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温州医学院学报》 > 2000年第2期
编号:10266440
46例小儿习惯性抽动症的脑电图分析
http://www.100md.com 《温州医学院学报》 2000年第2期
     作者:冯昶昶

    单位:冯昶昶(温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脑电图室,浙江 温州 325000)

    关键词:习惯性抽动症;脑电描;小儿

    温州医学院学报000249 [中图分类号] R749.91;R741.0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0-2138(2000)02-0116-01

    现将我院自1990~1998年46例小儿习惯性抽动症患者的脑电图进行初步分析。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46例中男34例,女12例。符合习惯性抽动症的诊断标准[2]。年龄5~16岁,其中≤10岁者28例(60.0%),11~16岁18例(40.0%),病程15天~3年。临床表现:46例均有双眼频眨。24例伴有嘴角抽动;14例伴摇头、耸肩等动作;2例伴肢体抽动。发生抽动时意识均清楚,但又自觉难以控制,分散注意力如看电视时可减轻;患急慢性结膜炎14例;倒睫3例。
, http://www.100md.com
    1.2 脑电图检查 全部患者都采用日本光电7314F16道脑电图描记仪,采用国际脑电图10~20标准导联法,分单极、双极常规描记,均作视觉诱发、过度换气诱发、描记时间不少于20秒。诊断标准按冯应琨专著[3]

    2 结果

    2.1 脑电图表现 本组46例中,正常28例(60.0%);临界状态4例(8.7%);轻度异常9例(19.5%);中度异常5例(10.9%);总异常率为30.4%。其脑电图表现为:背景脑电图变慢,调幅调节差,有3例两枕区α波波幅不对称,超过对侧50.0%,有1例右枕部有超基底的高幅活动,有3例在两枕部出现局限性慢活动,有2例各脑区出现高幅发放,过度换气停止后仍未消失。

    3 讨论

    习惯性抽动症多见于5~10岁男孩,成人少见。本组病例以男性为多,发病年龄以学龄儿童为主,与文献报道一致。
, 百拇医药
    习惯性抽动症主要应与抽动-秽语综合征相鉴别。抽动-秽语综合征除有多发性不自主抽动外,还有声带抽动或发出咒骂声即秽语。它的发病多与多巴胺、5-羟色胺代谢遗传有关。它们不但在临床表现和病因上有所不同,而且在脑电表现上也有差异。黄远桂报道抽动-秽语综合征脑电图改变均为非特异性[4],主要为背景脑波的慢波化,并有阵发性多量的中至高幅的4~7C/S 活动或极高波幅的活动,偶见棘慢波综合。王淑琴等报告异常率为68%,除出现阵发性波外,顶枕导联出现散在性尖波和锐波[5]。本组脑电图表现虽然也属非特异性改变,但它比秽语综合征的程度要轻的多,异常率仅为30.4%,而且没有出现尖波、棘慢波,仅2例出现波发放。文献上罕见单独报道习惯性抽动的脑电图,有可能把它归为了抽动-秽语综合征。除此之外,习惯性抽动还应与小舞蹈病、癫痫小运动型肌阵挛发作相鉴别,后者的脑电图表现为阵发性或散在的非对称的2.0%~2.5%C/S棘慢波,有时为多棘慢波发放。

    另外也有作者提出[6]:习惯性抽动以往认为系功能性,目前倾向于器质性,属锥体外系损害的多动症。至于本组脑电图中出现的异常改变,尤其是引起局限性慢波以及慢波爆发的原因,还需进一步探讨。
, http://www.100md.com
    作者简介:冯昶昶(1946-),女,浙江温州人。

    参考文献

    [1] 廖清奎.儿科症状鉴别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

    88.467.

    [2] 汪椿先.小儿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500.

    [3] 冯应琨.临床脑电图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285.

    [4] 黄远桂,吴声伶.临床脑电图学[M].陕西: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334.

    [5] 王淑琴,秦晓波,安雪峰.抽动秽语综合征脑电图分析[J].黑龙江医学,1999,346.

    [6] 郭树春.儿童保健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264.

    收稿日期:1999-12-03

    修回日期:2000-01-11,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