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 1999年第1期
编号:10266499
纵隔畸胎瘤破入心包1例
http://www.100md.com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1999年第1期
     作者:王新生 王京生 刘传绶 沈冬焱

    单位:北京医科大学人民医院心外科,北京 100044

    关键词:

    北京医科大学学报990133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30岁。因突发胸骨后剧烈疼痛伴胸闷、气短6 h入院。患者6 h前无明显诱因突发胸骨后剧烈疼痛,伴胸闷、气短、大汗淋漓、头晕、视物不清。发病后30 min行心电图检查示结区心律,40 次/分,Ⅱ、Ⅲ、aVF ST段水平上抬0.1 mV。

    入院查体:脉搏95 次/分,呼吸20 次/分,血压14/9 kPa。急病面容,神志清,口唇轻度紫绀,无颈静脉怒张。双肺呼吸音稍低,无罗音。心率 95次/分,律规整,各瓣膜区无病理性杂音。腹平软,肝脾肋下未及。心电图示窦性心律,Ⅱ、Ⅲ、aVF ST段水平抬高0.1 mV,血气分析结果正常。胸片示右上纵隔局限性增宽,CT及MRI示前纵隔肿瘤与心包关系密切。入院后患者病情继续加重,憋气症状明显,不能平卧,疼痛有所好转,心率渐增至120 次/分左右,出现颈静脉怒张,心音遥远,奇脉,肝进行性肿大,双下肢轻度浮肿。多次超声检查示胸骨右缘1、2肋间可探及5cm×4.5cm的实性不均质肿物,心内结构正常,心包积液进行性增加,并出现胸腔积液及腹水,瘀血性肝肿大,下腔静脉高度扩张。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Ⅰ、Ⅱ、Ⅲ、aVF、V2~V6ST段水平抬高0.3~0.5mV,肝功指标也明显升高。
, 百拇医药
    手术在全麻下进行,取正中切口,术中见前纵隔右上方有一6 cm×5 cm×4 cm大小肿瘤,与心包粘连。心包呈炎性反应,明显增厚约0.5cm,心包内吸出咖啡色积液约800 ml。游离肿瘤,见肿瘤与心包广泛粘连。于主动脉前方近心包返折处可见肿瘤破入心包腔之穿孔约0.5 cm,心包腔内纤维素性粘连,心外膜广泛充血,并有纤维条索与心包壁层粘连。完整切除肿瘤并扩大心包切口,分离粘连条索,切除右侧增厚之心包约10 cm×14 cm,以防心包缩窄。切开肿瘤,可见其内有黄色粘稠脂样液体及实性结节样增生,未见毛发及骨性结构。手术顺利,术后憋闷、气短症状消失,肝大小也迅速恢复。患者10 d后康复出院。病理诊断:纵隔成熟性囊性畸胎瘤,心包广泛出血及机化,灶性淋巴细胞浸润。

    2 讨论

    一般认为畸胎瘤类肿瘤多系个体发育初期,部分多能性原始细胞分离出来,自行增殖发展而成。在纵隔中,畸胎类肿瘤被认为是来自第三对腮裂及凹陷区域的细胞群。国内近年报道的畸胎类肿瘤发生率约占原发纵隔肿瘤的28.3%,居第一位[1,2],大多数患者临床无特殊症状,约15%的纵隔畸胎瘤发生外穿[3],多数情况穿入肺及支气管,可出现“咳毛症”,也有部分穿入胸腔产生胸腔积液,或穿入纵隔导致剧烈胸痛者,而破入心包产生心包填塞者少见。本例肿瘤破入心包,起初表现为剧烈胸痛,心慌气短,大汗口渴,及一过性心律失常,继而表现出进行性肝肿大,颈静脉怒张,双下肢浮肿等心包填塞的症状及体征。胸部X线检查、B超、CT及MRI检查可明确诊断。一经诊断应立即手术切除肿瘤并行心包开窗术,以防远期发生缩窄性心包炎,手术效果较好。

    参考文献

    1 苏应衡,郭兰敏主编.实用外科学.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557-558

    2 黄家驷,吴阶平主编.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79.248-250

    3 吴阶平,裘法祖主编.黄家驷外科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6.1468-1470

    (1998-03-09收稿),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