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宫产术预防性应用抗生素三种方法比较
作者:王辉 林阳 苏醒 李斌
单位:王辉,苏醒,李斌(100029 北京安贞医院妇产科);林阳(药剂科)
关键词:
中华妇产科杂志990421 由于麻醉及手术的进步、胎儿监护水平的提高及各种社会因素的作用,我国剖宫产率不断上升[1]。但是剖宫产不是绝对无菌手术,特别是那些已具有潜在感染因素的产妇,如重度妊高征、妊娠合并糖尿病及心脏病、产前与产后出血、胎膜早破、产程异常、多次阴道及肛门操作、羊水重度污染等,术后感染的可能性明显增加。本研究采用同一种抗生素,3种不同的给药方法,以探讨剖宫产术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方法。
一、资料与方法
1.资料来源:选择1997年4月至1998年5月在我院分娩, 具有不同潜在感染因素的腹膜内剖宫产产妇46例, 给予同一种抗生素——头胞呋肟(葛兰素威康公司生产),随机分为术前给药(A组)及术后给药(B组)两组,A组根据两种给药方法分为A1组、A2组。3组孕妇的年龄、孕周、手术时间、潜在感染因素的分布差异无显著性。
, 百拇医药
2.方法:A1组为术前单次冲击性给药:于术前20分钟静脉滴入头胞呋肟1.5 g( 溶于5%葡萄糖250 ml), 15分钟内滴毕,术后不再用抗生素直至出院。A2组为术前加术后双次冲击性给药:术前给药方法同A1组, 于术后距术前用药6小时重复静脉滴入头胞呋肟1.5 g,此后不再给予抗生素直至出院。B组为术后序贯疗法:手术结束返回病房开始给药:头胞呋肟750 mg溶于5%葡萄糖250 ml中静脉滴入,每日2次,连续静脉用药直至体温恢复正常。停静脉给药后,继续口服片剂(头胞呋肟酯0.25 g, 每日3次)直至出院。
观察指标:(1)术后体温: 术后至出院日的最高体温及体温恢复正常(≤37.2℃)经过的时间(退热时间)。(2)产褥病率。(3)药物不良反应。(4)人均抗生素用量。
3.统计方法:利用Statistics version 4.0进行统计分析, 作t检验。
, 百拇医药
二、结果
1.术后体温:A组术后平均最高体温[(37.23±0.30)℃、(37.47±0.36)℃]均低于B组(37.81±0.48)℃, A组术后退热时间[(1.00±1.03)天、(1.43±1.16)天]均短于B组(2.60±1.30)天, 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1、P<0.05)。A1与A2组术后体温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2.产褥病率及药物不良反应:A1组产褥病率1例,为急性子宫内膜炎,术后宫颈分泌物培养为粪肠球菌。B组产褥病率2例,其中1例为术后泌尿系统感染,另1例为术后腹部切口感染。3种用药方法无1例发生药物不良反应。
3.人均抗生素用量:A1组每人用药2支(每支750 mg), A2组每人用药4支, B组人均抗生素用量为7.33±1.63支。A1、A2组与B组人均抗生素用量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0 1)。
, 百拇医药
三、讨论
1.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时机的选择:预防感染时机不同,预防效果也会有差异。目前主张时间较短的外科手术,在术前短程应用抗生素作为预防感染的手段,而以术前0.5~1小时或麻醉开始时1次给药最为普遍[2]。本研究对易感染剖宫产术采用的3种给药方法,进行效果的比较,结果显示,术后最高体温及术后退热时间A组较B组明显为低(短),表明术前给药的预防效果优于术后给药。术前给药可有效地避免耐药菌株的产生,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药物在乳汁中的含量,减少药物对新生儿的不良反应。因此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应选择在术前而不是术后。
2.抗生素选择:本研究选用头孢呋肟是因为该药广谱高效,起效时间快,蛋白结合率低,有效浓度覆盖时间长,这对易出现混合性感染且手术时间短的剖宫产手术非常有利。头孢呋肟不良反应少,而且症状轻,价格适中,患者也易于接受。
3.预防新生儿感染:当孕妇合并易感染的多种高危因素时,新生儿感染的机率也大大增加,预防措施十分必要。有研究表明,头胞呋肟静脉给药后很容易通过胎盘,经胎盘的高速率转运在胎儿血液中达到有效治疗浓度, 且持续到婴儿出生后6小时[3],可有效预防新生儿感染。另外,术前用药后新生儿可不再使用抗生素,免除了新生儿用药的不便及由此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
, http://www.100md.com
4.术前用药的优点:术前用药有利母乳喂养,加速产妇体力恢复。A1、A2组产妇于手术2天后即停止输液,可使产妇尽早下地活动,有助于宫腔内容物排出,减少宫腔感染的发生。更有利于母乳喂养,减少乳胀,促进子宫收缩,减少产后出血,加速产妇体力恢复。
5.提高疗效、降低费用: A组人均抗生素用量明显低于B组,大大减轻了产妇经济负担,减少了药物的浪费,而且预防效果优于术后用药。
参考文献
1 樊庆泊, 盖铭英. 剖宫产指征的探讨, 实用妇产科杂志, 1996,12:7-8.
2 戴自英主编:实用抗菌药物学.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59.
3 耿洪业主编: 实用治疗药物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69.
(收稿:1998-07-21 修回:1998-12-28), 百拇医药
单位:王辉,苏醒,李斌(100029 北京安贞医院妇产科);林阳(药剂科)
关键词:
中华妇产科杂志990421 由于麻醉及手术的进步、胎儿监护水平的提高及各种社会因素的作用,我国剖宫产率不断上升[1]。但是剖宫产不是绝对无菌手术,特别是那些已具有潜在感染因素的产妇,如重度妊高征、妊娠合并糖尿病及心脏病、产前与产后出血、胎膜早破、产程异常、多次阴道及肛门操作、羊水重度污染等,术后感染的可能性明显增加。本研究采用同一种抗生素,3种不同的给药方法,以探讨剖宫产术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方法。
一、资料与方法
1.资料来源:选择1997年4月至1998年5月在我院分娩, 具有不同潜在感染因素的腹膜内剖宫产产妇46例, 给予同一种抗生素——头胞呋肟(葛兰素威康公司生产),随机分为术前给药(A组)及术后给药(B组)两组,A组根据两种给药方法分为A1组、A2组。3组孕妇的年龄、孕周、手术时间、潜在感染因素的分布差异无显著性。
, 百拇医药
2.方法:A1组为术前单次冲击性给药:于术前20分钟静脉滴入头胞呋肟1.5 g( 溶于5%葡萄糖250 ml), 15分钟内滴毕,术后不再用抗生素直至出院。A2组为术前加术后双次冲击性给药:术前给药方法同A1组, 于术后距术前用药6小时重复静脉滴入头胞呋肟1.5 g,此后不再给予抗生素直至出院。B组为术后序贯疗法:手术结束返回病房开始给药:头胞呋肟750 mg溶于5%葡萄糖250 ml中静脉滴入,每日2次,连续静脉用药直至体温恢复正常。停静脉给药后,继续口服片剂(头胞呋肟酯0.25 g, 每日3次)直至出院。
观察指标:(1)术后体温: 术后至出院日的最高体温及体温恢复正常(≤37.2℃)经过的时间(退热时间)。(2)产褥病率。(3)药物不良反应。(4)人均抗生素用量。
3.统计方法:利用Statistics version 4.0进行统计分析, 作t检验。
, 百拇医药
二、结果
1.术后体温:A组术后平均最高体温[(37.23±0.30)℃、(37.47±0.36)℃]均低于B组(37.81±0.48)℃, A组术后退热时间[(1.00±1.03)天、(1.43±1.16)天]均短于B组(2.60±1.30)天, 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1、P<0.05)。A1与A2组术后体温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2.产褥病率及药物不良反应:A1组产褥病率1例,为急性子宫内膜炎,术后宫颈分泌物培养为粪肠球菌。B组产褥病率2例,其中1例为术后泌尿系统感染,另1例为术后腹部切口感染。3种用药方法无1例发生药物不良反应。
3.人均抗生素用量:A1组每人用药2支(每支750 mg), A2组每人用药4支, B组人均抗生素用量为7.33±1.63支。A1、A2组与B组人均抗生素用量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0 1)。
, 百拇医药
三、讨论
1.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时机的选择:预防感染时机不同,预防效果也会有差异。目前主张时间较短的外科手术,在术前短程应用抗生素作为预防感染的手段,而以术前0.5~1小时或麻醉开始时1次给药最为普遍[2]。本研究对易感染剖宫产术采用的3种给药方法,进行效果的比较,结果显示,术后最高体温及术后退热时间A组较B组明显为低(短),表明术前给药的预防效果优于术后给药。术前给药可有效地避免耐药菌株的产生,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药物在乳汁中的含量,减少药物对新生儿的不良反应。因此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应选择在术前而不是术后。
2.抗生素选择:本研究选用头孢呋肟是因为该药广谱高效,起效时间快,蛋白结合率低,有效浓度覆盖时间长,这对易出现混合性感染且手术时间短的剖宫产手术非常有利。头孢呋肟不良反应少,而且症状轻,价格适中,患者也易于接受。
3.预防新生儿感染:当孕妇合并易感染的多种高危因素时,新生儿感染的机率也大大增加,预防措施十分必要。有研究表明,头胞呋肟静脉给药后很容易通过胎盘,经胎盘的高速率转运在胎儿血液中达到有效治疗浓度, 且持续到婴儿出生后6小时[3],可有效预防新生儿感染。另外,术前用药后新生儿可不再使用抗生素,免除了新生儿用药的不便及由此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
, http://www.100md.com
4.术前用药的优点:术前用药有利母乳喂养,加速产妇体力恢复。A1、A2组产妇于手术2天后即停止输液,可使产妇尽早下地活动,有助于宫腔内容物排出,减少宫腔感染的发生。更有利于母乳喂养,减少乳胀,促进子宫收缩,减少产后出血,加速产妇体力恢复。
5.提高疗效、降低费用: A组人均抗生素用量明显低于B组,大大减轻了产妇经济负担,减少了药物的浪费,而且预防效果优于术后用药。
参考文献
1 樊庆泊, 盖铭英. 剖宫产指征的探讨, 实用妇产科杂志, 1996,12:7-8.
2 戴自英主编:实用抗菌药物学.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59.
3 耿洪业主编: 实用治疗药物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69.
(收稿:1998-07-21 修回:1998-12-28),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