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儿科杂志》 > 1999年第1期
编号:10269318
踏遍青山人未老——记儿科专家杨亚超教授
http://www.100md.com 《中华儿科杂志》 1999年第1期
     作者:高国起

    单位:250021 济南,山东省立医院院长办公室

    关键词:

    中华儿科杂志990134

    杨亚超是山东医科大学教授、山东省立医院小儿科主任医师。他曾任中华医学会第19届理事会理事、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山东分会会长、中华医学会山东分会儿科学会主任委员、国家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北方地方病专题委员会委员、山东省立医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花芳香自溢 德美誉自高

    杨亚超教授1920年4月出生于山东省阳谷县,青年时代就以强烈的爱国之心和民族自尊心矢志于医学事业。1942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1942~1944年又考入日本京都大学医学儿科研究生部研修2年,学成回国后,四十多年来他一直置身于小儿科的医疗、教学、科研工作。
, 百拇医药
    自1944年在山东省立医院工作以来,为医院的发展建设鞠躬尽瘁,为培养高质量的儿科专业技术人才呕心沥血,他的精良技术和道德风范在全院已是有口皆碑。尤其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杨亚超教授焕发了革命的青春,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都倾注在小儿科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上,使小儿科成为人才荟萃、“雏凤清于老凤声”的先进科室,年轻一代在他的精心培育下脱颖而出,该科也由单一的混编科室发展为具有新生儿、心血管、血液、内分泌、泌尿、神经、呼吸、消化、遗传、儿保等10个专业组的综合性科室,成为山东省卫生系统重点学科和担负指导全省儿科医疗技术的中心和基地。

    杨亚超教授不仅医学知识渊博,临床经验丰富,更重要的是他具有高尚的医德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他严于律己,为人正直,和蔼宽厚,为人师表,不计名利和个人得失。自1980年以来,连续6年被评为山东省直机关优秀共产党员,1986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省劳动模范,1988年被评为山东省首批科技拔尖人才。他四十年如一日精心育才的模范行动和高尚医德,赢得了全院上下,党内外群众及社会各界的交口称誉。
, 百拇医药
    医苑原野上辛勤的耕耘者

    杨亚超教授自青年时代就苦心潜学,自甘寂寞。四十多年来,他像一头老黄牛,在儿童卫生保健事业和地方病的防治工作的医苑原野上辛勤地耕耘。决心以自己的微薄之力来改变“东亚病夫”的形象。40年代初期,他就针对我国儿童的常见病、多发病,以自己的真知灼见在《中华医学会年报》上发表了《百日咳的预防》、《新生儿出血症的预防对策》等专业论文,受到了中国儿科界的高度重视。1950年国家号召在儿童中实行普遍接种卡介苗,进入“而立”之年的杨亚超认为这是防治小儿结核病的良好措施,应该大力推广。于是他积极报名参加了全国卡介苗普及接种学习班,从北京回来,就带领医疗队深入到街道、厂矿、农村去开展这项工作,并在接种过程中,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群众宣传免疫预防的科普医学知识和接种的优点及好处,解除了群众的疑虑,得到了广大群众的配合。在短短的时间里,就为12 000名儿童进行了接种,圆满完成了国家下达的任务,创出了一条防治结合和大规模预防小儿结核病的新路。杨亚超教授十分重视济南地区儿童传染病的防治,50年代中期,他针对济南地区疫情流行的情况和临床大量的例证,发表了《济南市流行性乙脑258例统计分析》、《济南小儿发病概况》、《263例小儿化脓性脑膜炎临床病例分析》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论文,总结了防治儿童传染病的经验教训,对发病的特点和规律进行了认真分析并提出了指导性的防治意见。他结合临床中的丰富经验和医疗实践,编写了《小儿科学》、《常见儿科病》等教材,深受学生们的欢迎。1959年,麻疹大流行,对山东省儿童的健康构成了较大的威胁。面对如此严重的情况,杨亚超教授组织全科医护人员竭尽全力救治患儿。他后来回忆那时的情景说:“孩子痛苦的面庞使你忘掉了一切,那时候你眼睛里盯着的是孩子,脑子里装的也是孩子,心里挂念的还是孩子。那怕是有丁点儿的疏忽,就可能使你后悔一辈子。睡一会儿,那是绝不可能的,能在椅子上坐一会就是最好的休息了。”在杨亚超教授的带领下,全科人员奋战数十天,从死亡边缘上夺回了大批患儿的生命。
, http://www.100md.com
    1962年,山东新泰地区发现了一批小儿疑难病症,当地医师马上给山东儿科学会来信询问一些与“肺炎心衰、肾炎心衰、白喉性心肌炎、营养不良性心肌炎”等临床症状相类似的一种病,但学会一直未能做出满意的诊断和提出治疗意见。年逾“不惑”之年的杨亚超教授就带着这个危害患儿的“惑”,深入病区观察病情,并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严谨的科学态度进行病例分析和病理解剖,最后确诊证实是“克山病”在作崇。在此基础上,他又上山下乡进行大面积普查,及时弄清了山东省克山病的发病分布情况,并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为地方病的防治和儿童保健事业做出了自己的奉献。此后,山东省成立了地方病研究所,他被上级任命为所长,继续领导和探索山东地方病的研究防治工作,为山东地方病的防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医学科学道路上的勇敢攀登者

    杨亚超教授四十多个春秋的医学实践,使他在小儿急慢性传染病、小儿地方病、小儿心血管病和新生儿疾病的诊断治疗方面有了较深的造诣。但他从不以知名专家教授自居,也从不自满自足。谦虚谨慎、虚怀若谷,苦学不辍形成了他性格上的固有特点。他凭着锲而不舍,坚韧不拔的钻劲、谦逊好学的品质和刻苦读书的精神,成了一名在科学崎岖小道上勇敢的攀登者。数十年来,经他亲手治愈的患儿不计其数。有一次,耳鼻喉科急诊室来了一名气管异物的危重患儿,当时患儿心跳呼吸已停止,经取出异物开胸心脏按摩后,仍无自主呼吸,耳鼻喉科忙请小儿科会诊,杨亚超教授见此情况,当机立断,刻不容缓地将患儿收入病房抢救,以其精湛高超的医术将患儿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还有一次,下级医院转来一个患过敏性紫癜、紫癜性肾炎、急性肾功能衰竭合并脑水肿的患儿,送来时患儿已神志恍忽、气息奄奄,面部、阴囊水肿相当严重,患儿家长已认为生还无望,但杨亚超教授仍不肯放弃最后一线希望。他说:“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哪怕还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我们也要用百分之百的努力来争取,这个患儿的抢救请让我试试。”他详细地询问了病情过程中的各种微小的症状,为患儿做了仔细、全面的检查,经过再三斟酌,最后大胆果断地提出了包括腹膜透析在内的综合治疗方案。治疗1个月后,患儿基本痊愈。医务人员和家属无不佩服他那“艺高人胆大”的精湛技术和对患儿极端负责任的优良品德。杨亚超教授也为患儿的起死回生感到由衷的欣慰。他说:“人生的快乐,就是看到自己的劳动获得了成果,就像农民获得了好收成,工人多生产了合格的产品,教师培育出了更多的人才一样,我们通过劳动医治好了更多有病的孩子,这就是我们当医生的最大快乐。”杨亚超教授身兼数职,工作十分繁忙,但无论多忙,他从来不脱离临床实践,有时从外地开会回来,下了汽车,脚就迈进了病房,然后仔细查阅病历和观察每个患儿的病情变化,做到对每个专业组的危重和疑难患儿的情况都烂熟于心、了如指掌。他曾用他那特有的细心,多次发现主管医师所未能发现的阳性体征,并随之给予下级医师以谆谆善诱的指导和分析,从而使诊断更加明确无误。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学然后知不足”的精神,主编了《常见儿科病》、《儿科手册》、《儿科讲座》、《儿科临床问答》等著作;发表了《小儿肾病综合征200例临床分析》、《685例新生儿病理解剖的结果分析》、《慢性克山病免疫功能测定及转移因子的疗效观察》、《小儿心电图正常与异常的判定标准》、《小儿克山病的血清酶活力测定》、《2岁以上正常小儿心向量图200例分析》等论文20多篇,其中《小儿心电图正常与异常判定标准》荣获卫生部乙级奖、省科委二等奖。
, 百拇医药
    科学道路上的一颗闪光的铺路石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杨亚超教授多年来以园丁之心精心培育、提掖下一代人才。他爱护培养有发展前途的医学专业人才而不遗余力,为下级医师指导、设计、修改论文耗费了大量心血从来闭口不谈。每当受过他指导帮助的同志完成论文后,都从心底觉得应当尊重他的劳动,主动提出把导师的名字写在前面。但他总认为这是自己应该做的,好老师总是希望自己的学生超过自己。他从不与同志争执,但在定稿时,他就将自己的名放在后面,有时甚至干脆去掉,他那宽大的襟怀和不为名、不为利的思想深深地印在了同志们的脑海之中。

    1988年夏天,副主任医师吴韵明大夫去武汉参加一个学习班,恰巧碰见杨亚超教授也来武汉开会。吴大夫想请杨亚超教授为她们三人所主编的《儿童常见疾病》一书提出修改意见,杨亚超教授欣然接受,因时间紧迫,他中午不休息,在旅馆里马上进行逐章逐句的修改。南国的夏天,暑气蒸腾,天气又闷又热,而他却全然不顾,为怕汗水渗透了书稿,他用几层报纸垫在了胳膊下,伏案疾笔。一个标点,一个错别字,他都工工整整地改正过来,直至他认为修改的比较满意时,才将书稿交给吴大夫。
, 百拇医药
    杨亚超教授十分关心科内每个同志的业务进步,对每个同志的培养计划都成竹在胸,并经常有针对性地赠给同志们新书、新讲义。有一次去北京开学术会,他看到中国医科大学编写的《新生儿急救讲义》有新意,有特点,在医疗诊断上有其独到可取之处,可以取长补短。他就自己掏钱买回来,分送给没有机会参加会议的同志,并在每本书上用他那隽秀的字体写上被赠同志的名字,鼓励全科同志向医学科学高峰进军。

    杨亚超教授为山东省培养了大批儿科医学人才,他在医学科学道路上取得的可喜成绩及他为人师表、甘做人梯的动人事迹曾吸引了不少的新闻记者前来采访。但他不是婉言谢绝就是引导记者去采访别人。他常对记者说:“我的年龄已高,目前最大的心愿就是为全省儿科医疗事业多做点工作,多办点实事,名利之事我视如过眼烟云,我的有限宝贵的时间不能放在这上面”。他对事业的执着和追求常使记者们感动不已。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杨亚超教授现在虽然已经退居二线,但他那种博览群书、“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刻苦钻研劲头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的人憔悴”的献身精神,以及常年埋头于“灯火阑栅处”的学习态度,已成为他成功的秘决,拔尖的诀窍。他依然像过去一样,时刻关心科室的建设,悉心指导研究生从事科研,随时帮助科室解决疑难问题,严谨治学的精神和锐气仍然不减当年。

    (收稿:1998-05-18), http://www.100md.com