不影响血压的波动规律[5]。这种昼夜血压具有一定节律,即夜间血压较白天血压下降≥10%,这种特定生理节律对脑、心、肾器官具有保护作用[4]。
, 百拇医药
综上所述,老年人与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改变提示交感神经系统失调,反映靶器官损害程度。因此,在治疗高血压时尤其是老年人高血压除降低高血压外,需纠正血压昼夜节律的改变,这对心脑血管结构和功能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龚兰生,刘力生.血压昼夜变异及其临床意义.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4,22(5)∶323
2 于少芬,余国龙.Ⅱ、Ⅲ期老年高血压病动态血压监测.实用老年医学,1994,8(4)∶186~188
3 路涛.交感神经系统在高血压发病中的作用.见:余振球,马长生,赵连友等主编.实用高血压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60~69
4 戴家泉,段宝祥,陈蕴文.高血压病患者ABPM与器官损伤临床观察.高血压杂志,1996,4(4)∶266~267
5 黄平,李培雄,罗联芳等.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动态观察.中华老年医学杂志,1993,12(1)∶55
(收稿:1999-03-03,修回:1999-04-30),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