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妇产科杂志》 > 1999年第3期
编号:10268173
孕产妇深静脉栓塞
http://www.100md.com 《中华妇产科杂志》 1999年第3期
     作者:吴元赭 沙金燕

    单位:210002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妇产科(吴元赭);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妇产科(沙金燕)

    关键词:

    中华妇产科杂志990327 深静脉栓塞(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是孕产妇在孕期、产时和产后容易发生的一种严重并发症,有17%孕产妇死于DVT。因种族和临床诊断标准的不同,其发生率差异很大。在美国每年约有200 000例DVT。围产期发生率约为0.09%,产前与产后的比例为1∶2。DVT包括肺栓塞、门-腔静脉栓塞、肠系膜静脉栓塞、肾静脉栓塞、卵巢静脉栓塞、髂静脉栓塞和下肢深静脉栓塞等。孕期诊断DVT较困难,易延误诊治。本文对孕产妇DVT的发生机理、诊断和治疗简述如下。

    一、妊娠对DVT发病的影响

, 百拇医药     孕期凝血、纤溶系统的生理性改变为日后胎盘的剥离,创造了预防性止血的保护条件,同时也为静脉血栓形成提供了机会。妊娠期、产褥期妇女发生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性较非孕妇女显著增加。血栓形成是由凝血与抗凝血,血栓形成与抗血栓形成间平衡失调所致。

    1.高凝状态:妊娠期凝血因子除Ⅺ、Ⅻ因子浓度下降外,其他因子均呈不同程度的升高,其中尤以纤维蛋白原为显著。血液呈高凝状态,一旦有血管损伤、出血,则很容易凝固、止血。

    2.血流瘀滞、血管损伤:妊娠期子宫对下腔静脉、髂静脉产生压迫,静脉血流不畅,出现充盈瘀滞,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同时也影响血中活化的凝血因子被肝脏代谢和被抑制因子中和、灭活。分娩时盆腔静脉壁受损,血栓形成的危险性增加。

    3.抗凝系统异常:抗凝系统包括纤溶系统、S蛋白、C蛋白和抗血栓素Ⅲ(AT-Ⅲ)。该系统抑制血栓因子的激活,对抗妊娠期的高凝倾向。(1)纤溶系统:即纤溶酶原-纤溶酶系统。该酶能降解已形成的纤维蛋白(血栓的主要成分),及时溶解血栓,防止血栓进一步形成,是主要的抗凝系统。(2)抗血栓素Ⅲ:AT-Ⅲ是一种α-2糖蛋白,是血浆中主要的血栓抑制因子,可以灭活活化的凝血因子,包括Ⅸa、Ⅹa、Ⅺa、Ⅻa、血浆蛋白和激肽释放酶(血管舒缓素),中和凝血酶,防止血管表面血栓形成。AT-Ⅲ中和凝血活化因子的速度是肝素依赖性的,肝素可使其中和速率加快。反之,在缺乏AT-Ⅲ时肝素几乎无抗凝作用。先天性AT-Ⅲ缺乏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2~5/万,此类病人约有一半人孕产期出现血栓形成。(3)C蛋白和S蛋白:C蛋白能灭活凝血因子Ⅴ、Ⅷ和激活纤溶系统。S蛋白与C蛋白有协同作用。S蛋白依赖维生素K,是一种凝血抑制因子,由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分泌,S蛋白缺乏可以是先天性或后天性获得的。C蛋白缺乏是先天性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所得。孕期C蛋白缺乏者DVT的发生率为25%,S蛋白缺乏者为20.6%,且二者缺乏都易发生死胎、死产。
, 百拇医药
    二、临床表现

    DVT的临床表现随栓塞的部位不同而有所差异,但均为栓塞部位远端的静脉回流受阻所表现的症状、体征,常见的有疼痛、胀感和水肿。

    1.盆腔、下肢DVT:多为患侧下肢冷热感改变、水肿、触凉和胀痛,且呈进行性加重,肤色瘀紫。当临床诊断可疑时可进行以下两项试验:(1)Homan's征:患侧脚向后背屈,小腿腓肠肌感疼痛者为阳性;(2)Lowenberg's试验:用血压计袖带扎于患肢,加压到180 mm Hg(1 mm Hg=0.133 kPa)以上远侧肢体出现疼痛为阳性。

    2.下腔静脉、肝静脉栓塞(Budd-Chiari综合征):表现为上腹疼痛、肝脏瘀血、门脉高压和腹水,重症者肝功能衰竭。多见于产后,病情发展迅速,常在1~2天内出现腹水,且增长很快。

    3.卵巢静脉栓塞:很少见,常常误诊为附件囊肿蒂扭转、急性宫内膜炎和急性阑尾炎。产后卵巢静脉栓塞主要临床表现是患侧下腹痛、发热和血象升高,可伴有恶心、呕吐。常在产后1~4天发病,妇科检查能触及患侧附件区有触痛性包块。
, 百拇医药
    4.肺栓塞:大多数肺栓塞由下肢DVT引起,而多数患者首先表现为肺栓塞。肺栓塞可以是无症状的,一般无生命危险。其临床表现包括呼吸困难(80%)、胸痛、束胸感(70%)、咳嗽(50%)。另外可表现为心动过速、肺不张、肺部罗音、咯血、发热、胸膜摩擦音(摩擦感)、紫绀、第二心音增强和奔马律等。当肺循环阻塞达50%以上时,即可发生低血压、晕厥、心功能衰竭等症状。

    三、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对多数DVT可作出初步诊断,尤其是妊娠后期和产褥期出现上述症状、体征,应高度怀疑DVT的存在。必要时可通过辅助检查获得诊断。

    辅助检查包括介入检查和非介入检查。前者主要为静脉造影。由于对孕妇有创伤且胎儿受射线照射等缺点,且介入本身又可诱发和加重血栓性静脉炎和血栓形成,所以一般不主张产前应用。必要时可在产后采用静脉造影明确诊断,主要影像特征为静脉充盈缺损。
, 百拇医药
    非介入性检查包括阻抗容积描记(IPG)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IPG的原理是根据血栓的电阻抗对静脉腔容积的改变,而确定血栓的存在,其敏感性为65%,但对远端DVT的敏感性仅为30%。当怀疑有DVT时,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是较理想的方法。检查时将超声探头压迫患处扩张的静脉,检测其可压缩性,不能完全压缩者提示血栓存在。本法检测患处近端DVT敏感性为93%,特异性达99%。超声检查不能肯定者行磁共振检查(MRI),对膝以上DVT其敏感性为97%~100%,小腿DVT为87%。

    肺栓塞较难确诊,通气-弥散扫描是一种特异性较高(88%)的方法。利用锝标记的微球蛋白经静脉注射后,可扫描到肺循环血流分布情况,再结合通气扫描可明确诊断。肺栓塞的诊断可归纳为以下步骤:临床怀疑肺栓塞者,首先摄胸片、心电图检查,再行通气-弥散扫描,正常者可排除肺栓塞。高度可疑者应行抗凝治疗;如为中、低度可疑者,继续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提示肺栓塞者进行抗凝治疗,仍为可疑者再行肺静脉造影,最终明确诊断。总之,在孕产妇疑有肺栓塞存在时,除了按上述步骤排除肺栓塞外,还应仔细检查盆腔及下肢有无深静脉栓塞。
, 百拇医药
    四、预防

    孕产妇发生DVT除生理性血液高凝状态、血流淤滞和髂血管受压等因素外,还与孕产妇活动减少有关,尤其是产后第1周内,产妇基本以卧床为主,而产后DVT又多发生于此期。因此,应鼓励产妇产后适当活动。早下床,是预防DVT的有效办法。手术产后的患者也应尽早在床上翻身、做伸屈肢体等运动。

    五、治疗

    1.抗凝治疗:抗凝治疗的指征包括:妊娠期、产褥期发生DVT者。曾有过DVT史或有DVT可疑者进行预防性治疗。如先天性、后天性AT-Ⅲ缺乏,S蛋白和C蛋白缺乏者。

    肝素是首选的抗凝药物,肝素是一种特异性酸性粘多糖,能与抗血栓素结合而产生抗凝作用。由于剂型不同其相对分子量从4 000~40 000不等。高分子量肝素不能通过胎盘,故较华法令(Warfarin)优越。肝素不从乳汁分泌。小剂量肝素可抑制血栓形成的开始阶段,当血栓已形成,需要大剂量肝素去中和血栓素,防止血栓进一步增多。肝素的半衰期为1~2.5小时。当DVT诊断成立,肝素应用的标准是使部分凝血活酶时间(PTT)较对照组延长1.5~2倍。首次剂量70~100 U/kg,静脉注射,以后以1 000 U/小时静脉滴注。开始阶段每4~6小时测定1次PTT,调节静脉滴注速度。当稳定后改为每24~48小时测1次PTT。DVT治疗至少要维持肝素化2天,静脉滴注维持7~10天,以后改为皮内注射至产后6周。
, 百拇医药
    一般情况下,当有规律宫缩后,即停止肝素应用。但如果处在DVT活动期或近期有肺栓塞,则需要维持肝素化,在剖宫产时或第二产程中应用鱼精蛋白对抗肝素化,使PTT维持在60秒左右(每毫克鱼精蛋白对应100 U肝素)。肝素化不影响子宫收缩。手术时麻醉选择应尽量避免硬膜外麻醉,因其可并发出血和神经损伤。产后将治疗量改为预防量(400 U/h),产后6小时即恢复到治疗量(1 000 U/h)。

    2.其他治疗:手术治疗包括静脉切开取栓、静脉分流术、栓塞段静脉移植术和放射显影下介入取栓法。这些治疗方法多在栓塞严重、主要大静脉栓塞经保守治疗无效时进行,手术前后仍需结合抗凝治疗。

    (收稿:1997-12-12 修回:1998-10-19),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