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儿科杂志》 > 1998年第9期
编号:10269214
经导管堵塞治疗多发性先天性肺动静脉瘘一例
http://www.100md.com 《中华儿科杂志》 1998年第9期
     作者:李涛 陈宝芳 杨勇 潘同国 王作军 张家荣 徐霖 夏进东

    单位:442000 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医学院附属太和医院儿科

    关键词:

    中华儿科杂志/980934 患儿男,11岁。主诉面部、手、足指(趾)青紫伴活动后乏力,心前区疼痛2年。体检:发育较差,胸骨右缘第3~4肋间右锁骨中线上可闻及3/6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吸气时增强。手足见杵状指(趾)。心电图:心室终末传导延缓。心脏彩超正常。胸部X线断层:右上肺呈不规则扭曲条状阴影,可见数支粗大血管影与肺门相连。

    方法及步骤:常规进行右心导管及选择性肺动脉主干及右肺动脉造影;采用多体位电影摄像,显示,右肺动脉、右上肺动脉前支及尖后支明显增粗,右上肺多发丛状及团状血管团与肺动脉分支相连,右上肺静脉后回归支明显增粗扭曲,诊断为先天性肺动静脉瘘(pulmonary artery-renous malformation, PAVM)。根据造影显示的位置,换用6F端孔导管,尖端选择性进入右上叶尖段动脉(最小直径8.6 mm),释放直径12 mm及5 mm弹簧圈各1枚(弹簧圈由美国Cook公司生产);又将导管进入右上叶前段动脉干(最小直径14.3 mm)及分支(最小直径4.0 mm)内,先后释放直径10 mm弹簧圈
, 百拇医药
    1枚,5 mm 3枚。弹簧圈由0.96 mm(0.038英寸)导丝沿导管向前逐步推入。堵塞前后采集股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右上叶尖段动脉置放2枚弹簧圈后50分钟造影显示血栓形成,血流阻断;右上叶前段及分支内释放4枚弹簧圈后5分钟造影畸形血管内血流明显减少,血流缓慢。术后颜面立即转红,青紫消失,右胸前区杂音消失,股动脉血氧饱和度由术前的84.2%增至95.1%。

    讨论:先天性肺动静脉瘘是肺末梢微血管环发育缺陷所致的先天性疾病。由于肺动静脉直接交通,导致缺氧、青紫。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因脑血栓、脑脓肿、咯血、心内膜炎而死亡。根据瘘管数目可分为单发性和多发性肺动静脉瘘。根据病变范围可分为局限性和广泛性弥漫性肺动静脉瘘。1978年Taylor等[1]首先报道用血管堵塞术治疗肺动静脉瘘,本病发病率较低,且部分采用开胸手术[2],介入治疗仅有少量病例报道。使用栓塞材料以弹簧圈最常用。弹簧圈适用于单发囊状或多发性肺小动静脉瘘。对于囊状动脉瘤,选择弹簧圈栓塞时,弹簧圈直径应大于引入血管的50%~60%,且栓塞点应位于引入血管的中外1/3处,以防止逆栓塞。对于多发性肺动静脉瘘,弹簧圈直径应大于引入血管直径的10%~30%[3]。当引入血管较粗,1枚弹簧圈未能堵塞异常血流时,可逐一释放数枚小弹簧圈予以堵闭。但应对异常血管进行多体位造影,精确测量血管直径,以免小弹簧圈通过瘘口漂浮至左心导致逆栓塞。弹簧圈一旦推入血管就不能再取出重放,故在放置前应将送入导管进行精确定位。特别是对于引入血管较短者释放弹簧圈时导管易弹出,滑脱到非引入血管,造成肺栓塞。因此操作时应轻柔,弹簧圈尽可能向血管中内1/3处释放。弹簧圈栓塞治疗法,创伤小,安全有效,能最大限度的保证正常肺组织功能,且价格便宜,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Taylor BG, Cockerill EM, Manfred F, et al. Therapeutic embolization of pulmonary arteriovenous fistula. Am J Med. 1978,64:360-365.

    2 郑更生,唐玲娣,徐应清.先天性肺动静脉瘘六例.中华儿科杂志,1996,34:24-24.

    3 徐仲美,戴汝平,蒋世良.肺动静脉瘘的栓塞治疗.中华放射学杂志,1994,28:303-306.,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