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病理学杂志》 > 2000年第1期
编号:10266993
乳腺腺肌上皮瘤一例
http://www.100md.com 《中华病理学杂志》 2000年第1期
     作者:肖宁新 黎德生

    单位:肖宁新(广东省江门市人民医院病理科 529000);黎德生(广东省江门市人民医院病理科 529000)

    关键词:

    中华病理学杂志000139 患者女,21岁。因发现右侧乳腺无痛性肿块4个月于1998年4月16日入院。体检:右侧乳腺外上象限可触及0.5 cm×0.5cm肿块,质硬压痛,可活动。拟诊为乳腺纤维腺瘤。术中见肿块边界清楚,包膜完整,约0.5 cm×0.5cm大小。

    病理检查:肿块为0.5 cm×0.6 cm×0.4cm,灰白色,质硬,包膜完整。光镜检查:肿瘤被覆完整包膜,中心区由密集的腺体和细胞巢团组成,间质稀少;腺体管腔及细胞巢团大小不一,腺体上皮呈复层排列,由腺上皮和肌上皮细胞组成;腺上皮细胞呈低柱状或立方形,靠腺腔内侧排列,其游离缘可见胞质突起,并见小乳头突入腺腔;肌上皮细胞呈圆形或多角形,位于腺上皮和基底膜之间,胞质透亮或嗜酸性,可见核分裂象,核分裂象计数平均3个/10HPF,个别区域可达7个/10HPF。细胞巢团也由腺上皮和肌上皮细胞组成(图1)。免疫组化:细胞角蛋白(图2)、上皮膜抗原腺上皮及部分肌上皮阳性,癌胚抗原腺上皮及肌上皮均阴性,肌动蛋白、α-平滑肌肌动蛋白(图3)及S-100蛋白肌上皮细胞阳性,腺上皮细胞阴性,腺上皮与肌上皮之比为1∶1。
, 百拇医药
    病理诊断:右侧乳腺腺肌上皮瘤

    讨论:乳腺腺肌上皮瘤是一种混合有腺上皮成分的肌上皮明显增生的良性肿瘤,常有局部复发,偶见转移。据Loose等观察肌上皮与腺上皮细胞之比在原发瘤为1∶1,复发瘤为2∶1~3∶1,而恶性腺肌上皮瘤可达4∶1~6∶1。组织形态变化多样。可分3型,梭形细胞型、管状型和小叶型,本例属管状型。少数病例可见坏死、钙化。本瘤可以恶变,有恶性腺肌上皮瘤的病例,并有肺、脑转移的报道。转移灶内瘤细胞为腺上皮和肌上皮两型细胞。良性腺肌上皮瘤与恶性腺肌上皮瘤比较在3个方面不同:(1)核分裂象的变化:良性者虽然个别区域可达9个/10HPF,但平均2~3个/10HPF,而恶性瘤的所有视野核分裂象均增加,平均达11~14个/10HPF;(2)恶性瘤两型细胞均增大,出现明显的团块状染色质;(3)恶性瘤出现浸润性肌上皮成分,在肿瘤间质内和(或)肿瘤边缘外边的间质内可见形态恶性的单个细胞或细胞巢团。本例肌上皮增生活跃,核分裂象计数平均3个/10HPF,未见间质浸润和包膜外浸润,属于良性。与腺上皮、肌上皮两型细胞有关的其他乳腺病变,如乳头状瘤病和硬化性腺病或腺病瘤在形态上与腺肌上皮瘤相似。但主要的不同是腺肌上皮瘤肌上皮细胞增生比乳头状瘤病和硬化性腺病多,此外腺肌上皮瘤形成的乳头比乳头状瘤病小,硬化性腺病或腺病瘤的间质比腺肌上皮瘤多。大体上,乳头状瘤病和硬化性腺病作为乳腺增生症的一部分,边界不清或欠清,而腺肌上皮瘤则境界清楚或有包膜。有报道表明,复发可发生在首次切除后5~6年,可单次或多次复发,复发瘤内两型细胞不典型性可增加,核分裂象不一定增多。大多数局部复发瘤没有特别的浸润现象出现,不能认为局部复发是恶性变或恶性腺肌上皮瘤的单独表现。但个别病例在多次局部复发后可发生肺脑转移。完整的局部切除是合适的治疗方案。

    图1 肿瘤外被覆包膜,腺体呈多层排列,腺腔内侧由呈单层排列的腺上皮组成,其外与基底膜之间由肌上皮构成,肌上皮细胞胞质透亮,数量超过腺上皮细胞 HE ×100 图2 腺上皮和肌上皮细胞呈细胞角蛋白阳性 SP法 ×100 图3 肌上皮细胞α-平滑肌肌动蛋白阳性,腺上皮细胞阴性 SP法 ×100 收稿日期:1999-08-03,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