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妇产科杂志》 > 1998年第8期
编号:10267989
异常子宫出血患者子宫内膜的细菌培养
http://www.100md.com 《中华妇产科杂志》 1998年第8期
     作者:唐林 施志欣 李志明

    单位:450052 郑州,河南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妇产科

    关键词:

    中华妇产科杂志980819 有关子宫内膜细菌培养的报道,仅见单一病种[1,2],而多病种、多菌群培养的报道较少见。我们在进行子宫内膜病理检查的同时进行细菌培养,为研究子宫异常出血提供了实验室依据。

    一、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选择1994年8月至1996年8月,在我院就诊的子宫异常出血患者共117例,其中自然流产(不全流产和稽留流产) 20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功血)55例,慢性子宫内膜炎28例,急性子宫内膜炎7例,放置宫内节育器(IUD)出血7例。患者年龄24~57岁(平均31.7±4岁)。均无明显的性病及出血性疾病史,妇科及B超检查均未发现器质性病变。全部病例无明显临床感染征象,诊断性刮宫(诊刮)前出血时间为14~60天,经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
, http://www.100md.com
    2.标本采集与培养:每例患者均在无菌操作下行子宫内膜活检或诊刮术。将宫腔刮出物分为3份,1份放入改良血液增菌培养基内培养,1份放入L型液体培养基内培养(因条件所限,未作厌氧菌培养),1份用10%甲醛固定,送病理组织学检查。如培养基液体变浑,转种于羊血平皿和L型平皿,按常规方法进行细菌学鉴定。

    二、结果

    117例中除24例无细菌生长外,余93例分离出18种致病菌共99株,细菌检出率为79.5%(93/117),细菌分离率为84.6%(99/117)。3型菌分离率分别为:细菌型35株,为35.4%(35/99);L型菌19株,为19.2%(19/99);混合型(细菌型+L型) 45株,为45.5%(45/99)。其中,革蓝染色阳性球菌48株,其细菌型、L型及混合型分别为13、10、25株,占总菌株数的48.5%(48/99),而金黄色葡萄球菌占29.3%(29/99)。革蓝染色阴性杆菌37株,其3型菌分别为18、14、5株,占总菌株数的37.4%(37/99),其中肠杆菌科占32株,仅大肠埃希菌就有16株,占16.2%(16/99)。革蓝染色阳性杆菌为13株,均为棒状杆菌,3型菌分别为3、4、6株,占13.1%(13/99);革蓝染色阴性球菌仅1株,为细菌型。
, 百拇医药
    20例自然流产患者中,14例检出致病菌,感染率为70.0%(14/20)。55例功血患者中,44例检出致病菌,感染率为80.0%(44/55),35例急、慢性子宫内膜炎患者均检出致病菌,感染率均为100.0%。7例放置IUD出血者均未检出致病菌。各种疾病的细菌检出结果见附表。

    三、讨论

    1.细菌培养分析:从整个培养结果看,革蓝染色阳性球菌分离率最高,其中以混合型菌居首位,占25.3%(25/99)。在3型菌中,又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比例最高60.4%(29/48),这与革蓝染色阳性球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且其细胞壁较厚、抵抗力强及对大多数青霉素类药物耐药有关,是导致子宫异常出血的主要致病菌。革蓝染色阴性杆菌分离率为37.4%,而肠杆菌科就占32.4%(32/99),其中又以大肠埃希菌居首位,占50.0%(16/32)。可见该菌是导致子宫内膜炎的重要致病菌,这与阴道距肛门近,极易受感染有关。革蓝染色阳性棒状杆菌分离率也高,该菌属在阴道中致病力弱,一旦宫腔感染此菌,就会表现出慢性炎症的症状,引起异常子宫出血,应引起重视。L型及其混合型菌的分离率为64.6%(64/99)。L型菌为细胞壁缺陷型菌,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在子宫内膜基底层丰富的血液营养中得以长期生存、繁殖,成为损伤子宫内膜的病因之一,导致疾病迁延,内膜长期不规则出血,在异常出血中占相当地位,这与滥用抗生素致细菌变为L型有关。因此,临床对曾分离出细菌并经抗生素治疗的患者,当出血反复发作时,应进行L型菌培养,以免漏诊。
, http://www.100md.com
    2.细菌培养的意义:从本组培养结果看,对异常子宫出血的子宫内膜采用细菌培养法,可以较准确地反映各种疾病宫内细菌感染的情况,感染率从70.0%至100.0%,仅放置IUD出血的感染率为0%,与傅艳等[3]报道感染率为10.5%不同,可能与该组病例少且放置IUD>12个月有关。我们体会,及早将感染子宫内膜刮除,细菌随内膜排出体外,可以防止向基底层侵入。这不仅可获得诊断依据,还起到了治疗效果。但目前所进行的诊刮或活检,只能在病理学方面取得依据,感染内膜的细菌是哪些,这些细菌对什么抗生素敏感等,均缺乏实验室依据。我们在进行诊刮的同时,进行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使患者经历一次痛苦,即能获得病理诊断,又能较准确地得知感染菌种和敏感药物的结果,更好地指导治疗。本组细菌检出率高达79.5%,提示对异常子宫出血患者进行子宫内膜细菌培养,有重要的临床意义。附表 不同疾病各型细菌检出结果 类别

    总例数

    细菌型
, 百拇医药
    L型

    混合型

    例数

    百分比(%)

    例数

    百分比(%)

    例数

    百分比(%)

    自然流产

    14

    5

    14.3

    3
, http://www.100md.com
    15.8

    6

    13.3

    功血

    44

    23

    65.7

    4

    21.0

    20

    44.5

    慢性宫内膜炎

    28
, http://www.100md.com
    0

    0.0

    12

    63.2

    19

    42.2

    急性宫内膜炎

    7

    7

    20.0

    0

    0.0

    0

, http://www.100md.com     0.0

    *共检出致病菌47株 **共检出致病菌31株 参考文献

    1 于举华,李传兰,张世馥,等.功血与L型细菌的关系.实用妇产科杂志,1992,8:191-192.

    2 LLesanmi OA, Adeyemi-Doro FAB, Edozien LC, et al. Culture of the endometrium of infertile women. J Obstet Gyencol, 1995, 15:50-52.

    3 傅艳,徐宏里,邓伟国,等.放置IUD子宫异常出血者子宫内膜细菌和病毒感染的研究.生殖与避孕,1994,14:345-349.

    (收稿:1997-09-10 修回:1998-02-09),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