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 1998年第4期
编号:10267452
腹腔包虫病的CT诊断(附八例报告)
http://www.100md.com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1998年第4期
     作者:赵振国 青科 张拓塞 贾广志 郁志龙

    单位:524057 广东省湛江市南海西部石油公司职工医院(赵振国、青科);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影像科(张拓塞、贾广志、郁志龙)

    关键词:

    中华放射学杂志980417.htm 腹腔包虫病少见,约占全身包虫病的2%[1]。笔者报道经CT检查、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腹腔包虫病,结合文献分析其CT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材料与方法

    8例中,男5例,女3例。年龄16~58岁。8例临床均表现为腹部膨隆或包块,7例有肝包虫病,其中5例有肝包虫病手术史,2例有腹部外伤史。Casoni试验均为阳性。CT检查采用GE 9800机型,层厚和间距均为10 mm,扫描范围由膈顶至盆腔,5例行常规增强CT检查。8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
, 百拇医药
    二、CT表现

    1.腹腔内囊性病变:单发包虫囊肿3例,多发5例,共23个包虫囊肿,其中单纯型2个,多子囊型21个。位于肝下间隙及右肾旁前间隙12个,右结肠旁间隙6个,子宫直肠窝1个,腹腔内弥漫分布4个。包虫囊肿直径为8.0~26.5 cm,平均15.3 cm。形态多为不规则形。多子囊型者其内可见多发低密度子囊影,子囊大小不等,约0.5~5.0 cm,密度可均匀或不均匀,排列以周边部为主或充满整个母囊。增强扫描囊壁略强化(图1)。1例其囊壁可见钙化。

    2.合并症表现:5例为肝包虫病术后,2例合并有肝包虫病。1例CT表现为肝内多发性包虫囊肿(图2),术后17个月CT示腹腔内巨大弥漫分布的多子囊型包虫囊肿,子宫直肠窝内见一多子囊型包虫囊肿,子囊密度均匀,充满母囊,呈“蜂房状”改变,子宫、附件及直肠受压移位,双肾可见单纯型包虫囊肿(图3,4)。

    三、讨论
, 百拇医药
    腹腔包虫病CT检查是一种简便、安全、可靠的方法,术前正确诊断可避免由于腹腔穿刺造成的囊液外漏、头节扩散,以及由此造成的严重过敏反应或包虫病复发的危险。文献报道腹腔包虫病通常由于肝包虫囊肿外伤或手术性损伤所致[2,3]。本组8例中7例合并有肝包虫病,其中5例有肝包虫手术史,2例有外伤史,与文献报道一致。另有1例CT示无肝包虫及腹部盆腔脏器包虫病,无手术病史,考虑为原发性腹腔包虫病的可能。

    参照肝包虫病的CT分型[4],腹腔内包虫病多为多子囊型,少数为单纯型,本组资料未见内囊分离型和实变钙化型。腹腔包虫囊肿一般较大,甚至充满腹腔,少有钙化,这可能与腹腔包虫囊肿能获得足够营养和生长空间有关。

    图1 右侧腹腔内多子囊型包虫囊肿,外形不规则,子囊以周边部排列为主,囊壁轻度强化图2 肝脏多发包虫囊肿,单纯型 图3 与图2同例。为肝包虫病术后17个月,CT示腹腔内弥漫分布多子囊型包虫囊肿,双肾可见单纯型包虫囊肿 图4 与图2,3同例。子宫直肠窝内多子囊型包虫囊肿,子宫、附件及直肠受压移位
, 百拇医药
    腹腔包虫囊肿主要沿腹膜腔的间隙分布,本组病例其腹腔包虫囊肿主要位于肝下间隙、右肾旁前间隙、右结肠旁沟及子宫直肠窝内。Solomon等[5]报道1例腹腔包虫病,CT显示了其在腹腔内的扩散途径及过程,即由肝下间隙及右肾旁前间隙至右结肠旁沟,并形成右下腹腹壁疝。继发于肝包虫病的腹腔包虫病其腹内扩散的途径与腹腔内积液在解剖上和生理上的通路基本是一致的,即右侧腹腔内积液常聚积在肝下间隙,特别是肝肾隐窝,右侧结肠旁沟较左侧大而深,也是积液由腹腔扩散至盆腔的主要通路。与腹腔积液不同的是包虫囊肿可能沿外科手术造成的通道或直接扩散到邻近区域,如腹腔包虫囊肿累及右肾旁前间隙及肾脏,同时这可能也是腹腔内弥漫分布包虫囊肿的发生原因。认识这些现象有助于腹腔包虫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并对指导手术治疗有帮助。

    另外,腹腔包虫囊肿还应与腹腔内囊性肿瘤、包裹性积液,以及卵巢囊肿或肿瘤等鉴别。参考文献

    1 Bickers WM. Hydatid disease of the female pelvis. Am J Obstet Gynecol, 1970, 107: 477-478.
, 百拇医药
    2 Saidi F. Surgery of hydatid disease. Philadelphia: Saunders, 1976. 1-36.

    3 Beggs I. The radiology of hydatid disease. AJR, 1985, 145: 639-648.

    4 张拓塞,赵振国. 肝包虫病的CT诊断与分型(附46例分析). 中华放射学杂志,1991,25[增刊]:42-43.

    5 Solomon A, Rubinstein Z, Morag B. Hydatidosis of the abdominal cavity. Gastrointest Radiol, 1982, 7: 355-356.

    (收稿:1997-07-09),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