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儿科杂志》 > 1998年第10期
编号:10269251
氯胺酮导致恶性高热死亡一例
http://www.100md.com 《中华儿科杂志》 1998年第10期
     作者:缪东幸 谭宁宁 陈蜀红

    单位:210002 南京 解放军第八十一医院儿科

    关键词:

    v中华儿科杂志981031 患儿女,6岁,因先天性左眼外斜视入院。体检:左眼上斜10度。实验室检查:血肌酸激酶(CK)308 U,丙氨酸转氨酶(SGPT)、乳酸脱氢酶(LDH)均正常。入院第3天在氯胺酮(100 mg)静脉麻醉下行左眼下直肌缩短术,手术历时45分钟,术中麻醉平稳,手术顺利。患儿于术后1小时体温骤升至40.8℃,皮肤潮红,呼吸急促,心率增快,神志未再转清,出现强直阵挛性抽搐,静脉用安定半小时后抽搐停止,但全身肌张力高,时有肌震颤,四肢肌肉肿胀。术后2小时血压下降,皮肤斑片状皮疹渐转青紫。心电图示ST段下移。外周血:动脉血气分析:pH值7.193,二氧化碳分压 5.1 kPa(1 kPa=7.5 mmHg),氧分压 8.9 kPa,碳酸氢根 10.2 mmol/L,碱剩余-16.0,血钾6.6 mmol/L,血钙1.14 mmol/L,尿蛋白(+),血SGPT 1 943 U,LDH 3 480 U,CK 1 876 U。20小时后复查:血SGPT 9 470 U,LDH 16 096 U,CK 12 649 U。24小时后血压下降至0,出现心、肺、脑、胃肠功能衰竭及DIC,呕吐咖啡色物,皮肤大片状瘀斑及水泡,凝血酶元时间>2分钟,鼻、口腔、眼底出血。经抢救无效,手术后30小时死亡。临床诊断为麻醉后恶性高热。手术切除眼肌病理检查示纤维及横纹肌组织萎缩,肌纤维变少,变细,部分横纹结构不清,并见少数小血管。

    讨论:恶性高热是麻醉中少见但有致命危险的严重并发症,其死亡率高达60%,小儿多见,男多于女。国外报道逐年增多,欧洲、美国专门成立恶性高热研究协会。我国报道甚少,而由氯胺酮诱发本病报道则更少。本病是一种潜在性、急性遗传代谢性疾病,患儿及家族中常有先天性肌肉畸形疾患,组织学中70%患儿有肌纤维异常。本病常由麻醉药如氟烷、琥珀胆碱、乙醚、利多卡因等诱发。

    治疗的关键是及早认识此综合征,尽快中止手术,吸入纯氧,尽早降温,快速静脉输入特效药物硝苯呋海因钠(1~2 mg/kg),每5~10分钟重复1次,总量达10 mg/kg。术前估测本病易感者尤为重要,易感者血中CK值常升高。另外,可将患儿一束肌组织浸于保养液中,加入咖啡因或氟烷。易感者肌束的肌张力明显增加。经估测易感者可使用较安全的麻醉剂,如硫贲妥钠、安泰酮、噻哌苯胺等,并预防口服硝苯呋海因钠(4~6 mg*kg-1*d-1)分次服用。

    (收稿:1997-11-13 修回:1998-07-14),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